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83篇
  免费   599篇
  国内免费   863篇
林业   766篇
农学   543篇
基础科学   476篇
  875篇
综合类   4828篇
农作物   702篇
水产渔业   428篇
畜牧兽医   1564篇
园艺   746篇
植物保护   417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184篇
  2022年   444篇
  2021年   423篇
  2020年   412篇
  2019年   348篇
  2018年   273篇
  2017年   457篇
  2016年   352篇
  2015年   447篇
  2014年   467篇
  2013年   611篇
  2012年   820篇
  2011年   907篇
  2010年   901篇
  2009年   803篇
  2008年   787篇
  2007年   789篇
  2006年   568篇
  2005年   420篇
  2004年   246篇
  2003年   144篇
  2002年   124篇
  2001年   138篇
  2000年   169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5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71.
马福林保护区2018年首次科学考察结果显示:保护区现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6种,省级保护树种3种,列入《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植物9种,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8种,列入IUCN红色物种名录植物3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植物15种。文章分析了保护区内重点保护植物的资源现状和分布情况,并结合保护区实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保育措施,为保护区重点珍稀植物的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7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从2008年开始进行人工林近自然经营,为了评价经营效果对森林固碳能力的影响,以热林中心2011年、2013年、2015年对238块系统抽样样地数据为基础,采用现有的生物量方程和碳转换系数乔木林碳储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乔木林碳储量由2011年的605826.95t增加到2015年的721847.04t,年平均增加29005.02t,碳密度由2011年的35.94t·hm^-2增加到2015年的42.34t·hm^-2,但仍小于全国和世界的平均数。针叶林碳储量高于阔叶林,由2011年的413753.07t增加至2015年的479611.05t,年均增加16464.50t,栎类的增长幅度最大,年均增长率64.00%,碳储量最大的树种是马尾松,占总碳储量的62.92%。证明近自然经营能够有效促进森林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973.
孟淑丽  郝雷 《农业工程》2019,9(11):36-38
为提高农作物的施药效果,将模糊PID控制技术应用于喷杆喷雾机喷雾量的控制中,设计了相应的控制系统。首先,分析了农作物喷雾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其次,设计了模糊PID控制系统的软件系统、硬件系统和模糊控制逻辑表。最后,进行了喷雾量的控制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模糊PID控制系统能够取得更好的喷雾量控制效果和更高的控制精度。   相似文献   
974.
随着我国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资源日益紧缺及科技的快速发展,麦秸作为农牧业和造纸业等行业的重要原料是非常宝贵的可再生资源。该文主要阐述光滑柔软麦秸圆捆打捆机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根据现有麦秸圆捆机的性能特点,提出存在的问题,总结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75.
东北地区秸秆生物炭利用潜力、产业模式及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东北地区耕地广袤、秸秆资源量巨大,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炭技术及其产业化有助于系统综合解决东北地区存在的秸秆焚烧、利用及土壤退化等突出问题,是当今研究领域热点。本文在系统分析近20年东北秸秆资源动态变化、可利用资源量及发展趋势基础上,探讨了东北地区秸秆生物炭利用的资源基础、技术途径及发展潜力,从产业化视角综合分析评述了东北秸秆生物炭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与优势、市场及开发潜力等,认为东北地区秸秆生物炭利用的资源丰富,产业化条件成熟,发展潜力与空间巨大,对促进东北秸秆资源化高效利用、耕地质量提升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并结合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构建了基于全产业链的东北秸秆生物炭产业模式,提出了东北生物炭产业发展建议,旨在为解决东北地区秸秆处理和农业生产现实问题,促进生物炭产业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76.
【背景】 TP53诱导的糖酵解和凋亡调节因子(TP53-induced glycolysis and apoptosis regulator,TIGAR)是p53下游的靶基因,具有调节糖酵解水平和去除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并降低由活性氧诱发的细胞凋亡水平。【目的】 构建鸡源TIGAR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并检测TIGAR基因在DF1细胞中的抗凋亡作用,为建立稳定表达鸡TIGAR基因的细胞系做准备。【方法】根据GenBank(登录号:XM_417232.6)中预测基因设计引物,利用RT-PCR的方法从SPF鸡脾脏中扩增鸡TIGAR基因,将扩增产物克隆至载体(Flag-CMV14)后送公司测序验证;随后构建进化树对鸡TIGAR基因与其他哺乳动物及水生动物的TIGAR基因进行同源性分析。将重组质粒(Flag-TIGAR)转染入DF1细胞24 h后,使用新城疫病毒诱导细胞凋亡,利用Western Blot检测重组质粒表达情况以及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PARP)裂解情况。此外还将重组质粒(Flag-TIGAR)转染入DF1细胞,并于收样前2 h使用Staurosporine刺激细胞发生凋亡,分别在转染后24、48 h收集样品,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RT-PCR扩增TIGAR基因,在843 bp处出现目的条带与预测相符,构建的TIGAR真核表达质粒(Flag-TIGAR)经测序,结果显示其序列与GenBank上预测的基本一致。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30 h、36 h收集的样品中PARP均被裂解且转染重组质粒(Flag-TIGAR)的实验组与未转染质粒(MOCK)组或转染空载体(Flag-CMV14)组的样品相比,裂解的PARP表达量明显降低,且差异极显著(P<0.01)。流式结果显示:24 h 检测转染Flag-CMV14后细胞总凋亡率为11%(早期凋亡7.8%,晚期凋亡3.2%),而转染Flag-TIGAR后细胞总凋亡率仅为4%(早期凋亡3.7%,晚期凋亡0.3%),转染Flag-CMV14的早期凋亡率和晚期凋亡率均高于转染Flag-TIGAR组,且差异显著(P<0.05)。48 h转染Flag-CMV14后细胞总凋亡率为20.3%(早期凋亡14.3%,晚期凋亡6.0%),而转染Flag-TIGAR后细胞总凋亡率为6.4%(早期凋亡4.8%,晚期凋亡1.6%),转染Flag-CMV14组的细胞早期凋亡和晚期凋亡率均高于转染Flag-TIGAR的组,且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成功扩增出鸡TIGAR基因,并构建了其真核表达质粒,通过Western Blot和流式实验均证实过表达TIGAR后可降低细胞的凋亡程度并有利于细胞存活。  相似文献   
977.
孙璐  汪芳  孟骏  沈新春 《大豆科学》2019,38(2):322-329
大豆品质的优劣是衡量不同大豆制品好坏的重要依据,明确的品质评价方法和品质评价标准是确定大豆加工适宜性的可靠指标,且能够为后续筛选出大豆加工专用品种奠定基础。本文综述了大豆加工特性以及品质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主要归纳了大豆在制取蛋白、制油以及其它生物活性物质加工利用的加工特性,并从感官品质、理化营养品质、加工品质3方面总结了大豆的品质评价指标,整理我国现有的大豆品质评价标准,分析我国大豆品质评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对其今后的研究方向和目标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78.
基于气候适宜度的黑龙江省大豆种植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志丹  孟军  吴秋峰 《大豆科学》2019,38(3):399-406
为促进黑龙江省大豆种植结构优化、发展大豆种植业,结合黑龙江省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温度、降水、日照,建立气候适宜度模型。利用黑龙江省32个气象站点1998-2018年逐日气候数据及大豆全育期内的观测资料,计算大豆种植气候适宜度。基于计算结果及K-means算法将全省大豆种植区域进行划分。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大豆种植可以划分为4个区域,其中北部高寒地区的温度适宜度偏低(低于0.30),大豆种植宜选取耐寒性强、发育期短的大豆品种;中、南部地区各项气候适宜度均高于省内均值,气候条件基本满足大豆生长发育所需,适宜发展大豆种植业。最终基于区划结果及区域气候特征,对各区域大豆种植品种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79.
稻鳖生态种养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鳖生态种养将水稻生长环境和鳖的生活环境重叠,充分发挥水稻和中华鳖互利共生的作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一水多用、一田多产",能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综述了稻鳖种养的有关技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相关研究成果,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80.
利用GenStat软件对2017年春玉米区24个中熟新品种的多点测试进行分析,基于GGE双标图模型分析表明,各试验点中以吉林省公主岭柳阳鉴定点具有较强的品种区分能力,吉林省公主岭铁北区鉴定点最具有代表性,甘肃省武威靖远县不适合作为此试验的鉴定地。GGE双标图丰产性稳产型表明,吉单37表现最为突出。基于相邻标准法分析表明,农华218、吉单37表现最好。综合分析,GGE双标图在品种产量评价方面与相邻标准法结果基本一致,且GGE双标图可以更加全面有效地评估品种和试验地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