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1篇
农学   28篇
  11篇
综合类   62篇
农作物   4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迄今,大麦改良的主要育种目标一直是选育早熟品种,以便成功的与水稻连作.日本中西部的早熟大麦品种经常遭受早春霜冻的危害.由于早熟品种对霜冻比较敏感,因此难以鉴定出忍耐或避开霜冻危害的早熟品种.尽管有这种困难,大麦育种家仍成功地培育出了具  相似文献   
42.
春大麦BH4/143/2与Ark Royal的杂交组合在单株产量和千粒重等许多重要农艺性状方面表现出了杂种优势.本试验采用该组合的亲本和来自该组合的重组近交系作为供试材料,决定株高和千粒重的基因,在该组合的亲本中是离散的,而在近交系中是积聚的.通过产生适合于积聚和离散基因型的基础世代(P_1、P_2、F_1、F_2、B_1和B_2)的模式,发现当亲本中基因积聚程度较高时,与加性效应有关的显性效应便降低.这表明,基因离散是这些性状产生杂种优势的原因,培育近交系可能是最好的育种策略.  相似文献   
43.
为探索大肠杆菌异质型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的β-CT亚基accD基因对油料作物含油量的影响,将目的基因E.coli accD(eaccD)与拟南芥Rubisco小亚基(rbcS)转运肽基因融合,构建以油菜Napin启动子驱动的种子特异表达载体。本试验应用农杆菌介导法,将该表达载体转入油菜,通过PCR检测获得了...  相似文献   
44.
晚粳秀水和祥湖系统抗瘟性的遗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45.
46.
 利用糯和非糯籼稻近等基因系原丰早和原丰早糯、珍竹19和珍竹19糯研究了糯质基因wx对籽粒糖类积累和萌发种子淀粉酶活力的影 响。wx使原丰早糯的还原糖和非还原糖分别较原丰早高0.07~2.94和1.04~4.55个百分点,珍竹19糯较珍竹19高 1.01~5.08及1.60~6.59个百分点。相反糯性籽粒发育过程中的淀粉含量分别较非糯籽粒低0.34~5.01及0.72~6.64个百分点。wx自籽粒发育始期就控制合成稳定高比例的支链淀粉。萌发的糯性种子β-淀粉酶和R酶活力较高,而非糯种子α-淀粉酶活力较高。同工酶电泳结果表明wx基因对种子α-淀粉酶带影响较大。外源GA3诱导后,带胚的非糯籽粒α-淀粉酶活力也较强。  相似文献   
47.
从浙江省主栽晚粳稻品种浙粳22的辐照突变体库中,发现1株分蘖穗穗颈节上着生2片叶片的突变体,多代种植性状稳定,且不受环境条件影响。鉴定结果表明该突变体是由于倒1节间显著缩短所致,其籽粒比野生型略短,剑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等光合作用参数均低于野生型;突变表型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对外源油菜素内酯(BR)敏感。RT-PCR结果表明,部分BR合成和代谢相关基因在突变体和野生型中的表达量有差异,推测该突变基因与BR合成和代谢相关。  相似文献   
48.
甘蓝型油菜不同发育时期角果重量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可以估算不同发育时期基因累加效应和特定发育时期净遗传效应的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油菜角果成熟过程中其重量的发育遗传规律.结果表明,控制不同发育时期油菜角果重量表现的基因累加效应以加性效应为主,仅在第22 d时其显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条件分析的结果表明,控制角果重量的基因在角果多数发育时期中均有新的表达,且其表达方式有所不同,其中角果重量的净遗传效应表达量以开花后第16~22 d最大.角果重量在不同发育时刻具有较高的狭义遗传率,低世代选择可以取得良好的育种效果.亲本遗传效应分析表明,双20-4、中R-888和Tower 3个亲本有利于增加杂种后代的角果重量,其中以中R-888最优.杂种优势分析表明,角果发育的前中期(16~29 d)群体平均优势明显大于其他发育时期.  相似文献   
49.
甜叶菊微卫星富集文库的构建与多态性标记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甜叶菊是我国一种重要特种经济作物, 其分子标记相关遗传背景研究甚少。本研究基于生物素与链霉亲和素的强亲和性原理, 用链霉亲和素顺磁颗粒捕捉人工合成的标记有生物素的寡核苷酸探针(AG)15, 间接筛选出含有甜叶菊基因组微卫星序列的DNA酶切片段, 将筛选得到的片段连接到pUC-T载体中, 构建甜叶菊微卫星序列的富集文库。挑取354个克隆进行菌落PCR检验, 从中筛选出158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结果表明, 134个(84.81%)克隆中含有微卫星序列, 其中完美型85个(63.43%)、非完美型15个(11.19%)、复合型34个(25.38%)。根据微卫星序列共设计出71对微卫星引物, 其中62对能扩增出稳定的条带。利用24个甜叶菊品系对这62对引物的遗传多样性的分析表明, 有16个位点表现出多态性, 等位基因数为2~8个, 平均每个位点扩增得到4.5个等位基因, 多态性信息含量在0.3163~0.7595之间, 观测杂合度(Ho)与期望杂合度(He)的范围分别为0.2174~0.9167与0.3555~0.8076。通过聚类分析, 将甜叶菊分为大小叶两大类。本研究开发出的微卫星标记可为甜叶菊的分子遗传育种提供有效的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50.
油菜籽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的种子胚与母体植株QTL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甘蓝型油菜TN DH群体分别与双亲Tapidor和Ningyou7回交构建的BC1F1 1和BC1F1 2两个群体,分析油菜籽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的种子胚和母体植株两套不同核基因组的QTL及其遗传效应,以明确QTL在不同遗传体系中的分布状况以及连锁的分子标记,研究环境互作效应对不同遗传体系QTL定位的影响,探讨相应品质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最优策略和方法。【方法】按照常规田间试验方法种植202个TN DH群体材料与双亲,采用2年、2次重复、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开花时通过双向回交构建BC1F1 1和BC1F1 2两个群体,收获双亲和回交群体的种子。利用可分析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的近红外分析模型和方法测定油菜籽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结合甘蓝型油菜分子标记连锁遗传图谱以及新创建的双子叶作物种子品质性状两套遗传体系的QTL定位方法和作图软件,对不同年份BC1F1 1和BC1F1 2油菜籽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进行QTL定位分析。【结果】共检测到7个与油菜籽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相关的QTL,分布在A1、A4、A6、A7、C2和C5连锁群上,其中,4个与含油量相关的QTL和3个控制蛋白质含量的QTL对表型的总贡献率分别为49.1%和59.6%。检测到的QTL均具有极显著的胚加性主效应和母体加性主效应,其中4个QTL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胚显性主效应、2个与含油量相关的QTL具有极显著的环境互作效应。qOC-6-3和qPC-4-1作为控制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的重要QTL,分别能解释36.3%和37.9%的表型变异;而qOC-4-2和qPC-4-1均被定位在甘蓝型油菜A4连锁群相同的位点上,位于分子标记HS-K02-2和HBR094之间,QTL峰值位置为18.5 cM,置信区间为17.5-19.4 cM。【结论】甘蓝型油菜籽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的表现会同时受到种子胚和母体植株两套不同遗传体系核基因组QTL表达效应的影响,其中环境互作效应对含油量表现的作用更为明显,而控制蛋白质含量表现的QTL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表达较为稳定。在A6和A4连锁群上检测到的qOC-6-3和qPC-4-1是2个控制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的主效QTL,同时2个控制蛋白质含量的QTL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