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19篇
  免费   743篇
  国内免费   1183篇
林业   843篇
农学   736篇
基础科学   567篇
  1178篇
综合类   5477篇
农作物   845篇
水产渔业   563篇
畜牧兽医   1852篇
园艺   771篇
植物保护   513篇
  2024年   63篇
  2023年   237篇
  2022年   572篇
  2021年   568篇
  2020年   575篇
  2019年   467篇
  2018年   387篇
  2017年   605篇
  2016年   434篇
  2015年   548篇
  2014年   605篇
  2013年   738篇
  2012年   933篇
  2011年   963篇
  2010年   909篇
  2009年   796篇
  2008年   719篇
  2007年   707篇
  2006年   535篇
  2005年   411篇
  2004年   251篇
  2003年   237篇
  2002年   353篇
  2001年   298篇
  2000年   241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2年   3篇
  1956年   6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目的]为了更好地了解长江安徽-江苏段浮游植物资源现状,并为该江段的生态环境评价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科学依据。[方法]根据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生物量分布以及Mcnaughton优势度指数等多项生物学指标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并应用聚类分析法研究长江安徽-江苏段浮游植物空间分布特征。[结果]2009年秋季,长江安徽-江苏段共检出绿藻(Chlorophyta)、硅藻(Bacillariophyta)、蓝藻(Cyanophyta)、裸藻(Eu-glenophyta)、隐藻(Cryptophyta)5门27种;其中,硅藻种数最多,16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59.3%;其次是绿藻,6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22.2%;之后分别是蓝藻、隐藻、裸藻,分别为2、2、1种,分别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7.4%、7.4%、3.7%;浮游植物优势种为巴豆叶脆杆藻(Fragilaria crotonensis)、意大利直链藻(Melosira italica)、隐头舟形藻(Navicula cryptocephala)、小环藻(Cyclotella)以及尖尾兰隐藻(Chroomonas acuta);长江安徽-江苏段浮游植物数量变化在5.68×104~7.08×104cells/L,平均为6.01×104cells/L,生物量变化在30.43~34.73μg/L,平均为32.46μg/L。[结论]与以往的研究相比,长江江苏段浮游植物种类数减少,数量和生物量上升,说明长江江苏段的水质恶化,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仍以硅藻为主要优势种,显示出长江江苏段水质的恶化程度尚不严重。浮游植物相似性聚类分析显示,长江安徽-江苏段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大致聚为2类,南京、芜湖、江阴3站聚为一类,铜陵、安庆站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992.
[目的]基于MODIS遥感数据,对呼伦贝尔地区土地荒漠化信息进行提取。[方法]基于空间分辨率为1km的MODIS遥感数据,选取可以反映不同荒漠化特征的5个指标进行反演,并采用决策树分类方法对呼伦贝尔地区土地荒漠化信息进行提取。[结果]呼伦贝尔地区土地荒漠化面积为33862km2,占全区总面积的20.36%,且主要以沙质荒漠化为主;通过野外验证及高分辨率解译数据采点验证,此评价方法总体精度达89%以上。[结论]使用文中评价方法进行荒漠化监测,不仅能够对大尺度的荒漠化地区进行监测,而且具有较好的评价效果。  相似文献   
993.
[目的]该研究旨在初步建立适合于菠菜作物的AFLP反应体系。[方法]运用改良CTAB法提取6份菠菜品种的DNA,对AFLP反应体系中酶切连接、预扩、选扩等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分析。[结果]研究结果如下:(1)在PCR仪中酶切的效果比水浴的要好,酶切反应对酶切时间和DNA的浓度要求不敏感。(2)菠菜AFLP预扩选扩体系的反应体积为20μl,Mg2+(25mmol/L)1.2μl,dNTPs(2.5mmol/L)1.6μl,Taq-polymerase(5U/μl)0.2μl最佳。[结论]该研究建立的AFLP反应体系对与菠菜基因组分析时稳定有效的,该技术体系为菠菜品种亲缘关系的AFLP分子标记分析和遗传育种等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94.
近红外透射光谱技术测定黍稷蛋白含量的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快速测定完整黍稷籽粒蛋白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预测,比较原始透射光谱经导数处理结合不同回归算法对模型的影响。[结果]分别经一阶和二阶导数处理后利用偏小二乘法和改进的偏小二乘法,4 种方法的分析效果相近,最优的是一阶导数结合改进的偏最小二乘回归法,黍稷蛋白定标模型的定标相关系数(RSQ)为0.880 6,定标标准误差(SEC)为0.342 4,交互定标标准误差(SECV)为 0.375 1,外部预测标准误差(SEP)为 0.454。[结论]以完整黍稷籽粒为样品所建立的蛋白 NITS 模型,可以用于黍稷蛋白含量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995.
[目的]利用小分子DNA鉴定重金属离子对DNA的损伤。[方法]将pUC18DNA分子暴露于Hg2+、Cr6+、Pb2+、Cd2+4种重金属离子环境中,经一定时间处理后对DNA分子进行生物活性研究,并用凝胶电泳和增色效应分析了重金属离子对DNA分子生物活性影响机制。[结果]DNA活性分析表明,4种重金属对pUC18的影响程度为Hg2+>Cr6+>Pb2+>Cd2+;凝胶电泳和增色效应结果表明,4种重金属离子主要是引起DNA分子交联导致其生物活性的降低,交联程度为Hg2+>Cr6+>Pb2+>Cd2+。[结论]该研究表明,pUC18DNA分子可用作鉴定重金属离子对DNA损伤的依据,为评价重金属对DNA毒害作用提供了一种简捷有效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旨在探讨通过向水牛受精卵胞质内注射外源DNA实现转基因的可行性。[方法]水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20~22h后随机分为2组,①在体外受精7~10或18~20h后向卵胞质内注入约7.5pL50μg/ml含线性EGFP片段的DNA溶液;②则分别注入单个精子与约7.5pL50μg/ml含线性EGFP片段的DNA混合物,观察外源基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受精卵胞质内注射的早期胚胎基因表达率、囊胚基因表达率与ICSI-Tr差异不显著(P>0.05),且IVF7~10h时注射的分裂率、早期胚胎基因表达率均显著高于18~20h(P<0.05)。[结论]水牛IVF受精卵胞质内注射外源基因能获得转基因胚胎,且IVF后7~10h注射的效果优于IVF后18~20h注射。  相似文献   
997.
两系杂交稻中熟组合孟两优2816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孟两优2816是用孟S与2816 R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属中熟感温型品种,表现出高产大穗,抗寒力强的特点.孟两优2816参加广西水稻区试,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 861.2 kg/hm2,比对照金优207增产9.10%.于2011年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998.
赤霉素对秋葵种子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使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GA)溶液对来自4个不同产区的秋葵种子进行处理以探讨赤霉素对秋葵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赤霉素可提高秋葵种子的发芽集中度、发芽势和发芽率,还可缩短发芽时间;赤霉素浓度为60 mg/L时,种子的发芽集中度最高,发芽所需时间最短;当赤霉素浓度超过60 mg/L时,种子发芽集中度开始下降,发芽所需时间开始延长.  相似文献   
999.
海南咖啡产业链延伸和拓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延伸和拓展海南咖啡产业链,对加快海南咖啡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咖啡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论述咖啡产业链的概念和内涵,海南咖啡面临生产源枯竭、产业无法做大做强现状,分析重塑海南咖啡品牌的环境资源优势和政策机遇,提出不断拓宽和延伸海南咖啡产业链长度、宽度和厚度,培育"兴隆咖啡"和"福山咖啡"两大产业集群主体的思路及对策。  相似文献   
1000.
本研究利用SSR标记对来自四川和山东两省的60个小麦叶锈菌株进行DNA多态性分析,同时利用小麦抗叶锈近等(单)基因系和已知所含抗叶锈基因的品系对这些菌株进行毒性分析。结果表明,菌株间相似系数较高且差异不大,为0.78~1.00,表明小麦叶锈菌所含毒性基因差异不大,菌株间亲缘关系较近。两省间/内小麦叶锈菌株的DNA多态性和毒性多态性丰富。小麦叶锈菌株的地理来源与毒性多态性有一定的相关性,而其地理来源、毒性多态性与DNA多态性不存在相关性。相同致病类型存在毒性差异,同一致病类型内遗传多态性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