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4篇
基础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1 毫秒
11.
从3个方面扼要论述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基本原则及防治手段.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下游稻区不同类型双季晚粳稻产量与生育特性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不同类型粳稻在长江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的产量和生育特性,为筛选适宜长江下游双季晚粳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7—2018年在浙江省杭州市中国水稻研究所实验农场,以高产晚籼稻品种(IR)为对照,并选择大面积应用的常规粳稻(IJR)、杂交粳稻(HJR)和籼粳杂交稻(IJHR)品种,研究比较晚季温光条件下常规粳稻、杂交粳稻、籼粳杂交稻和晚籼稻在产量、生育期以及温光资源配置上的差异。【结果】(1)籼粳杂交稻产量(8.3—10.0 t·hm -2)显著高于其他晚稻类型,分别增产2.9%—29.3%(晚籼稻),30.9%—35.3%(常规粳稻)和13.4%—14.0%(杂交粳稻);常规粳稻产量最低,较晚籼稻分别减产24.0%(2017年)和1.2%(2018年);而杂交粳稻与晚籼稻产量差异随年份不同而不同。与晚籼稻相比,籼粳杂交稻有效穗少、穗型大、库容高、千粒重和结实率相似;而常规/杂交粳稻则表现为有效穗近似,千粒重大,穗型小。全生育期总体上表现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籼稻。与籼稻相比,粳型(籼粳杂、常规和杂交粳稻)水稻营养生长期变化较小;穗发育期略有缩短(1—6 d),而灌浆期显著延长(12—22 d);全生育期温光资源积累量显著提高,其中主要贡献来自灌浆期的延长。(2)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将供试双季晚稻产量构成与生育特性降维为主成分一(穗粒型因子,37.7%)和主成分二(生育期因子,24.7%)。结果表明籼粳杂交稻为少穗多粒、长灌浆期;晚籼稻为穗粒兼顾、短灌浆期;常规和杂交粳稻的品种特征无显著差异,均为多穗少粒、长灌浆期。(3)相关分析表明,双季晚粳稻产量与每穗粒数(R 2=0.607,P<0.001)、库容(R 2=0.779,P<0.001)和灌浆期(R 2=0.505,P<0.001)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此外,与双季晚籼稻相比,双季晚粳稻产量对环境变化较敏感,品种间、年度间变异系数较大,这就需要品种的属地化和因种栽培。【结论】双季晚稻“籼改粳”最主要的优势在于延长灌浆期,从而提高全生育期温光资源积累量。与其他类型水稻相比,籼粳杂交稻产量高,表现为大穗型、高库容及长灌浆期,更适宜于长江下游双季晚稻种植。选用籼粳杂交稻,对于提高双季晚稻产量和温光资源利用率、保证双季稻生产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不同氮肥处理下机插杂交稻的根系动态生长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氮肥用量下机插杂交稻的根系生长特征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产量关系。【方法】以两个杂交水稻组合全两优1号和全两优681为供试材料,设置N_0(0 kg/hm~2)、N_1(150 kg/hm~2)和N_2(250 kg/hm~2)氮肥处理。利用Minirhizotron分析两个品种移栽后20 d至开花期在0~30 cm土层中的根系分布和动态变化特征。【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氮肥处理对两个杂交稻根数、根长、根体积和根表面积影响显著。N2处理下两个品种的总根数显著多于N1,且全两优1号和全两优681的总根数相比对照N1分别增加了12.3%和17.6%,两个品种的总根量在移栽后65 d达到最大值。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两个杂交稻品种的根数、根长、根体积和根表面积在0~10 cm和10~20cm两个土层深度均有所增加,其中以10~20 cm土层深度的根量增幅最为显著。10~20 cm土层深度的总根长与产量、根数与产量显著相关,且相关系数分别高达0.80和0.87,且全两优681在10~20 cm土层深度为的总根量要显著高于全两优1号。【结论】高氮下总根量增加,但10-20 cm土层中的根系分布对产量影响最大,因此,生产中通过培育和增加深层根系的比例有利于水稻实现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4.
措施之一:全面进行线路、设备改造升级,提高线路、设备质量,降低损耗用电。自1982年起,我们先后筹集资金50余万元,将全镇的136km低压线路全部改造达到一类线路。同时将全镇128km接户线更换成防老化线。低压网损由整改前的18.9%降为现在的12%。同时,加快高能耗配电变压器的改造步伐。1992年全镇筹集资金29万余元,将56台高能耗配变一次性更新完。配变损失率由原来的13.6%,降为更改后的7.9%,仅此一项就为老百姓节省资金23万元。措施之二:严格制度管理,强化激励机制。对内加强营业抄、核、收手续,严密相互制约关系,对外开展…  相似文献   
15.
<正>果园生草培肥地力技术在国外果品生产先进国家早已成功广泛应用。大量事实证明,我国传统的土壤清耕制不仅耕作费工量大,而且地面裸露,土壤结构破坏,保水保肥性能差,水土流失严重,特别是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利用率降低,加之大量使用化肥,投资增加,污染严重。但是,由于清耕制传统习惯的根深蒂固和新兴化肥工业迅猛发展的强势冲击,加上该项技术属于非物化技术的公益性推广,举力不足,全国示范推广10多年来进展不顺,争议颇多,总体发展很不平衡。为了明确我地应用果园自然生草覆盖的效果,克服果农"三怕"(怕与果树争水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农业生产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方略,认真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各项工作,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年提升。2017年至2018年4月,全区农产品监测整体合格率继续保持在99%以上,未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利州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总体开展较好,但与全区构建"生态康养旅游名市核心区"的宏伟蓝图相比,还存在不少需要去研究和解决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长江中下游稻区不同水旱轮作模式与氮肥水平对稻田CH4排放的影响。【方法】以2003年至今的4种水(水稻)旱轮作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分别为水稻-休闲(RF),水稻-紫云英(RC-G),水稻-小麦(RW)和水稻-稻草覆盖种植马铃薯(RP)),并设置3个氮肥水平,分别为N0(0)、N1(142.5 kg N·hm -2)和N2(202.5 kg N·hm -2)。于2016—2017利用静态箱-气象色谱法,在田间采集并测定水稻生长季CH4排放。 【结果】(1)轮作模式与氮肥互作对稻田CH4排放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移栽后7—30 d内,其CH4累积排放量约为整个生育期的51.9%—72.3%。(2)轮作模式与氮肥水平对稻田CH4排放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N0水平下,冬季作物栽培(包括RP、RW和RC-G)显著提高稻季CH4累积排放量,与RF相比分别增加74.1%—145.1%、68.5%—109.9%和56.4%—108.6%。(3)增施氮肥(N1和N2)后,CH4排放对轮作模式的响应出现分化。其中,RF、RP和RW模式下稻季CH4排放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N2水平下,RP、RW和RF的CH4累积排放量分别为51.2—55.8、45.3-51.5和25.0—30.5 g·m -2,分别比N0水平提高23.0%—38.4%、26.7%—33.7%和35.3%—43.5%;而与N1相比,则提高9.9%—19.7%、20.8%—23.1%和17.4%—18.8%。而RC-G模式下则表现为增施氮肥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稻季CH4排放;与N0相比,N1和N2下稻季CH4累积排放量分别降低20.7%—42.4%和10.6%—16.6%。(4)进一步解析与土壤CH4排放相关微生物菌群产甲烷菌(mcrA)和甲烷氧化菌(pmoA)丰度变化,发现N0水平下秸秆及绿肥全量还田能够显著增加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丰度;相关微生物对氮肥的响应机制因轮作模式而有所差异,增施氮肥促进产甲烷菌的增殖,却抑制了甲烷氧化菌的生长,但其变化幅度因轮作处理而有所不同。随着氮肥增施,RP、RW和RF的mcrA丰度增加191.4%、160.6%和143.3%,而RC-G则仅有62.6%。(5)另外,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RF、RP和RW模式下mcrA/pmoA比值增加,其增加比例分别为71.4%—141.1%、197.1%—258.2%和84.6%—165.5%,而RC-G则相反,下降26.8%—42.3%。其变化规律与CH4排放基本一致。 【结论】稻田系统中秸秆还田C/N的相对含量可能是干扰氮肥水平对稻田CH4排放作用的关键,当系统中碳冗余时,相关微生物活性受到土壤中有效氮制约,投入无机氮可以减轻氮的限制作用从而显著提高CH4排放;而碳不足时,继续投入无机氮,相关微生物繁殖由于受到土壤中有限碳源的限制其活性也会受到抑制,CH4排放相对减少。  相似文献   
18.
正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是川、陕、甘交汇地重要的"菜篮子"基地。近年来,利州区以独特的环境地理优势为发展契机,深入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绿色、高效、安全为主线,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切实抓好农业产业扶贫,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实现"生态康养旅游名城"的目标。一、概况利州区地处广元市腹心地带,为川、陕、甘交汇点,京昆高速、广  相似文献   
19.
2013年10月—2014年9月,通过细菌菌落分离以及生化和血清鉴定,检测了四川、河北、山东、河南、天津等地的肉粉样品中主要的有害微生物。结果显示:50%的样品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25%的样品检出沙门菌(Salmonella),以鼠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为主;10.71%的样品检出志贺菌(Shigella),主要是福氏志贺菌2b(Shigella flexneri 2b)和福氏志贺菌2a(Shigella flexneri2a)。随着肉粉在常温下(20~30℃)储存时间的增加,3个月后菌落总数均大于2×106个/g;随着肉粉中菌落总数的增加,酸价也升高(r=0.97,P0.01)。研究提示,我国饲料用肉粉受微生物污染较严重,易导致腐败变质,也增大了受致病菌危害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森林抚育中有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长抚育是抚育采伐的一种方式,采用规程抚育方法有利于林分稳定,对林分质量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有利于后期生长;而传统抚育方法则不利于林分稳定,使林分质量下降,更不利于林木后期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