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5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81篇
林业   59篇
农学   28篇
基础科学   23篇
  30篇
综合类   257篇
农作物   63篇
水产渔业   24篇
畜牧兽医   47篇
园艺   71篇
植物保护   1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以我国南亚热带格木(Erythrophleumfordii)、红椎(Castnopsis hystrix)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其碳氮储量及分配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树种体内碳的分布与器官年龄的关系不明显,而氮的分布与年龄的关系则较为密切,表现为幼嫩器官中的氮含量大于老化器官,而老化器官的C/N比值大于幼嫩器官.格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内各组分的氮含量均高于其他两种人工林生态系统,并且3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氮在土壤表层具有明显的富集作用.格木、红椎和马尾松人工林碳储量分别为236.22、267.84、200.57 t/hm2,氮储量分别为17.91、12.38、10.59 t/hm2.乔木层碳储量分别占42.57%、36.31%和40.28%,0-100 cm土壤碳储量分别占55.77%、62.52%和57.83%;氮储量则是土壤占绝对优势,分别为92.00%、93.72%和95.53%.说明3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氮储量主要分布在土壤中,且红椎人工林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102.
王钊  储丽红  赵凯  彭佳佳  明军  袁素霞  刘春 《园艺学报》2013,40(8):1600-1599
 根据地毯草黄单胞菌花叶万年青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dieffenbachiae)的RAPD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并对羧基化磁珠的结合性能进行检验,从而建立和优化了免疫磁性分离–PCR体系,对安祖花细菌性枯萎病进行早期检测。结果表明:1 mg磁珠对多克隆抗体最大吸附值为0.268 mg,进行免疫磁性捕获时免疫磁珠的最佳浓度是0.566 ~ 0.741 mg ?mL-1。免疫磁性分离–PCR可以减少PCR反应中的抑制物质,对X. axonopodis pv. dieffenbachiae的检测灵敏度可以达到10 ~ 100 cfu ?mL-1,比常规PCR检测灵敏至少100倍。  相似文献   
103.
“互联网+”时代下“雨课堂”式的课堂教学对传统课堂教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课堂教学怎么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是蒙语授课班学生课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之一。通过对蒙语授课班的“乳与乳制品工艺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实践研究,初步探索了“雨课堂”在课前、课中、课后等环节的应用,进而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验实操,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为高校更好地开展基于“雨课堂”等教学改革模式的混合式教学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4.
不同氮磷水平对南四湖区稻谷产量及肥料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南四湖区农田合理的氮磷肥投入量,减轻氮磷流失风险,对不同氮磷水平下稻田的稻谷产量及肥料吸收利用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施氮磷肥使耕层土壤氮磷含量明显下降,稻谷产量显著降低;减施30%氮磷肥显著提高了氮磷肥利用率,降低了稻谷产量。过量施用氮磷肥处理对稻谷产量无显著效果,且显著提高了耕层土壤硝态氮含量,明显降低了氮磷肥利用率,促进了水稻对氮素的积累,对水稻磷素积累无显著效果。稻谷氮磷累积量明显高于稻草,稻谷和稻草含氮量均随氮磷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氮磷肥利用率随氮磷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减施15%氮磷肥对土壤氮磷含量和稻谷产量均影响不大,显著提高了氮磷肥利用效率,降低了经济成本,减轻了氮磷素流失风险,是南四湖区稻田较好的氮磷肥施用模式。  相似文献   
105.
基于非饱和渗流理论,在考虑降雨与腾发条件下,建立了填埋场腾发(ET)封顶层非饱和渗流非稳态一维控制方程。采用大连市1976年的气象资料作为降雨(48 a汛期降雨最大年份)与腾发条件,以数值方法计算所建立的一维控制方程。通过变动参数计算并分析了植被、降雨强度、降雨持续时间等对ET封顶层水力学特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浅层毛细阻滞型ET封顶层,在强降雨期间,可有效储存入渗雨水而不进入填埋场内部,在无雨期间,可有效释放土层中孔隙水。相对于无植被情况,有植被覆盖的ET封顶层对雨水入渗—腾发循环的作用效果更加明显。降雨强度和降雨持续时间对封顶层含水率变化有显著影响。随着降雨强度或降雨持续时间增大,土层含水率变化逐渐增强,封顶层由上至下逐渐达到饱和,说明该ET封顶层不适用于强降雨地区。  相似文献   
106.
以变化环境影响下的脆弱区金沙江元谋干热河谷为研究对象,通过多种验证方法,研究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降水量、日降水量大于0.1 mm的日数和最大日降水量等水热指标对变化环境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从年际来看,自1956年以来,年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均呈降低趋势,而极端最低气温则微弱升高,降水量、日降水量大于0.1 mm的日数和最大日降水量均为升高趋势;从年内来看,平均气温四季均为降低趋势,春季最显著,秋季最不明显,降水量四季均表现为增加趋势,其中春季最显著,冬季最不显著;从未来趋势来看,平均气温维持降低趋势的概率比升高的大,年降水量维持增加趋势的概率较转向降低趋势的概率要大,干热河谷有可能转为干暖或干温河谷.  相似文献   
107.
利用地统计学中的交叉变差函数法对枣园中枣瘿蚊及其天敌草间小黑蛛种群的空间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月21日至10月19日近5个月的枣树主要生育期阶段,除8月27日与9月21日草间小黑蛛与枣瘿蚊种群没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以外,其他各次尤其是5月30日与10月19日都充分表现出草间小黑蛛对枣瘿蚊在不同距离下的数量和空间的追随关系,再次证明草间小黑蛛是枣瘿蚊的优势种天敌.  相似文献   
108.
稻赤斑沫蝉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赤斑沫蝉已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在重庆地区一年发生一代。一年四季土壤中都有早卵,5月-9月是若早期,6月-11月为成虫期,6月下旬-8月为成虫盛发期,6月-8月为产卵期。卵或若虫以稻田为中心呈扇形分布,距田距30m-50m范围的旱地作物根系层最多。若早5龄,形态特征分区明显,各龄总历期19天-41天,平均27.7天;1-2龄若虫60%-80%分布在土中15cm-20cm范围内,3-4龄若虫75%-85%在土中5cm-15cm内,高龄若虫90%-95%分布在近地5cm-7cm范围内。饲养发现,1-3龄若虫向上移动的频率很快,从薯根上每隔2天-5天迁移1次,达1cm-3cm;7天-9天可迁移到苕茎叶上去;4-5龄常固定在一处,如不受惊动很少转移。成虫羽化后7天-15天、平均11.9天于上午9-11时、下午14-18时交配频繁,持续交配2h-4h;交尾后3天-8天、平均5.7天左右在有缝隙的土表产卵,散产,每处3-5粒,平均单雌产卵量200粒左右。成虫寿命11天-41天,平均19.2天,雌虫稍长。  相似文献   
109.
浸提法测定玉米叶绿素含量的改进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以玉米叶片为试材,研究了8种不同有机溶剂浸提液提取叶绿素的效率及低温冷冻对叶绿素提取的影响。试验中采用叶绿素仪先预叶片;冷冻—高温快速浸提试验,采用先称取样品,后冷冻方式。结果表明:室温(25℃)下,浸提法要优于研磨法,混合液浸提叶绿素比单独用丙酮或乙醇浸提快,其中丙酮∶乙醇=2∶1的浸提液浸提速度快而稳,是试验中最佳的叶绿素提取方法。最佳浸提时间在浸提16h时。叶片冷冻处理后,快速浸提能够缩短叶绿素浸提时间。由于受光照、高温的影响,测定值普遍较低。  相似文献   
110.
以扬麦11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播期处理,研究了晚播对冬前麦苗素质、全生育期、生育进程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小麦生育期缩短,生育进程推迟。晚播麦产量构成表现为有效穗数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减少,最终产量下降,其中穗粒数的降低是小麦产量下降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