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39篇 |
免费 | 13篇 |
国内免费 | 11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73篇 |
农学 | 12篇 |
基础科学 | 102篇 |
17篇 | |
综合类 | 211篇 |
农作物 | 25篇 |
水产渔业 | 8篇 |
畜牧兽医 | 55篇 |
园艺 | 25篇 |
植物保护 | 3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24篇 |
2021年 | 24篇 |
2020年 | 20篇 |
2019年 | 25篇 |
2018年 | 23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16篇 |
2014年 | 40篇 |
2013年 | 18篇 |
2012年 | 30篇 |
2011年 | 28篇 |
2010年 | 31篇 |
2009年 | 33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22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71.
为掌握纵卷叶螟绒茧蜂的发生特点,对纵卷叶螟绒茧蜂在单作稻田和水稻-玉米邻作类型田的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水稻-玉米模式中纵卷叶螟绒茧蜂的数量在玉米的扬花期明显高于单作稻田,最高值为单作稻田模式的3.36倍,但是田间纵卷叶螟绒茧蜂的寄生率并不高于单作稻田模式.在单作稻田未施药系统田,纵卷叶螟绒茧蜂的数量显著高于施药系统田;并且与稻纵卷叶螟幼虫的数量密切相关.不论在何种种植模式下,纵卷叶螟绒茧蜂的雌性比一直处于低水平,在单作稻田下,雌性比为0.2~0.3,在水稻-玉米邻作田,其雌性比为0.25左右. 相似文献
73.
74.
<正> 进行了番木瓜补片和盾片芽接无性繁殖的试验,用直径1—1.5cm的混杂实生苗作砧木,用印度Pusa矮种雌株的侧枝(长24c,直径1.2cm)作接穗。芽接后一星期 相似文献
75.
76.
77.
78.
79.
非昆虫源人工饲料饲养的七星瓢虫对豆蚜的捕食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非昆虫源人工饲料饲养七星瓢虫的捕食能力,在室内比较了用人工饲料饲养的七星瓢虫种群和蚜虫饲养的七星瓢虫种群对豆蚜捕食作用的异同。结果表明,两种七星瓢虫种群各虫态的捕食量均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上升,当猎物密度增加到一定水平,捕食量趋向稳定,捕食功能反应曲线均符合Holling Ⅱ型方程。人工饲料饲养种群的1~4龄幼虫、雌成虫和雄成虫的理论最大日捕食量分别是20.9、36.0、100.2、403.2、490.9和395.3头,蚜虫饲养种群的1~4龄幼虫、雌成虫和雄成虫的理论最大日捕食量分别是20.0、28.9、102.1、476.2、472.2和396.4头。结果说明两种种群各虫态对豆蚜的最大日捕食量差异不大,表明人工饲料饲养的七星瓢虫对豆蚜也有较强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80.
【目的】综合比较、评价从国际水稻研究所引进的籼稻资源,旨在更有效利用外引稻种资源。【方法】采用DPS软件对来自国际水稻研究所的118个籼稻资源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粒型、株高、粒重、粒长、结实和熟期这6个主要因子对变异的累积贡献率达85.1873%。依据主成分向量将118份引进材料聚为3大类型:第1大类群为矮秆、多穗、长粒类型,共34份材料;第2大类群为高秆、迟熟、少蘖、长穗型,共49份材料;第3大类群为半矮秆、早熟、高实、小穗类型,共35份材料。【结论】在利用外引资源时,要利用主成分等信息,抓住主要因子进行聚类,这样能更有效地利用外引资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