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23篇
  免费   431篇
  国内免费   779篇
林业   428篇
农学   335篇
基础科学   356篇
  669篇
综合类   3389篇
农作物   495篇
水产渔业   381篇
畜牧兽医   1311篇
园艺   498篇
植物保护   371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132篇
  2022年   357篇
  2021年   318篇
  2020年   314篇
  2019年   285篇
  2018年   248篇
  2017年   387篇
  2016年   223篇
  2015年   350篇
  2014年   379篇
  2013年   438篇
  2012年   617篇
  2011年   604篇
  2010年   625篇
  2009年   487篇
  2008年   550篇
  2007年   432篇
  2006年   415篇
  2005年   327篇
  2004年   180篇
  2003年   122篇
  2002年   130篇
  2001年   109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81.
2013年湖北省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和戊唑醇的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3年从湖北省7个小麦主产区分离获得106株禾谷镰刀菌,测定了其对戊唑醇和多菌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戊唑醇和多菌灵对所有供试菌株的EC50值分别为0.064~0.778和0.090~0.858 mg/L。采用SAS软件的W法对EC50分布进行了正态性检验,表明106株菌株对戊唑醇和多菌灵敏感性的频率分布符合正态分布,其EC50平均值分别为(0.383±0.129)和(0.526±0.151)mg/L。不同地区来源的菌株对两种药剂的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襄阳的菌株对两种药剂的敏感性显著低于其他6个地区的。研究结果显示:湖北省小麦赤霉病菌未出现对戊唑醇和多菌灵抗性菌群,两种药剂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仍具有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982.
本试验旨在研究2种不同菌剂(枯草芽孢杆菌和啤酒酵母)接种苹果渣原料进行微生物发酵的效果,并对混合菌种发酵结果的影响条件进行分析比较。通过3因素(浆料比、接种量、pH)正交试验设计,测定发酵产物中真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和啤酒酵母混合菌种最佳发酵条件下真蛋白质含量最高,可达到13.58%,混合菌种发酵对产物中真蛋白质含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浆料比,其次是pH,推荐发酵参数为浆料比1.0∶1、枯草芽孢杆菌接种量3%、pH 5。酵母与菌剂之间呈协同作用可进一步提高发酵苹果渣中真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983.
 从河南省10个地市采集的小麦病根样品中分离得到82株病原分离株, 通过形态特征观察、回接致病性测定、以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所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其中47个菌株菌丝分支处都形成典型的“∧”状;子囊壳埋生或半埋生, 子囊棍棒状, 子囊孢子线形, 稍弯曲, 无色, 具有5~10个分隔, 大小为68~94 μm×2~4 μm;对82个分离株rDNA-ITS区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 BLAST序列比对结果表明, 47株菌株与小麦全蚀病菌的ITS序列同源性达97%~99%, 据此确定47株菌株为小麦全蚀病菌。应用小麦全蚀病菌4个变种的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都得到禾顶囊壳小麦变种(870 bp)的特异性片段, 鉴定47株菌株均为禾顶囊壳小麦变种 (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  相似文献   
984.
陕西省不同年代玉米品种产量和氮效率性状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确陕西省不同年代玉米产量和氮效率性状响应氮肥的变化趋势,对西北旱区玉米高产氮高效品种选育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以1981—2010年间陕西省12个玉米主栽品种为材料,于2011年和2012年在典型旱区陕西长武进行3个氮水平(0、120和240 kg hm–2)的田间试验,分析了不同年代玉米品种农艺和氮效率性状变化趋势。结果显示,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籽粒产量随氮水平增加而提高,在施氮0、120和240 kg hm–2处理下籽粒产量增益分别为每年46、65和83 kg hm–2。所有氮水平下2000—2010年间品种产量和生物量显著高于1980—1989年间品种,而秸秆产量变化不明显;现代玉米品种(2000—2010年)产量的增加归因于穗粒数、千粒重和生物量的提高。不同年代玉米品种消光系数随氮水平增加而降低,说明现代玉米品种(2000—2010年)较老品种(1980—1989年)叶片直立,截获更多的光能,致使产量和生物量高。随着年代的递进,玉米品种氮肥农学利用率呈递增趋势,在低氮水平下现代品种氮肥利用效率最高,且显著高于老品种。氮肥农学利用率与氮吸收效率(NUpE)和花后氮素积累量呈显著相关(r=0.75;r=0.72),而与氮生理效率(NUtE)和花前氮素积累量相关性不显著(r=0.42;r=0.39)。说明现代玉米品种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主要来自氮肥吸收效率和花后氮素积累量的增加。上述结果表明,陕西玉米育种应注重穗粒数、千粒重、氮吸收效率性状和株型结构改良,低氮环境压力选择将有助于旱区玉米高产氮高效新品种培育。  相似文献   
985.
~(15)N示踪的水稻氮肥利用率细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粳稻武运粳23和超级杂交籼稻Y两优2号为供试品种,应用15N示踪方法研究不同时期施肥对水稻不同阶段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确定不同时期施肥的最佳阶段氮肥利用率。结果表明,基肥在基肥阶段(移栽后的8 d左右)的吸收利用较低,2012年水稻基肥氮(15N)吸收量不到5 kg hm–2,2013年最大为7.5 kg hm–2,回收利用率在1.5%~11.5%之间;基肥主要是在蘖肥阶段(分蘖肥与穗肥之间)被吸收,其回收利用率在6.6%~24.9%之间,平均为15.6%;穗肥阶段(穗肥后到成熟)基本不再吸收基肥。基肥氮的总体恢复利用效率不高,在9.1%~22.8%之间,品种及氮肥运筹对基肥氮的总体恢复利用效率影响不显著。蘖肥主要在蘖肥阶段发生作用,施穗肥后水稻基本不再吸收蘖肥。蘖肥的总体恢复吸收利用率和基肥相当,在17%~34%之间,Y两优2号高于武运粳23。穗肥的回收效率最高,在54.0%~82.1%之间,武运粳23低于Y两优2号。水稻在整个生育期的总体氮肥恢复效率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下降,变化在32%~64%之间。水稻一生中吸收积累的氮素中,基肥的贡献占4.13%~10.59%(平均6.92%),蘖肥占3.98%~11.75%(平均7.58%),穗肥占13.32%~37.56%(平均26.02%),土壤的贡献在45.71%~70.83%(平均59.91%)之间。基蘖肥用量越大,其损失也越大,总体氮肥利用率也越低。研究结果证明,在水稻氮肥管理中必须考虑水稻各阶段对不同时期施肥的吸收利用情况,从而提高水稻氮肥利用效率,保证产量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相似文献   
986.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泥石流易发性综合评判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石流灾害易发性判断是泥石流灾害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快捷、准确的评判对人类工程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众所周知,流域中,形貌、地质、水文三大条件对泥石流灾害起决定性作用,是泥石流易发性的主要影响因素。这里基于对泥石流灾害的机理认识,将泥石流易发性分为高易发、中易发、低易发、不易发4个等级,在充分考虑泥石流灾害易发性影响因素贡献的基础上,给出各因素等级的确定标准,运用粗糙集理论获取各级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度,再依据专家经验确定主观权重,结合相对重要度和主观权重确定各因素的综合权重,进而利用模糊数学中多级模糊评判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一种新的泥石流易发性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并以陕西省凤县5条泥石流沟为例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这5条泥石流沟易发性从低到高的排序为:吴家沟泥石流沟、三台山泥石流沟、后沟泥石流沟、银铜梁泥石流沟、寺沟泥石流沟,结果与实际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987.
用刺伤接种和无伤接种2种方法把枣炭疽病病原菌接种于不同枣品种的叶片上,测定品种间的抗性差异,并结合田间自然抗病性调查和叶片的显微结构观察,研究其结构抗病性,即被动抗性。结果表明,6个品种对炭疽病抗性差异明显,雪枣和冬枣对炭疽病抗性较强,这些品种的抗病性与叶片结构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上表皮和栅栏组织厚度越大且细胞排列整齐、紧密,对炭疽病的抗性越强,反之抗病性越弱。海绵组织相对厚度越大,品种抗病性就越弱。  相似文献   
988.
运单系列玉米品种是指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以运城为选育基地育成的晋单39、晋单46、运单19和运高油1号等玉米单交种.这些品种与其它品种比较具有耐寒性差、耐高温性好、生长速度快、叶片光合效能强和产量突出等生理特性.在栽培管理上要求推迟播种时间(早春),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提早施肥,一促到底,补施灌浆肥.提倡在易发生持续高温天气的地区种植运单系列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989.
薛新平  薄伟  王松  康红梅  王晋 《种子》2022,(1):49-55
以8种鸢尾属植物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自然持续控水,设置0 d(田间持水量的80%~85%)、7 d(田间持水量的70%~75%)、14 d(田间持水量的60%~65%)、21 d(田间持水量的40%~45%)和28 d(田间持水量的20%~25%)等5个干旱处理,基于主成分分析结合隶属函数值对参试鸢尾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990.
采用自然水体养殖及农田施用试验方法,对水葫芦(Eichhorniacrassipes)的N、P、K吸收能力及其在农田施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试验条件下,水葫芦对N、P、K的富集系数分别达到N6641倍、P16667倍、K6560倍,42d对N、P、K的吸收量可高达40.57、6.95和81.14g·m^-2。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施用水葫芦处理(等量的N、P投入)的土壤速效N除了苗期显著降低外,其他各时期无显著差异,而速效P和速效K从苗期开始一直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升高,说明施用水葫芦可促进土壤速效P、K的增加。但要获得较高的产量水平,应适当增加前中期氮肥施用水平。采用水葫芦控制性种养既可实现养分在水体与农田间的循环,还可减少农田化肥的施用量和农业面源污染,是一种良性的循环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