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1篇
农学   15篇
  7篇
综合类   53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1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71.
本文对1987—1992年亩产400公斤的高产田及部分试验材料进行了分析研究。明确了在足穗的基础上,依靠增加穗粒数,稳定千粒重,主攻大穗,是淮北地区小麦进一步高产的关键。初步建立了亩产400公斤的产量结构指标、群体形态指标模型。提出适当稀播、合理施肥,以改善群体素质,协调群体发展,提高抽穗—成穗期的干物质生产量的高产栽培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72.
为明确不同新型肥料的使用效果,为生产中合理选择肥料提供依据。以小麦品种烟农19为材料,在安徽省怀远县龙亢农场设置普通化肥、保持肥、活性增效肥、活性炭肥、活性素肥、土壤改良剂+习惯施肥和习惯施肥共7个不同肥料处理,研究对小麦冠层结构、光能截获率、旗叶光合特性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肥料处理较习惯施肥处理产量提高了4.4%~10.2%,其中活性增效肥处理产量最高。与习惯施肥处理相比,不同新型肥料处理均提高了小麦生育后期旗叶SPAD值、净光合速率、冠层叶面积指数及光能截获率。综上,新型肥料具有增产增效的优势,尤其活性增效肥可作为小麦科学施肥的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73.
安徽是全国粮食主产省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分析了近年来安徽省粮食生产形势与特点,剖析了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提出促进安徽省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的科技对策。  相似文献   
74.
采用长期定位培肥试验的方法,较系统地分析了长期单施有机肥、单施化肥、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条件下,作物产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年限内,氮磷化肥配施有机肥或单施有机肥能持续稳定增加作物产量;长期单施氮磷化肥,在产量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能快速提高作物产量,当达到一定水平后作物产量则在徘徊中缓慢增长。氮磷化肥配施有机肥具有持续提高产量、培肥土壤的双重效果,是砂姜黑土培肥改良较理想的施肥方式,但同时要注意钾素的补充。  相似文献   
75.
孔令聪 《养猪》2005,(3):56-56
由河北裕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京安核心授精站”现已建成投产。授精站位于河北省安平县,工程总投资300万元,建筑面积2500m2,可饲养公猪300头,日提供精液1000~2000头份。本授精站设备先进,工作人员经验丰富;公猪品种齐全,并经过了严格测定,有比利时长白、挪威长白、英系大白、美系大白公猪各50头,美系、台系杜洛克公猪50头,斯格公猪50头。本站在满足本公司需求的同时面向全国提供精液,为各专业化猪场、广大养殖户进行品种改良提供一条便捷安全途径(联系电话13513186933)。京安核心授精站建成@孔令聪…  相似文献   
76.
淮北农区优质小麦氮素运筹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研究分析了氮素施量和不同运筹方式对优质小麦与普通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优质小麦的需氮量大于普通小麦,氮素的增产效应普通小麦大于优质小麦,增施氮素和加大拔节期追肥比例,能显著提高优质小麦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优质品种的适宜施氮量在15-20kg/666.7m^2之间,追肥量不应低于总量的40%,追期以拔节或拔节、抽穗期为宜。  相似文献   
77.
以皖麦 44为供试材料 ,在安徽省农科院阜南基地进行了氮肥不同施用时期和施用量试验。结果表明 :在安徽省淮北地区中等以上地力条件下 ,皖麦 44氮素用量以施纯氮 16 6 .2kg/hm2 为宜 ,产量可达 792 4.5kg/hm2 ;前氮后移 (中后期施氮量占30 %~ 40 % ) ,能促进群体的有效生长 ,改善群体和个体质量 ,增加有效穗数、结实粒数和粒重 ,显著地提高产量 ,以基施 136 .5kg/hm2 、拔节期追 5 8.5kg/hm2 、扬花期追 30 .0kg/hm2 最佳 ,产量可达 795 7.5kg/hm2 ;其次宜采用基施和拔节或抽穗期追肥的两促施肥法。前氮后移结合后期喷施磷酸二氢钾和生物激素能减少小花的退化 ,增加穗粒数 ,提高千粒重 ,增产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78.
本文根据1988-1989年在濉溪和宿县两地同时进行的氮磷肥不同施量试验结果,分析了小麦籽粒产量与植株氮磷钾素吸收量的关系,求出亩产400公斤产量水平形成百公斤籽粒消耗氮磷钾量分别为3.255、1.185和2.655公斤.建立了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氮磷素效应方程,依据产量效应方程,求出淮北砂姜黑土地区亩产450公斤水平的经济最佳施氮量为14.64公斤,施磷(P_2O_5) 量为5.71公斤,阐述了氮磷素施量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根据高产小麦的需氮、需磷特性和土壤供氮动态,确定了氮磷肥的科学运筹方式.  相似文献   
79.
在对津巴布韦国家自然生态状况、小麦生长发育特点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深翻整地、桔秆还田、适期适量播种、培育壮苗、优化群体、科学灌水、病虫草鸟害防治等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0.
淮北地区小麦、玉米连作系统N、P、K素合理运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小麦—玉米连作系统中 N、P、K素合理运筹技术研究表明 ,无论何种运筹方式 ,两茬年单产均可获得 12 0 0 0 kg/ hm2以上产量水平 ,平均单产达到 144 34.5 kg/ hm2 。运筹技术公顷施用 N素 ,以小麦 180~ 2 70 kg和玉米 2 70~ 180 kg,小麦与玉米N素比例为 4∶ 6和 6∶ 4较为合理 ,两茬年单产平均达到 14911.5 kg/ m2。随 N、P、K素中 N素水平的提高 ,小麦、玉米籽粒全量 N和蛋白质含量均呈增加趋势 ,而蛋白质产量在小麦上呈增加趋势 ,而在玉米上则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