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4篇
  免费   237篇
  国内免费   404篇
林业   324篇
农学   409篇
基础科学   337篇
  626篇
综合类   978篇
农作物   149篇
水产渔业   102篇
畜牧兽医   325篇
园艺   165篇
植物保护   220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173篇
  2021年   155篇
  2020年   160篇
  2019年   143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153篇
  2016年   112篇
  2015年   157篇
  2014年   153篇
  2013年   168篇
  2012年   188篇
  2011年   191篇
  2010年   212篇
  2009年   183篇
  2008年   149篇
  2007年   152篇
  2006年   133篇
  2005年   109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991.
食品高压加工技术的最新发展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介绍了高压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及最新发展,评述了食品高压加工技术的优点与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2.
植物残体腐解过程腐解物热解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差热,热重和微商热重分析技术,研究植物残体腐解过程能态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DTA曲线上330℃放热峰是有机质热解的主要特征峰,用该峰的焓变(△H)大小表征有机残体能态的相对高低,得到有机残体腐解过程能动态变化特征为:在宏观整体上表现为放能过程,但在局部阶段呈现吸能与放能的交替。整个腐解过程依据能量变化特征,可依次划分为波动起伏-急剧下降-趋于平稳三个阶段。焓变与有机碳(%)呈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93.
在分析我国边坡植被生态恢复面临问题的基础上,系统综合目前有关苔藓植物生物学生态学特征的研究成果,结合对成都附近铁路边坡自然植被中苔藓植物进行的案例调查与分析,讨论了将苔藓植物应用边坡植被生态恢复的意义、问题,提出促进苔藓植物在边坡植被生态恢复中应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994.
工业电视在气力轮式排种器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论述了应用工业电视研究气力轮式排种器的试验分析技术和试验结果。这一试验技术的特点是:借助图像位置分析仪,可对电视图像进行定量分析和统计分析。同其它方法相比,具有费用低、直观准确和操作简单等优点。  相似文献   
995.
变用扫描电镜对几种土壤特征层的微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谢萍若  左敬兰 《土壤学报》1980,17(2):182-186
近十年来,扫描电镜已在土壤微形态和矿物风化超微特征方面广泛应用,丰富了微土壤学的研究内容[3,4]。本文应用JEM-100B电子显微镜二次电子扫描附属装置对东北地区几种土壤(表1)的特征层进行了观察,试图通过对土体中粘粒和其它细土物质部分的表面形态、空间排列和它们在形成微孔隙中的结构特征观察,进一步认识土壤中粘粒和某些细土物质的性状和作用。  相似文献   
996.
高立式尼龙网沙障周围风沙运动特性的数值模拟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沙障影响下的风沙运动规律,明晰不同情况高立式尼龙网沙障周围的风速变化和积沙分布,补充野外试验数据不足的问题。该研究以磴口-乌斯太的穿沙公路为研究背景,基于FLUENT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不同障排数量、沙障高度及入口风速下高立式尼龙网沙障周围的风速和积沙分布进行数值模拟,并通过野外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不同情况高立式沙障沿水平方向的流场形式均以"V"和"W"型存在,而高立式沙障背风侧垂直方向的风速廓线形式主要以"S"型为主;风速为8 m/s,相邻障排间距为3 m条件下,分析不同障排数量对风沙运动的影响发现,单排、双排和三排高立式沙障的防护范围分别为第一排沙障至其后的6、13和20 m处,随沙障排数的增加总积沙量呈现递增趋势;风速为10 m/s,双排沙障间距8 m条件下分析沙障高度对风沙运动的影响发现,60、100、120和150 cm高立式沙障的水平流场分层点分别为0.8、1.2、1.5和2.0 m;沙障高度150 cm,双排沙障间距20 m条件下分析入口风速对风沙运动的影响发现,当风速增至15 m/s以上时,150 cm的双排沙障背风侧基本上无积沙分布,高立式沙障逐渐失去了防护作用。经野外验证真实值与模拟值的最大相对误差为8.18 %,最小相对误差为1.32 %,验证了模拟的合理性,该研究成果较好地反映了高立式沙障周围的风沙运动情况,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997.
移动式采摘机器人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22,自引:18,他引:22  
采摘机器人是21世纪精准农业的重要装备之一,是未来智能农业机械的发展方向。移动式采摘机器人由机械手、末端执行器、移动机构、机器视觉系统以及控制系统等构成。机械手的结构形式和自由度直接影响采摘机器人智能控制的复杂性、作业的灵活性和精度。移动机构的自主导航和机器视觉系统解决采摘机器人的自主行走和目标定位,是整个机器人系统的核心和关键。该文对移动式采摘机器人的研究现状进行综合,提出目前采摘机器人技术发展中面临的技术难题及相应的对策,包括采用开放式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998.
红壤裸露坡地次降雨土壤侵蚀规律   总被引:14,自引:11,他引:14  
揭示红壤裸露坡地次降雨土壤侵蚀规律可为红壤坡地水土流失防治和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提供科学依据。该文基于典型红壤区裸露坡地试验小区134场次降雨气象、水文观测资料,选取雨量、历时和雨强为特征指标,综合采用快速聚类和判别聚类,划分确定出3种雨型:A雨型(高频次、短历时、小雨量、大雨强),B雨型(中频次、中历时、中雨量、中雨强)和C雨型(低频次、长历时、大雨量、小雨强)。其中,A雨型是造成红壤裸露坡地土壤侵蚀的主要降雨类型。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和Mann-Kendall检验表明,红壤裸露坡地土壤侵蚀主要受雨强和雨量共同影响,雨强的指标中以最大30 min雨强与其关系最为密切,是导致土壤侵蚀变化的直接因素,雨量则通过改变雨强产生一定的间接影响。土壤侵蚀强度随最大30 min雨强增大过程中,在15 mm/h处存在明显转折,最大30 min雨强小于该值前,侵蚀强度呈缓慢增大,大于该值后,侵蚀强度快速增大。土壤侵蚀与雨量整体呈同步增大,但不同雨型的单位雨量侵蚀能力表现为A雨型B雨型C雨型。在排除前期降雨影响的前提下,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了南方红壤裸露坡地次降雨土壤侵蚀强度与雨量和最大30 min雨强的幂函数统计关系,用于3类雨型下的侵蚀预报时整体精度较好,且更适于短历时暴雨。以上研究将为深入揭示红壤坡地土壤侵蚀规律和构建预报模型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99.
玉米高压淀粉糊流变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压玉米淀粉糊的流变特性为:随含水量提高剪切模量、动态粘度和耗损角都提高;在小于90Hz低频波作用下,高压淀粉糊的剪切模量和动态粘度因保压时间延长而增大;在100Hz的剪切波作用下,高压淀粉糊的上述特征值则因保压时间延长而减小。  相似文献   
1000.
Iron deficiency affects over two billion people worldwide (Lotfi, M.; Venkatesh Mannar, M. G.; Merx, R. J.; Naber-van den Heuvel, P. Micronutrient Fortification of Foods: Current Practices, Research,and Opportunities; Micronutrient Initiative: Ottawa, Ontario, Canada, 1996). However, fortifying foods with highly bioavailable iron is technically challenging because of off-color and off-flavor development, 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vitamins, and oxidation of lipids. The role of highly bioavailable iron in the off-color development of foods and beverages is not well-understood. The goal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xamine the interaction of iron with simple phenolics and polyphenols. Factors that may affect off-color development, such as pH, oxygen, temperature, and reducing and chelating agents, were evaluated as a model for food products. Our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iron that reacts with the simple phenolic, catechol, to develop off-color must be in the oxidized state, and the iron is reduced in the presence of catechol. Because this is an oxidation/reduction reaction, the redox potential of all of the components is critical to the color development. Ferrous iron sources with low redox potentials and ferric iron sources with high redox potentials caused off-color development with catechol. Only polyphenols that contain ortho-hydroxyl groups cause off-color development with iron. All of the factors tested affect off-color development and redox potential of the system. Low pH, low oxygen, high temperature, and the presence of reducing and chelating agents inhibited off-color development. To confirm the model, foods that contained these polyphenols were evaluated for off-color development when iron was added. The foods tested reacted similarly to the models of polyphenols with iron. Off-color development was caused by oxidation-reduction interactions between ferric iron and polyphenols that contained ortho-dihydroxyl groups. Ferrous iron needed to be oxidized to participate in off-color development. In addition, methods identified in the models to prevent off-color development were effective in most of the food products examined. Using the ferrous form of iron and maintaining it in its reduced form by lowering pH, removing oxygen, and including reducing agents, it was possible to fortify foods with highly bioavailable ir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