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13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10篇
  3篇
综合类   49篇
农作物   13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16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目的]研究不同亚麻屑添加量对茶树菇菌丝体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为新型栽培基质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亚麻屑替代木屑作为主要基质栽培茶树菇,按20%、30%、45%、60%和78%不同添加量设计培养料配方,以无亚麻屑为对照(CK)。[结果]添加亚麻屑对菌丝生长具有促进作用,适量的亚麻屑可提高茶树菇商品性状和产量。当亚麻屑添加量为78%时,菌丝生长状况最好;当添加量为20%时,子实体色深、盖厚,不易开伞,商品价值最高;当添加量为45%时,子实体产量和生物学效率最高,与对照和其他配方相比差异显著。[结论]亚麻屑栽培茶树菇具有可行性,不仅能提高产量,降低原料成本,还可为废弃亚麻屑的处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2.
基于县域单元的我国水稻生产时空动态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阐明近几十年来水稻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 对于优化水稻布局、促进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1985年以来的县域水稻生产数据, 分析了我国水稻产量、面积和单产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和水稻生产重心迁移轨迹, 在此基础上量化了水稻面积和单产对总产的贡献度。结果发现, 我国水稻产量变化以49年周期为主, 21年为辅, 面积变化周期为26年, 单产变化周期为60年; 1985—2015年间, 在水稻种植区域内, 近50%地区产量上升, 约70%播种面积减少, 80%以上区域单产增加; 我国水稻产量、面积重心分别向东北方向迁移229 km和225 km, 而东北稻作区产量、面积重心分别向北偏东方向迁移238 km和242 km; 我国水稻生产主导因素中单产占比由56.3%下降至28.3%, 面积由34.7%上升至63.1%。结果表明, 全国各稻作区单产提升、东北早熟单季稻区面积增加、华中双单季稻区和华南双季稻区面积减少是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变化的主要特征。因此, 合理布局我国水稻的种植面积和持续提高的水稻单产是稳定和提升我国水稻产量的主要措施, 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提高机械化程度和比较效益是促进我国水稻生产发展的关键途径。  相似文献   
23.
为探明北京市农业水资源利用演变规律,促进其可持续利用,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北京市2001—2015年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自2002年以来,北京市农业水资源可持续性水平持续改善,综合评价得分由2001年的0.23分提高至2015年的1.86分,15年增加7.21倍。其中,2001—2008年为快速改善阶段,2008—2015年为缓慢提升阶段。提出了提升平原区农民的节水意识、改革供水测算模式、建立奖罚分明的长效管理制度、加强节水技术的研发与成果转化、提供高水平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促进小农户节水等进一步提升北京市农业水资源可持续性利用水平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24.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黑龙江地区热量资源显著增加。从生态适宜度的角度分析了黑龙江地区改一熟制为大麦-荞麦二熟制的可行性。首先基于作物生育期特点及前人研究成果,利用温度、降水、日照和生态适宜度模型计算适宜度值,并通过生态适宜度与相对气象产量的相关分析确定作物减产临界值,以减产率为0、15%和30%作为作物适宜度划分阈值,进一步利用ArcGIS进行栅格叠加产生大麦-荞麦二熟制生态适宜度分布图,发现黑龙江部分地区已具备发展二熟制的生态条件。大麦-荞麦二熟制与传统种植模式对比,显示出明显的经济效益,即使灌溉一次仍有一定优势;最后从经济效益和劳动力需求两方面分析大麦-荞麦社会效益,表明大麦-荞麦模式具有较高推广度。  相似文献   
25.
利用Affymetrix wheat microarray分析了郑麦9023在低磷和正常磷水培条件下,苗期根部基因在转录水平的差异。结果表明,1)筛选得到1 889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 298个上调表达,591个下调表达。2)基因功能分析显示,这1 889个基因参与了信号转导、蛋白存储、逆境胁迫、能量代谢、病程相关和其他与植物生长发育有关的过程。3)利用qRT-PCR对其中30个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了验证,显示与基因芯片结果基本相同的表达趋势。4)在低磷及磷恢复条件下,对其中5个候选基因(TaSPX3,TaIPS1.3,TaGST_Like,TaPDF19,TaG6PDH1_Like)在不同小麦品种中的表达进行分析,显示这5个基因受到低磷胁迫的强烈诱导,恢复供磷后表达显著回调。但是,这些候选基因在不同品种间横向表达趋势有差别,反应了不同基因型小麦对低磷胁迫的响应机制存在差异。预测这5个候选基因的功能涉及信号转导、氨基酸代谢、糖代谢、抗逆响应等重要的代谢或调控途径,在小麦应对低磷逆境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6.
颜金龙  史磊 《农家参谋》2013,(12):12-12
棚室蔬菜的大发展,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丰富我国民众的“菜篮子”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长时间的封闭种植,再加上有的农户耕作措施不当,浇水、施肥不合理,长期不轮作倒茬,致使水肥中的大量盐分在土壤耕层中积聚,造成了棚室蔬菜田的盐溃化,从而影响蔬菜的产量和品质,造成经济损失,轻者减收20%~30%,重者可减收50%~80%,成为不少菜农的“头疼”问题。以下是在长期的种植实践中积累的防范土壤盐渍化和综合治理的经验:  相似文献   
27.
辽单565是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选育成功的玉米杂交种,2004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生育期适中,适应区域广泛,在东北三省、内蒙古等省份的春播区以及黄淮海等夏播区均可种植。随着应用面积的不断扩大,对其优质商品种子的需求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为提高制种产量,近几年在西北地区甘肃、宁夏等省份进行了该杂交种的繁育,取得了一定的经验。1选地辽单565制种田需要选择中等肥力的地块,要求地块平坦,便于排灌。制种田必须有严格的隔离条件,要求隔离区不能低于300 m,为保证种子纯度尽量避免时间隔离而采用空间隔离,制种…  相似文献   
28.
利用声学特性检测香瓜内部品质,通过敲击香瓜发出的声频,建立声学特性和果蔬品质的相关性。采用PROE4.0建模并仿真,制作了自动化电脑控制击打装置;利用麦克风接收信号,运用LABVIEW软件对声波信号进行采集接收,用Origin8.1软件进行信号的处理(包括数据平滑、FFT法分析数据、数据拟合、基线峰值分析等),并对分析的数据基线式建模。结果表明,基于声学特性和香瓜硬度有显著的线性相关性。  相似文献   
29.
玉米精密播种技术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玉米精密播种技术的定义、优势、方法和现实意义等进行了综述,就其应用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技术规范.  相似文献   
30.
在辽宁省北部半湿润雨养区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对比分析了控释肥和常规高产施肥方式下玉米的农艺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控释肥处理在植株形态性状、光合性状、产量性状均明显优于常规高产施肥处理;与对照相比,控释肥处理增产41.9 kg/667m~2,节约成本37.7元/667m~2,节本增效100.5元/667m~2,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