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2篇
综合类   8篇
农作物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15%安打防治甜菜夜蛾的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甜菜夜蛾是一种暴发杂食性害虫,抗药性强,防治难度大,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证明,15%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安打对4龄以下甜菜夜蛾防效达90%以上,速效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冬小麦超高产栽培群、个体发展动态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田奇卓  刘万代 《作物学报》1998,24(6):859-864
通过对温麦6号超高产麦田跟踪调查测定,得出了该品种实现每公顷9093kg籽粒产量时,各重要生育时期的群体数量,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系数,挑旗后各叶层叶面积系数的动态指标,及其相应各时期的个体质量动态指标。明确了产量构成三因素分别为:每公顷成穗628.5万。每穗35.25粒,千粒重40.17g,同时还与鲁麦22号高产田的相应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赵秀琴  辛泽毓  汪大伟  刘万代 《种子》2020,(2):128-130,F0002
豫农516是以豫农416为母本、(周麦16/偃展4110)F 1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2年区试平均产量为8075 kg·hm^-2和7571 kg·hm^-2,分别较对照品种偃展4110增产11.3%和12.3%,分别居参试品种第1位和第3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6656 kg·hm^-2,比对照品种偃展4110增产6.0%,居参试品种第2位。2019年通过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20190036),其特点是高产、早熟和稳产,适宜河南及相临省份相近小麦生态区中晚茬地种植。  相似文献   
14.
河南小麦新品种利用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万代  常明娟  汪大伟 《种子》2017,(8):99-101
分析了2007-2016年河南生产上种植面积超过6.67万hm2的小麦新品种.结果表明,近10年有23家育种单位的40个品种年种植面积超过6.67 hm2,其中,7家育种单位的13个品种年种植面积超过33.33万hm2;40个小麦品种的总种植面积约占当年河南省小麦总种植面积的80%,多数品种来自省属高校和科研单位以及市属农科院,年种植面积和累计种植面积最大的春性品种是郑麦9023,矮抗58是年种植面积和累计种植面积最大的半冬性品种,半冬性品种是利用主体;河南省大面积种植的小麦品种中,国审品种占绝大多数;省、市农科院是目前河南主推小麦品种的选育主体.  相似文献   
15.
白粉病对冬小麦籽粒品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小麦感染白粉病后籽粒品质及产量的变化,选用对白粉病高感的小麦品种偃展4110和中抗品种豫农416为材料,利用人工接种并结合药剂控制发病等级的方法,分析了白粉病对小麦籽粒蛋白组分、面团流变学参数及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白粉病病情指数的增加,小麦籽粒总蛋白质、清蛋白和麦谷蛋白含量降低,而醇溶蛋白和球蛋白含量增加,蛋白组分间不平衡加剧,同时,弱化度降低、稳定时间、粉质质量指数、拉伸曲线面积和降落值提高。病情指数增加导致峰值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和反弹值降低。在产量构成因素中,白粉病对穗粒数的影响相对较小,对千粒重的影响最大,白粉病严重时,千粒重降低5~7g,偃展4110和豫农416的产量损失分别达26.2%和15.8%。  相似文献   
16.
豫农416是河南农业大学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在2006-2007、2007-2008年度河南省小麦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为7846.5kg/hm2和7987.5 kg/hm2,分别较对照豫麦49和周麦18增产5.96%和3.19%;在2008-2009年度河南省生产试验中比对照周麦18增产7.4%。2009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2009001。该品种适宜河南及相临省份相近小麦生态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7.
种子大小对冬小麦繁殖体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采用大、小粒种子分别单种和大、小粒种子混合种植进行盆栽试验。研究表明:大粒种子形成的繁殖体较大,等级差异较小,产量较高;小粒种子形成的繁殖体较小,等级差异较大,产量较低;大小粒混值群的繁殖体其大小和差异变化不一,产量居中。  相似文献   
18.
花后高温胁迫对小麦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小麦灌浆特性对花后高温胁迫的响应,选用西农979、洛旱2号、西农2208、新麦11、郑麦366和兰考矮早8等6个品种,于2016-2018年以自然条件为对照(CK),分析了花后高温胁迫(搭棚增温)后小麦灌浆进程、千粒重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小麦粒重主要由灌浆持续时间和灌浆速率决定,不同小麦品种对花后高温胁迫的响应模式不同。西农979、洛旱2号在高温胁迫下,灌浆快增期的平均灌浆速率有所提高,但灌浆持续时间显著降低,导致粒重显著下降,且两年度的千粒重热感指数和产量热感指数均大于1,属于不抗高温型品种;新麦11、郑麦366和兰考矮早8经高温胁迫后,灌浆持续时间变化幅度不大,平均灌浆速率分别降低了0.05、0.09和0.06g·d^-1,千粒重分别降低了2.00、1.45和1.56g,但高温胁迫下粒重与CK无显著差异,且郑麦366和兰考矮早8的千粒重热感指数和产量热感指数在两个年度均小于0.9,属于抗高温型品种。  相似文献   
19.
针对豫西丘陵旱作区小麦生长期内降水少,土壤干旱,施肥量少,土壤瘠薄,水土流失严重,小麦耕作管理粗放,产量低而土稳的实际,分析了旱作小麦生长发育特点,提出了实现旱作区小麦增产的主要技术:深耕蓄水、以肥调水、以种节水、以管保水的“四水一早”栽培技术,和“开沟点播、地膜覆盖、干籽寄种”旱地小麦播种技术。  相似文献   
20.
概述了自第一株转基因小麦问世以上转基因小麦研究取得的巨大进展,简要介绍了基因枪法、农杆菌介导法和花粉管通道法等基因转化方法,对转基因技术在获得抗除草剂、抗病虫、抗逆、改良品质和雄性不育转基因小麦植株等方面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回顾,指出了转基因小麦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展望了转基因小麦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