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6篇
农学   8篇
  1篇
综合类   7篇
农作物   14篇
植物保护   9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部分抗白粉病小麦农家品种的归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来自我国8个省区的3441个小麦农家品种进行抗白粉病鉴定的结果,免疫至高抗的有6个品种,占0.2%。中抗品种71个,占2.0%。根据品种形态性状的异同及其在8个异地鉴定点表现的抗谱,对其中17个抗性较好的品种进行了初步的归类探索,共划分五种类型,分析了类型形成原因,对归类在抗病育种和遗传研究等方面的意义做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72.
基于近地成像光谱的小麦全蚀病等级监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小麦全蚀病是检疫性的土传病害,对小麦生产危害极大,对其发生的监测是治理的根本。遥感技术可实时、宏观监测病害发生发展,尤其是成像光谱技术的图谱合一,可精准对病害识别和分类。该文首先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不同小麦白穗率的冠层光谱特征;再通过灰色聚类分析方法,研究白穗率等级的可分性;最后利用基于径向基(RBF,radial basis function)核函数的支持向量机对全蚀病害的近地成像高光谱图像进行分类,从而验证近地成像光谱在全蚀病监测上的可行性。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法对5种程度的小麦全蚀病白穗率的分类精度均达94%以上,Kappa值大于0.8。研究表明利用该方法,通过近地成像光谱图像可以准确监测小麦全蚀病的病情,对小麦全蚀病的治理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3.
小麦白粉病抗源材料的有效抗病基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携带有不同毒性基因的白粉菌菌株进行苗期接种,通过与已知抗病基因材料抗谱的相似性比较分析,对30多个小麦抗白粉病材料的有效抗病基因进行了测定,其中1份抗源材料具Pm2+6;7份具Pm4a;10份具Pm4b;2份具Pm5;4份与小白冬麦的抗性相同,小白冬麦含有一特定的抗病基因;另外有8份材料的抗谱异于所供试的所有已知基因系,从中可能鉴定出新的抗病类型  相似文献   
74.
周益林 《植物保护》2006,32(5):40-40
为了推动我国植物抗病虫害及病害流行学的研究和发展,增进学科交叉和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并履行科技工作者服务“三农”的义务,由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植物抗病虫专业委员会、中国植物病理学会植病流行专业委员会和中农国优(北京)科技推广中心联合举办的“全国植物抗病虫和病害流行与控制研究及应用研讨会”于2006年8月5~8日在安徽省黄山市成功召开。  相似文献   
75.
2007-2009年,在甘肃天水对不同生态条件及海拔高度的小麦白粉病菌进行了闭囊壳形成率观察、模拟病圃试验及越夏调查,结果表明: 小麦白粉病菌有性时期最早在扬花期开始出现,不同抗性类型品种、不同生态条件下出现的迟早和形成量的多少有较大差异。小麦白粉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在天水市不同海拔高度的自生麦苗上越夏,是当地秋苗发病的初侵染源。二阴山区高海拔地区病叶率高于川道及低海拔地区。闭囊壳在正常年份只侵染自生麦苗,在整个侵染循环中仅起着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76.
[目的] 采用基因推导法对目前甘肃省小麦主要生产品种及高代品系进行抗白粉基因分析,为甘肃省白粉病的抗病育种和品种使用及布局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1个小麦白粉菌株,结合品种系谱对甘肃14个小麦生产品种及28个高代品系进行抗白粉基因推导。[结果] 14个生产品种中,1个含Pm8,1个含Pm4b,4个含未知抗病基因,其余8个对所有供试菌株全部表现感病;28个高代品系中,5个含Pm8〖STBZ〗,2个含Pm〖STBX〗3〖STBZ〗a,1个含Pm〖STBX〗4〖STBZ〗b,1个含Pm〖STBX〗30〖STBZ〗,5个含未知抗病基因,其余14个对所有供试菌株全部表现感病。[结论] 目前甘肃小麦生产品种及高代品系中缺乏抗白粉病基因,一旦条件适宜,小麦白粉病在甘肃地区极易发生和流行,应该引起生产管理部门和育种专家的注意和重视。  相似文献   
77.
为了对小麦白粉菌群体的多样性进行研究,构建了其ISSR分子标记体系。以小麦白粉菌基因组DNA为模板,用正交设计和单因素水平优化的方法对ISSR反应程序中的一些重要参数进行摸索和优化,建立了小麦白粉菌ISSR-PCR反应的优化反应体系;对20个ISSR引物的退火温度进行了优化,并筛选出一些多态性较好的ISSR引物。对33个分离菌株的ISSR扩增表明,ISSR标记在我国小麦白粉菌中存在较高的多态性;对ISSR标记揭示的白粉菌的遗传多样性和毒性多样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8.
小麦白粉病菌毒性基因侦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设置小麦白粉病菌毒性侦察圃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全国各主要麦区小麦白粉病菌群体毒性结构、动态及各主要已知或未知抗病基因的抗性表现和变化,为抗源的合理利用、杂交亲本的选配,抗性基因的合理布局和更替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9.
小麦白粉病危害产量损失估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白粉病(Erysiphe graminis DC.f.sp.tritici E.Marchal)在西欧一直是重要的病害之一。我国从七十年代以后逐渐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80.
供试新农药均为三唑类杀菌剂。试验和示范结果表明,保丰宁和粉锈铜与生产上已经推广的粉锈宁在用量相同情况下,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和增产效果相近;植保宁的防效稍差,但大面积示范结果与粉锈宁无显著差异。温室和田间试验表明,三唑醇比粉锈宁等药剂用量减少一半,防效相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