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8篇
林业   1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1篇
  4篇
综合类   44篇
农作物   20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61.
为开发利用国产小麦原料.就北方春小麦能否生产专用粉问题.对黑龙江垦区近3o个小麦主栽品种进行了品质化验分析和焙烤实验。结果表明.黑龙江垦区春小麦蛋白质含量较高.具有较好的营养品质.但面团特性难于同世界主产国小麦相比.同国内优质麦相当。不同品种间品质差异较大,具有生产专用粉的基础条件。罗布林、辽春10号、钢91-46等品种的面团特性好.达到生产面包粉的指标;克丰3号、克丰5号等品种可用来生产馒头、饺子等专用粉;辽春4号、龙辐麦5号等品种具有较好的生产面条专用粉条件。  相似文献   
62.
利用全息生育适度系数法对2004年在黑龙江省密山地区参试的13个春小麦品种的分析得出:龙辐麦12为该地区的适宜种植品种,其综合表现最好;龙麦30、垦红14、北麦2号和格来尼等4个品种表现较好,可以作为备选品种,但要采用适宜的栽培技术发挥其种质优势.  相似文献   
63.
以筋性不同的春小麦品种龙麦33和克旱19为材料,研究了外源糖氮调控下小麦花后旗叶光合特性的变化和营养器官花前、花后贮藏干物质与子粒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施入外源糖氮均提高了旗叶光合速率,但外源糖处理降低了叶绿素含量(SPAD值)。小麦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干物质转运量(TAA)和转运率(TAR)在外源糖氮调控下降低,花后物质积累量(PAA)升高。子粒产量在外源糖氮调控下均增加,子粒蛋白质含量以外源糖处理最高。外源糖氮调控下小麦千粒重和子粒蛋白质含量的提高与花后较高的光合能力及干物质积累有关,且PAA和花后物质积累对子粒产量的贡献率(CPA)与子粒品质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4.
影响小麦品质的因素及改善小麦品质的途径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基于对小麦生产的重要性、我国小麦生产及品质现状进行的分析,详细阐述了小麦品质的概念以及小麦品质的分类标准,重点说明影响小麦品质的因素和改善小麦品质的途径。  相似文献   
65.
以两个黑龙江春小麦品种即龙麦26(不耐密)和克旱16(耐密)为材,在田间机播条件下进行不同硅肥用量基施试验,通过测定不同生育期的光合性能、籽粒灌浆速率及产量构成因素,以探明基施硅肥对春小麦源库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基施硅肥可协调小麦源库关系,使小麦源足、库大。两个春小麦品种施入硅肥后穗长和小穗数增加,千粒重未达到显著水平,硅肥提高了不耐密品种的穗粒数和穗粒重,增加了耐密品种的穗数。不耐密品种龙麦26、耐密品种克旱16的最优硅肥施用量分别为30 kg·hm-2、60 kg·hm-2,过多施入硅肥反倒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6.
以优质强筋春小麦品种龙麦26为试验材料,分别于2011年和2012年在长水河农场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和密度水平对龙麦26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仅高施肥量有利于小麦地上干物质的积累,而且低密度也有利于地上干物质的积累;龙麦26在该生态类型区域内的合理田间群体密度为680万株/hm2。  相似文献   
67.
为了明确不同耕作方式下的肥密组合对红小豆群体产量和个体性状的影响,通过设定3种耕作方式[平作、大垄(110cm)、小垄(65cm)]、3种肥料梯度和5个种植密度,分析不同因素、不同栽培模式对红小豆群体产量和单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10cm垄作(N)的耕作方式优于平作(P)和65cm垄作模式(S);高施肥量(240kg·hm~(-2))的增产效果不明显;中低密度处理(13万~17万株·hm~(-2))有利于提高单株生产力和群体产量;3种耕作模式下的肥密互作效应显著。3种栽培模式中,65cm垄作(S)和平作模式(P)的应用需结合实际情况而定;110cm垄作模式下,商品肥施入量80~160kg·hm~(-2)、种植密度13万株·hm~(-2)的处理组合(NF2M2和NF1M2)分别比对照(SF1M2)的产量提高28.3%和32.1%,是兼顾产量和效益的处理组合。  相似文献   
68.
为研究不同播种行距和密度对春小麦单株茎鞘物质积累及垂直分配的影响,以耐密品种克旱16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行距为10、15cm(分别记为C1、C2)和密度为600万、750万、900株·hm-2(分别记为B1、B2、B3),共6个处理组合,研究不同处理下单株花后茎鞘不同节间物质积累动态、贮藏物质再转运以及对穗贡献率、茎长、小穗密度、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上三节间平均茎鞘物质积累量在B1C2处理(对照)最高;单株茎鞘干物质积累量随行距增宽而降低;倒一节茎鞘贮藏物质对穗的贡献率最大;茎长随行距的增宽而增长,B3C2处理下茎长最大(73.73cm);小穗密度在B3C2处理下最低;千粒重和产量在B3C1处理下最高,较对照(B1C2)增加0.71%和13.13%。可见,对于耐密品种克旱16而言,适当增加密度和减小行距有利于高产,本试验以B3C1处理为最适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69.
为探讨盐碱胁迫下小麦阳离子吸收和分配特点,采用两种中性盐(NaCl和Na2SO4)和两种碱性盐(NaHCO3和Na2CO3)混合模拟不同浓度盐碱胁迫条件,对龙麦26和克旱16两种不同基因型春小麦幼苗进行14 d胁迫处理,测定和分析了叶片和根系中Na+、K+、Ca2+、Mg2+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盐碱混合胁迫增加了小麦幼苗Na+含量,且随着盐浓度的增加和碱性盐比例的提高,Na+含量逐渐增加;龙麦26幼苗K+的吸收规律与Na+相同,而克旱16幼苗K+含量变化与之相反;盐碱混合胁迫通过降低植株的K/Na限制了Ca2+、Mg2+的吸收量,且阻碍了Ca2+、Mg2+由根向地上部的运转,致使叶片中Ca2+、Mg2+含量降低。盐碱混合胁迫下,小麦对Na+、K+等一价阳离子与Ca2+、Mg2+等二价阳离子的吸收上表现为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70.
外源糖和氮对春小麦花后物质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花后养分供应对春小麦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以春小麦品种龙麦33为试验材料,分析了叶面喷施糖、氮物质(5%蔗糖和2%尿素)后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齐穗后群体生长率(CGR)、旗叶SPAD值、净光合速率、可溶性糖含量和全氮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叶面喷施糖、氮后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增加,并分别增产 6.86%和15.82%。 外源糖、氮使小麦花后光合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提高,其中外源糖的效果更明显;外源糖、氮对CGR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外源氮显著提高收获指数(增幅11.76%),而外源糖使收获指数略有下降(降幅0.085%);外源糖、氮分别降低和增加旗叶SPAD值,但均提高旗叶净光合速率和全氮含量,降低旗叶可溶性糖含量和糖氮比值(C/N)。可见外源糖、氮对春小麦花后碳、氮代谢和物质生产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促进小麦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