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32篇
  免费   668篇
  国内免费   935篇
林业   694篇
农学   529篇
基础科学   444篇
  1033篇
综合类   4854篇
农作物   683篇
水产渔业   455篇
畜牧兽医   1810篇
园艺   689篇
植物保护   544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209篇
  2022年   510篇
  2021年   430篇
  2020年   407篇
  2019年   400篇
  2018年   287篇
  2017年   519篇
  2016年   335篇
  2015年   486篇
  2014年   526篇
  2013年   632篇
  2012年   895篇
  2011年   905篇
  2010年   917篇
  2009年   729篇
  2008年   757篇
  2007年   687篇
  2006年   595篇
  2005年   425篇
  2004年   238篇
  2003年   154篇
  2002年   178篇
  2001年   178篇
  2000年   180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4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聚脲甲醛缓释肥对太湖稻麦轮作体系氨挥发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 通过研究尿素和聚脲甲醛缓释肥 (MU) 对太湖地区稻麦轮作体系氨挥发、氮肥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为新型缓释肥料的推广和降低农田氨挥发损失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田间小区试验在江苏苏州进行,种植制度为水稻小麦轮作,供试聚脲甲醛缓释氮肥有两个,MU70 (含氮量39%) 和MU50 (含氮量40%),供试土壤为潜育型水稻土。除对照外,施氮量稻季为N 270 kg/hm2,麦季为N 190 kg/hm2。以施用普通尿素为对照,试验共设6个处理,分别为100%MU50 (单施缓释肥)、100%MU70、50%MU50 (缓释肥配施尿素)、50%MU70、当地常规 (U) 和对照 (CK)。各处理中缓释肥全部用于基施,尿素分三次追施。施肥后的第二天采用密闭室间歇通气—稀硫酸吸收法测定田间氨挥发通量。收获期测产,计算各处理的经济收益。 【结果】 氨挥发主要发生在稻季,稻季施用MU可降低稻田的氨挥发损失,表现为100%MU50≈100%MU70 < 50%MU50≈50%MU70 < U。相比U处理,单施MU可导致水稻减产,而MU配施尿素可保证产量,50%MU50和50%MU70的产量比U处理分别提高了5.7%和3.2%;麦季单施MU处理的氨挥发和产量均显著低于U处理,50%MU50和U处理的氨挥发和产量无明显差异,而50%MU70处理的氨挥发损失高于U处理。稻季和麦季的MU与尿素配施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均高于U处理的,而单施MU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均显著低于U处理的,其中不同的是,稻季50%MU50处理的氮肥利用率比U处理显著提高了8.1%;麦季50%MU70处理的氮肥利用率比U处理的显著提高3%。 【结论】 综合考虑农学和环境效益,稻麦轮作体系50%MU50的总净收入是30259元/hm2,相比U处理 (30168元/hm2) 差异不大,但前者显著降低了氨挥发损失,提高了氮肥利用率。因此,MU50和尿素1∶1配施模式值得在太湖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2.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 LUCC)是影响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重要因素.该研究以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的万州区1990,1995,2000,2005,2010和2015年6期TM影像为基础,通过图像解译,分析了万州区各地类变化,估算了研究期间各地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表明, 1) 1990-2015年间,万州区耕地和草地面积分别减少了9 389.7 hm~2和3 695.85 hm~2;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分别增加了4 063.14,2 716.83和6 304.86 hm~2; 2) 1990-2015年万州区生态服务价值由18.82亿元增至19.41亿元,增加了3.10%;林地与万州区生态总价值呈相同的"上升—下降—上升—下降"趋势,耕地生态服务价值下降,草地先增后减,水域则相反; 3)万州区生态服务价值区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空间上以长江为界呈现东多西少的分布格局; 4) 1990-2015年间,万州区各地类各年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表明万州区生态服务价值对其系数缺乏弹性.  相似文献   
993.
贵阳花溪古茶树遗传进化的SN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验采用SNP(单核苷酸多态性)技术对贵阳花溪古茶树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和遗传进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古茶树样品的重测序数据,获得了1 656 258个SLAF标签,古茶树样品平均测序深度为24.21x,其中多态性的SLAF标签有462 897个,共得到283 376个高一致性的群体SNP标记.从基于SNP标记获得的进化树可以看出,来自相近地方的古茶树在进化树上基本上处于相近位置,但是花溪古茶树存在着广泛的遗传变异,主成分分析(PCA)获得了与进化树一致的结果.群体结构分析可清晰地把古茶树资源分为乔木型和灌木型2个类群.乔木型古茶树位于进化树下部,而灌木型古茶树处于进化树上部,表明茶树是由乔木型向灌木型进化的.  相似文献   
994.
为了提高猕猴桃果实产量与品质,在猕猴桃园以套种蕺菜、清耕和对照作为试验处理,测定不同时期猕猴桃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果实产量及品质,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套种蕺菜后猕猴桃根际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比对照处理提高13.95%、7.92%和3.94%,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分别提高19.01%、28.89%和16.32%,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磷酸酶活性分别提高17.02%、12.63%、17.57%和7.98%,单果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分别提高7.14%和7.68%,维生素C、干物质、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和可滴定酸含量分别提高7.97%、18.29%、2.09%、12.37%和14.18%。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套种蕺菜后猕猴桃根际土壤速效钾含量与土壤中细菌数量、真菌数量、放线菌数量、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磷酸酶活性极显著正相关。土壤细菌数量与蔗糖酶活性显著正相关,与磷酸酶活性极显著正相关。土壤真菌数量与蔗糖酶活性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放线菌数量与蔗糖酶活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正相关。土壤速效磷含量与维生素C含量、可滴定酸含量极显著负相关,与干物质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溶性总糖含量极显著正相关。土壤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与维生素C含量极显著负相关。土壤真菌数量与维生素C含量显著负相关。土壤脲酶活性与干物质含量显著正相关,与可滴定酸含量显著负相关。维生素C含量与土壤蔗糖酶活性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磷酸酶活性显著负相关。套种蕺菜有利于提高猕猴桃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增加猕猴桃果实产量,改善猕猴桃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995.
干旱区柽柳灌丛下土壤有机质、盐分的富集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柽柳(Tamarix spp)是一种多年生泌盐盐生植物,是西北干旱区尤其是新疆主要的防风固沙灌木[1].其根系能寄生名贵药用植物--肉苁蓉(Cistanche spp.),因而被作为一种高附加值的经济植物进行大面积种植[2],这使柽柳成为西北地区盐土农业发展中的重要资源.但在强调对柽柳等盐生植物资源经济利用的同时,植物本身对环境的作用常常被忽视.  相似文献   
996.
根际是受根系影响而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等方面均不同于土体的极小部分土壤区域.研究表明:植物生长过程中,由于根系的代谢作用而向根外排泄H 或HCO3-,使根际土壤pH发生较大变化.而根际土壤的pH直接影响到土壤养分的活性和生物有效性.故不同植物根际土壤的pH状况可反映出它们对土壤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能力的相对大小.  相似文献   
997.
南方“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标准化建设与效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南方"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典型地区--四川省苍溪县为例,通过对标准建设模式和非标准建设模式农户的定点调查与监测,确定了"猪-沼-果"标准模式建设内容为"三建三改",即每个试验户建1口沼气池、建1个标准化果园、建1个微水池和改厨房、改厕所、改猪圈.此标准模式在生猪饲养、果树种植、土壤肥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该区1户示范户开展标准模式建设共需投资6560元,财务净现值为2.87万元,动态投资回收期为1.28年.该标准模式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明显,是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适宜在我国南方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8.
循环农业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展望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探讨了循环经济思想的起源,总结了循环经济思想在农业上的具体实践。循环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农业经济增长新方式,通过建立"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农业废物再利用"的循环机制,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协调,实现农业生产的"两低一高",即资源消耗低、废弃物排放低、物质能量利用高。循环农业的本质特征是资源节约和产业链条延伸。发展循环农业是农业发展方式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必然要求和解决农业资源短缺与环境退化的现实选择。最后,提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包括循环农业的理论基础及机理、层次构成、重点方向与技术路径、保障研究等4个方面。  相似文献   
999.
测土配方施肥方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田间试验与土壤测试得出:玉米施用钾肥的效应函数及其最佳用量;玉米施用钾肥最大效益与最高产量用量同钾肥增产绝对值、相对值与效益值均存在直线正相关;玉米钾肥最佳用量同土壤有效钾测定值存在着密切的直线负相关。在明确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应用土壤有效钾测定值直接推荐玉米施用钾肥的最佳用量方法。同时,依据土壤有效钾测得值与玉米钾肥最佳用量的相关模式,提出了土壤有效钾在不同含量水平条件下,玉米施用钾肥最大效益与最高产量的推荐量。  相似文献   
1000.
青海省公路弃土场土壤侵蚀规律天然降雨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以青海省平阿高速公路弃土场作为研究对象,在雨季进行了天然降雨试验研究,分析了弃土场土壤侵蚀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区弃土场土壤侵蚀与降雨量和降雨强度有密切的相关关系,大部分土壤侵蚀均发生在降雨较大的7-9这3个月.在40°左右的坡度条件下,坡度变化对土壤侵蚀量的影响很大,坡度稍有增加,水土流失就会大幅增加;在植被建植初期,耕作土比红弃土更易发生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