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学   15篇
  1篇
综合类   18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21.
不同耕作方式对黑龙江省春小麦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垄作和平作两种耕作方式对春小麦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可以显著提高春小麦子粒的容重和面粉的降落数值,面团的稳定时间、公差指数、拉伸面积、拉伸阻力和拉伸比例的处理间差异均达5%显著水平;垄作对子粒蛋白质含量、子粒湿面筋含量和沉降数值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对面粉蛋白质含量、干湿面筋含量的作用不明显,对面粉的吸水率、面团的形成时间、断裂时间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2.
不同密度春小麦群体的光合作用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不同密度春小麦群体的光合作用特性,结果表明,密度对春小麦群体的结构、光照特征、单叶光合生理性能均有显著的调节功能。合理的群体大小是保证具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而获得高产的基础。试验范围内以密度450万株/hm2群体的透光特性、旗叶光合生理性能和产量各因子表现最佳而产量最高,是最佳的密度水平。  相似文献   
23.
以京农科728(JNK728)和郑单958(ZD958)为材料,设置6月6日(SD1)、6月11日(SD2)、6月16日(SD3)、6月20日(SD4)和6月26日(SD5)5个播期,研究播期对雨养夏玉米产量形成及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雨养夏玉米灌浆期和总生育期逐渐延长;2个品种平均叶面积指数(LAI)和干物质积累总量(DM)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SD2和SD3播期吐丝期LAI最高,SD2吐丝期DM显著高于SD1、SD4和SD5处理,SD2和SD3处理收获期DM显著高于SD4和SD5处理。随播期的推迟,雨养夏玉米穗粒数和行粒数先升高后降低,穗行数逐渐减少,千粒重逐渐升高,2个品种平均产量在SD2和SD3最高,分别为9.84×103和9.51×103kg/hm2,SD5最低,仅为8.04×103kg/hm2,SD5比SD1~SD4产量分别降低9.53%、22.44%、18.36%和15.00%;JNK728比ZD958增产9.19%。灌浆期和全生育期内温度和光辐射量与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但抑制了籽粒灌浆,与千粒重呈负相关,因此雨养夏玉米产量随灌浆期和全生育期内温度升高和光辐射量增加而提高。SD1~SD4光能和降水生产效率比SD5分别提高4.9%~17.6%和13.6%~26.8%,SD2~SD5积温生产效率比SD1提高2.8%~13.3%。综上所述,播期可调控雨养夏玉米的生长发育进程、LAI、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以及产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华北平原雨养夏玉米选用抗旱性强品种(JNK728)在6月11日-15日播种,产量可以突破9.5×103kg/hm2。  相似文献   
24.
条带深松耕作方式对密植夏玉米产量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海鹏  丁在松  马玮  李从锋  赵明 《玉米科学》2015,23(6):71-75,83
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2011年在河南新乡设置耕作方式与种植密度田间试验,研究条带深松耕作方式对不同密度夏玉米群体产量性能的调控效应,明确条带深松耕作方式下夏玉米产量性能特征。结果表明,条带深松耕作方式下,夏玉米获得最高产量的最适密度为9.0×104株/hm2左右,较常规耕作方式下增加16.9%,平均增产10.9%。进一步分析高密度(9.0~10.5)×104株/hm2群体下夏玉米产量性能参数,条带深松耕作方式分别增加收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干物质积累量、群体平均叶面积指数、平均净同化率、产量/平均叶面积指数比值分别为9.7%~10.5%、6.5%~8.2%、7.0%~7.7%、9.1%~12.4%、6.7%~9.2%、7.2%~9.1%、3.6%~17.1%。条带深松耕作方式通过产量性能参数的共效差异补偿机制实现密植夏玉米增产。  相似文献   
25.
以3个厚皮甜瓜品种为试材,采用传统追施水溶性化肥(T1)和追施生物菌液(T2)2种施肥方法,研究高肥力土壤(速效养分超标)用生物菌液完全替代化肥对根际土壤生态和甜瓜生长、产量、品质的影响,以期为设施果蔬化肥减量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270 L·hm-2生物菌液(T2)替代180 kg·hm-2化肥(T1),T2与T1相比,氮、钾投入量分别减少73.7%、97.8%,磷增加31.4%,根际土壤养分含量无显著差异。在微生物多样性上,细菌菌群T2>T1,但差异不显著,真菌菌群T1显著大于T2。在微生物组成上,T2有46种属水平的细菌菌群含量大于T1,后者有185个属水平的真菌菌群大于前者。2种施肥处理甜瓜产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无显著差异。因此,在高肥力设施土壤可用生物菌液替代化肥实现氮、钾化肥减量增效。  相似文献   
26.
目前,我国玉米种子质量国家标准执行 2008 年的修订版本。随着种子生产加工水平不断提高,国内国际种子市场对质量控制的标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 2016-2022 年天津市 1849 个玉米种子质量检验数据进行调研及汇总分析,建议将玉米种子(单交种)净度指标由不低于 99.0% 上调至不低于 99.4% ,发芽率(非单粒播)质量指标由原来的不低于 85% 提高至不低于 88% ,纯度质量指标调整为不低于 96.4% ,水分质量指标暂不作调整。  相似文献   
27.
小麦新品种小偃60栽培密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新品种小偃60栽培密度试验表明,随着播量的增大其有效穗数随之增加,穗粒数及千粒重无明显差异。因此,在大面积生产上应注意控制播种量,结合播期确定最科学、最经济的播量为17.5~20kg/667m2。  相似文献   
28.
浅谈我国玉米育种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口的增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利用有限的资源保证我国粮食主要供给是我国农业科学研究所面临的重要挑战;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产业化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都对玉米育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将对玉米育种的研究方向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下列研究可能成为玉米育种的优先发展领域.  相似文献   
29.
不同密度下施氮量对夏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施氮量对不同密度夏玉米的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调控效应,以京农科728(JNK728)为材料,设置密度和施氮量的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结果表明:施氮量增加显著提高JNK728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与N180相比,N300和N360叶面积指数(LAI)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DM)显著增加。增加密度显著降低同等施氮水平下JNK728吐丝后穗位叶SPAD值和DM,但显著提高V12-R1+20阶段的LAI。增加施氮量和增加密度均可显著提高JNK728的产量,低密度下施氮量超过240 kg/hm~2显著增加穗行数和千粒质量而提高产量,高密度下施氮量超过300 kg/hm~2显著增加行粒数,增加密度通过增加穗数提高产量。施氮量增加氮肥偏生产力降低31.2%~72.3%,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提高12.5%~52.6%,增加密度后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均显著提高。总之,在本研究条件下,耐密抗倒夏玉米在7.5×104株/hm~2时,施氮量宜低于300 kg/hm~2,产量可达9.5×10~3 kg/hm~2;增加密度至9.0×10~4株/hm~2时施氮量在300~360 kg/hm~2为宜,产量可达12.0×10~3 kg/hm~2。总之,在本研究条件下,耐密抗倒夏玉米选择耐密抗倒品种在中密度(7.5×10~4株/hm~2)时,施氮量宜低于300 kg/hm~2,产量可实现9.5×10~3 kg/hm~2,增加密度至9.0×10~4株/hm~2,施氮量在300~360 kg/hm~2为宜,产量可以达到12.0×10~3 kg/hm~2。  相似文献   
30.
1材料与方法试验用猪为我市A、B、C 3个3 000头以上养猪场的全部猪群。按照猪场自然分组,即每个场为1个试验组。A猪场、B猪场采用免疫+隔离检疫措施,C场采用淘汰+免疫+隔离检疫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