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1篇
  36篇
综合类   63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5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3篇
  196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51.
用聚丽烯酰凝胶电泳分离对比了野桑蚕和桑蚕血液的蛋白质组成。发现在迁移率为0.57左右,二者分别具有一条不同迁移率的蛋白带,经野桑蚕与桑蚕杂交的后代遗传分析,证明这对蛋白质受同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呈共显性遗传。  相似文献   
52.
DS84-10型茧丝检测机由机架、传动系统、排丝、茧丝长计数、茧丝切断监控、百回自停数控等部件组成,用于活蛹(鲜茧)缫丝和干茧一粒缫,可测定茧丝长、茧丝量、茧丝纤度、茧丝切断次数、颣节数等.具有灵敏可靠、使用方便、保养及维修容易、工效高等特点.每机有(竹或)盘10只(相当10台检尺器),其中4只(竹或)盘可兼做百回茧丝的自动区分,测定茧丝纤度偏差.转速可分为60转/分、89转/分、108转/分3档调节.  相似文献   
53.
通过几年的反复研究、使用和修改,初步研制成功“蚕桑数理统计分析软件包”。该软件包括三大部分55个程序,基本包括了蚕桑方面常用的生统分析和数量遗传程序,通过几年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4.
以名山县蒙山茶园紫色土为对象,用物理方法将蒙山茶园紫色土分成粒径大小不同的土壤组分(≤0.002mm,0.02~0.002mm,0.2~0.02mm,2~0.2mm),分别通过动力学和热力学方法研究它们对K+的吸附-解吸行为。结果表明:紫色土不同粒级组分对K+的吸附量表现为小于0.002mm>0.02~0.002mm>原土>0.2~0.02mm>2~0.2mm,而解吸量则呈相反的规律。用Elovich方程、双常数方程、抛物线扩散方程及一级扩散方程分别对K+的吸附-解吸动力学数据进行拟合,并用Langmuir、Freundlich和Temkin热力学方程对等温吸附过程进行拟合。原土及各粒级组分K+的吸附量均随K+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各粒级组分吸附量大小关系各不相同,K+均向最小粒径富集。运用动力学方法,原土和各粒径组分对K+的吸附特性均用Elovich吸附方程拟合最佳,原土和各粒级组分对K+的解吸特性均用Elovich解吸方程拟合效果最佳。运用热力学方法,原土和土壤各粒级组分以及分别去除有机质和游离氧化铁后对K+的吸附特性均用Freundlich吸附方程拟合效果最佳,原土和土壤各粒级组分以及分别去除有机质和游离氧化铁后对K+的解吸特性均用Freundlich吸附方程拟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5.
土壤中的铁和锰均为植物生长发育的有益元素.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试验设计进行茶树盆栽土培试验,以铁、锰肥为自变量,茶叶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和可溶性糖含量为目标函数,设2因素5水平,探讨了铁锰配施对茶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锰肥施用浓度为0.12 g/kg和铁肥施用浓度为0.03 g/kg时,茶叶中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交互效应最高,平均含量分别为24.78%和2.96%;当锰肥施用浓度为0.12 g/kg和铁肥施用浓度为0.24 g/kg时,茶叶中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交互效应最高,达到理论最高值,平均含量分别为2.19%和2.65%.  相似文献   
56.
土地整理中土壤肥力保持价值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土地整理不可避免地会对项目区的环境要素及其生态过程产生影响,基于生态服务价值理论,对邛崃市孔明乡土地整理项目区不同整理类型土壤肥力保持价值进行了比较研究,可为该地区土地整理决策、土地整理质量与效益评价等提供定量依据。结果表明,土壤肥力保持每公顷累积价值土地开发区为1.51万元,土地复垦区1.85万元,土地整理区0.49万元。土地复垦区积累价值率达到147.2%,远大于开发区和整理区,这一结果与复垦区土壤全部通过客土改造有关。土地整理后项目区土壤肥力保持总价值增加了733.88万元,其来源一是新增耕地面积,二是农地地力的提高。土壤肥力保持效费比分别为开发区0.05,复垦区0.09,整理区0.46,效益以土地整理区最高。说明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地力为主要特征的土地整理类型投资少,土壤肥力保持效益高,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57.
通过不同种植年限茶园土壤有机无机复合状况以及有机碳的分布变化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植茶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含量、重组有机碳含量以及土壤有机无机复合量均高于非茶园对照土壤,并且随着植茶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土壤中轻组有机碳增加幅度明显大于重组有机碳,原土复合度下降.随着植茶年限的增加,茶园土壤>50 μm级复合体含量减少,<2 μm复合体含量增加,但茶园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仍以>50μm复合体为主,10~50μm复合体次之,<2μm复合体含量最低.茶园土壤各粒级复合体有机碳含量均随植茶年限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2 μm复合体固持的有机碳含量最高.其余粒级中有机碳含量随着粒径变粗而下降.有机碳在各粒级复合体中的分布以及各粒级复合体有机碳占土壤总碳量的比例均表现出2~10μm复合体>小于2 μm复合体>大于50μm复合体>10~50μm复合体的趋势.  相似文献   
58.
生态空间与生态用地国内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空间和生态用地是构成国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跨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应用生态学等的交叉研究领域,但当前国内对于两者的认识存在较大争议,在相关研究和使用中存在混淆或错误的情况。本文基于国内相关文献的全面分析,界定了生态空间和生态用地的概念,辨析了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分别总结了国内生态空间和生态用地研究进展和局限。目前,国内生态空间和生态用地的内涵认识还不统一、识别方法和分类体系还不够完善;在研究区域上,均是重点关注城市地区;在研究方法上,均注重空间分析和优化模型的使用,缺少心理感知与社会调查等多方法的应用。本文基于当前研究局限,结合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要求,提出应加强乡村地区生态空间和生态用地相关研究内容。建立以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福祉需求为核心,具有区域差别化的生态空间和生态用地识别方法、分类体系、评价体系和保护利用机制等应成为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59.
四川土地资源的现状及问题分析(续)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四川土地资源的问题是优势地貌类型占有量少;优质地类比重不大、光温潜力和土地生产潜力的发挥不够;人多地少,人均耕地、林地和牧草地不足,各地类人均占有量极低,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宜农耕地后备资源分管难利用土土地比重大;土地开发利用程度低,土地生产力水平发挥不够。因此,基本对策应该是制定实施土和总体规划,衽土地的用途管制,切实保护耕地,加强土地质量建设,改善土地生态环境,提高土和率和生产力,加强土地开发和  相似文献   
60.
南方传统农区乡村生态空间时空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川中丘陵区为例,在提出乡村生态空间分类体系基础上,采用转移速率、动态度、转移矩阵、洛伦兹曲线和生境质量评估等方法分析传统农区生态空间在数量、组成结构和空间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生境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川中丘陵区乡村生态空间约占国土空间总面积的98%,人均生态空间面积达1 640. 68 m2; 2000—2018年,乡村生态空间从88 298. 72 km~2降至87 322. 22 km~2,年均缩减量为54. 25 km~2,综合动态度为0. 41%,生态空间转移率为0. 20%,农田和森林生态系统是构成乡村生态空间的主要成分,两者在近20年间的保留率均超过90%,这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农区生态空间数量虽在减少,但整体结构依然稳定。生产生态空间和基础生态空间分布基尼系数分别在0. 08和0. 34左右,表现为绝对平均和相对合理的空间分布形态,说明传统农区生态空间总体上呈现出均衡且稳定的空间分布格局。川中丘陵区生境质量整体不高,2000年、2010年和2018年的生境质量指数分别为0. 310、0. 311和0. 309,生境质量指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乡村基础生态空间的数量改变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