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09篇
  免费   332篇
  国内免费   425篇
林业   387篇
农学   329篇
基础科学   197篇
  428篇
综合类   2490篇
农作物   440篇
水产渔业   288篇
畜牧兽医   689篇
园艺   362篇
植物保护   156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214篇
  2021年   203篇
  2020年   209篇
  2019年   194篇
  2018年   132篇
  2017年   226篇
  2016年   139篇
  2015年   225篇
  2014年   254篇
  2013年   322篇
  2012年   438篇
  2011年   497篇
  2010年   429篇
  2009年   417篇
  2008年   406篇
  2007年   353篇
  2006年   264篇
  2005年   227篇
  2004年   143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连续施用鸡粪对露地黄瓜产量、品质和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在连续4年施用不同量鸡粪条件下,探究露地黄瓜产量和品质的提升效果以及土壤性质的变化,以明确露地黄瓜生产中鸡粪的适宜用量。  【方法】  以黄瓜品种‘津优35号’为试材,2015—2018年在甘肃张掖进行了连续4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试验设两个土壤类型 (灌漠土和潮土)和5个鸡粪施用水平:不施用鸡粪 (对照,CK),15 t/hm2 (CM15)、30 t/hm2 (CM30)、45 t/hm2 (CM45) 和60 t/hm2 (CM60)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于2018年黄瓜结果盛期,采集黄瓜整株和0—20 cm耕层土壤样品,分析黄瓜产量、品质以及土壤容重、pH、有机质含量和酶 (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 活性。  【结果】  与不施用鸡粪 (CK) 相比,CM15处理增产效果不显著,CM30、CM45和CM60处理黄瓜产量显著提高26.4%~33.0% (灌漠土) 和48.7%~50.1% (潮土),这3个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施用鸡粪不同程度地提高了黄瓜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和Vc含量,降低硝酸盐含量,效果以CM15、CM30处理较好。土壤容重和pH降幅随鸡粪施用量的增加而加大,有机质含量增幅随鸡粪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持续施用鸡粪30~60 t/hm2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容重和pH。土壤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以及过氧化氢酶活性以CM30、CM45处理较高。黄瓜产量与土壤容重和pH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有机质含量、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黄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可溶性糖含量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硝酸盐含量与土壤pH呈显著正相关,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可溶性固形物和Vc含量与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与土壤蔗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  【结论】  鸡粪施用处理降低土壤容重和pH,增加有机质含量和酶活性。鸡粪施用对土壤容重、pH、有机质和酶活性的改良效果与黄瓜产量效应值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黄瓜可溶性固形物与土壤容重,可溶性糖与土壤pH,硝酸盐与土壤pH和有机质密切相关。综合考虑鸡粪施用量在黄瓜产量、品质、改良土壤理化性状上的效果以及肥料效益,灌漠土和潮土均推荐施用30 t/hm2鸡粪。  相似文献   
992.
对21个斑茅无性系的开花特性和花粉萌芽率最高的1个无性系的花粉贮藏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无性系斑茅的抽穗期与原生地海拔呈显著正相关(r=0.7047);开花类型大致可分为6类;云南境内5个斑茅花粉量与花粉萌发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花粉量越多,花粉萌发效果也较好。硅胶干燥好于自然干燥和抽湿干燥,花粉含水量控制在10%以内、温度2℃的条件下贮藏10d时仍有较高的萌发率。  相似文献   
993.
微生物在土壤生物结皮形成中起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对于南方红壤生物结皮层中微生物群落的研究鲜少涉及,尤其是在林地改良措施下红壤结皮层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尚不清楚。本研究以中亚热带典型第四纪红黏土严重侵蚀湿地松裸露林地为对照,添加有机肥、生物炭和石灰+微生物肥料为肥力提升措施,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不同肥力提升措施对红壤生物结皮层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林地土壤生物结皮层共检测出21个细菌门和7个真菌门,优势细菌门为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27.39%)、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25.90%)、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16.68%)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12.26%);优势真菌门为担子菌门(61.19%)和子囊菌门(29.48%);肥力提升措施对细菌和真菌多样性无显著影响,却显著改变了其群落结构,作用大小依次为有机肥处理、生物炭处理、石灰+微生物肥料处理,且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高于真菌;三种措施均明显提高了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细菌的相对丰度,降低了绿弯菌门(Ch...  相似文献   
994.
针对水禽粪污和沼液类较黏稠、固形物颗粒小的污水,现有分离技术存在能耗高、分离效率低等问题,该研究提出一种绿色节能的离心分离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明确筛网目数、离心转速和分离时间对水禽粪污中主要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采用二次通用旋转设计进行优化试验,得到低速离心分离技术的优化参数组合。经过离心分离机试验验证,当分离时间为3 min、筛网目数为120目(孔径大小为0.13 mm)、离心转速为700 r/min时取得较好分离效果,此时水禽粪污总固体(total solid,TS)去除率为50.20%,挥发性固体(volatile solid,VS)去除率为57.59%,化学需氧量去除率为5.39%,氨氮去除率为4.39%,总磷去除率为5.76%。以试验结果为依据研发分离装置并实地运行,分离效果(TS去除率为53.21%,VS去除率为58.61%)与高速离心机械相当,且每吨污水处理成本相较卧式螺旋离心机降低近22%,表明低速离心分离技术可行,为去除水禽粪污中悬浮性固体提供了一种新方案,具备工程化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995.
自2003年以来, 在我国北京?辽宁和山东等地的黄瓜上发现了一种重要细菌病害—黄瓜细菌性茎枯萎病, 对黄瓜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从发病的黄瓜叶片?茎部和果实上分离的菌株接种到黄瓜后, 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完全一致?经过多位点序列分型和BOX-PCR技术, 以及LOPAT?GATTa和Ayers碳源利用试验等, 确定该病害的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流泪致病变种 Pseudomonas syringae pv. lachrymans?以黄瓜细菌性茎枯萎病菌A2为供试菌株,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丁香假单胞菌流泪致病变种 P.syringae pv. lachrymans pslb8为对照菌株, 对其进行不同温度下致病力?体内和体外生长能力测定, 结果表明:20℃条件下, A2菌株的致病力?体内和体外生长能力均强于pslb8菌株, 相对低温的条件更有利于黄瓜细菌性茎枯萎病病原菌的侵染和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6.
草地贪夜蛾防治药剂田间试验示范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几种药剂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幼虫的田间防治效果,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对草地贪夜蛾进行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对氯虫苯甲酰胺、氟铃·茚虫威、甲维·高氯氟、乙基多杀菌素、乙多·甲氧虫、虱螨脲、阿维·氯苯酰、氯虫·高氯氟、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9种药剂进行了玉米和马铃薯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9种药剂对两种作物上草地贪夜蛾幼虫均有一定毒杀作用,乙多·甲氧虫、乙基多杀菌素和氯虫苯甲酰胺可作为应急防控的首选药剂,氯虫·高氯氟、阿维·氯苯酰和甲维·高氯氟可作为应急防控药剂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997.
关丽娜  宁家林 《杂粮作物》2005,25(3):166-166
丹玉90号玉米是丹东农业科学院选育的高秆大穗晚熟玉米单交种,该品种高产、抗病、农艺性状好、品质优良、适应性好,结合栽培技术,表现高产稳产.2002年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998.
通过试验调查了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的效果,结果表明,在盘锦鼎翔集团有机米生产基地水稻害虫盛发期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平均每盏灯每日诱杀二化螟成虫4.8头、稻水象甲1125头,有效地控制了水稻虫害。同时,阐述了频振式杀虫灯杀虫原理,介绍了安装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999.
花生高优新品种金花1012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金花1012是福建农业大学用自育的白皮1号为母本,汕油71为父本通过杂交选育而成。1998-1999年连续2年参加福建省区试平均每公顷产量3337.5kg,比对照粤油116增产12.1%。1999-2000年经各地示范,每公顷产量在2450-6750g,平均为4025kg。该品种人工接种青枯病菌发病率为17.6%,表现中抗;种皮白色,对榨油和食品加工有重要意义。于2000年初通过了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000.
盐胁迫下栽培大豆黑农40不同器官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畅  关旸 《大豆科学》2007,26(3):343-346,354
通过对盐胁迫下栽培大豆黑农40的根、茎、叶等不同器官中主要的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与分析,探讨了大豆耐盐性的机理.结果表明,黑农40叶片中的SOD、POD和APX活性水平明显高于根部和茎部.叶片中的POD和APX在高盐胁迫下的应答反应都比在低盐时快速.盐胁迫时间的延长引起根、茎、叶中的SOD和POD活性发生明显的下降,在高盐胁迫下这种下降比在低盐时更为急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