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4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3篇
综合类   35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6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1.
黎勇  罗培凤  朱丹丽  齐泽民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598-11600,11618
[目的]分离鉴定铁皮石斛不同组织内生真菌,以期为提高其组培苗的大田定植成活率提供试验依据。[方法]以改良PDA-抗生素酸性培养基为基础分离培养基,分别从金钗石斛菌根、茎和叶中分离内生真菌,利用切片法对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纯化,并观察其菌落形态。[结果]通过菌落形态观察,初步鉴定所纯化的6个内生菌株分别为:NJJG-1,NJJG-2,NJJR-1,NJJR-2,NJJR-3和NJYJ-1。试验结果表明材料表面消毒条件和方法以及分离培养基的选用,均直接影响真菌的分离纯化效果和分离得到的内生菌的多样性,其中以75%酒精处理30 s,再用0.1%升汞处理7 min的表面消毒效果稳定,再配合改良的PDA-抗生素酸性培养基分离内生菌,可以分离出较多的内生菌种类。[结论]该研究结果为铁皮石斛不同组织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提供了指导方法,同时为提高其组培苗的大田定植成活率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测定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喜食野生植物叶的常规养分及矿物质元素的基础上,利用简单线性相关、营养类型及聚类分析,对植物叶成分含量进行了综合分析与归类,以期明析24种野生植物叶的养分含量特点和营养类别,为林麝日粮中青粗料的合理搭配及饲草资源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24种植物叶粗纤维(CF)含量均能满足林麝需要;粗蛋白(CP)含量仅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葎草(Humulus scandens)及野桑(Morus alba)能满足其需要;钙含量均超过需要;磷含量部分超过需要;杜仲(Eucommia ulmoides)、苦木(Picrasma quassiodes)、葎草(Humulus scandens)及木姜子(Litsea pungens)等的钙磷比低于7.00,铁、锰含量超过林麝营养需求,铜、锌不足;灰分(Ash)与CP呈显著正相关(P<0.05),Ash与无氮浸出物(NEF)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 CF与NEF呈显著负相关(P<0.05), CP与NEF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金钱槭(Dipteronia sinensis)、野桑、木姜子C/N均小于3.75,属于N型,葛萝槭(Acer grosseri)C/N为7.27,属于C N型,蛇葡萄、构树、葎草属于灰分 N型,金银忍冬(Lonicera maackii)、铁箍散(Schisandra propinqua var. sinensis)、丛花南蛇藤(Celastrus rosthornianus var.loeseneri)属于NC 灰分型,其余属于N C型;按常规养分含量可将植物叶分为6类,按矿物质元素含量可将植物叶分为7类。  相似文献   
13.
农田建设信息化和智能化监测监管模式为农田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与制度保障,在目前农田建设实践中,仍存在信息化动态监测体系缺失、监测监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本文采用实地调查、系统分析等方法,疏理农田建设监测监管的主要问题,结合数字技术,提出信息化动态监测监管模式,探讨了农田建设全方位全周期信息化动态监测、农田建设“赋码”管理的数字化监测监管、“政府—田长—公众”监测监管和农田建设中监理公司标准化、体系化监测监管的多种农田建设监测监管模式构建,提出了提升监测监管的有序性与高效性等多条对策建议,旨在建立健全监测监管共同责任机制,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4.
黎勇  王小丹  罗培凤  武丙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212-22214,22225
[目的]对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菌根真菌对铁皮石斛组培苗的接种效应进行研究。[方法]以从野生铁皮石斛根系中分离得到的Tjl、Tj2、Tj3真菌为材料,将其接种到铁皮石斛组培苗的根系上进行接种试验。[结果]在组培条件下,Tjl菌在前期没有表现出促生作用,Tj2菌表现出较强的促生作用,Tj3菌则对根具有促生作用,而在后期,Tj1菌则表现出了较强的促生作用,Tj2菌的接种效果最好,促生作用最强,Tj3菌则出现烂根烂苗现象;在室外条件下,Tj2菌接种使组培苗叶数增加,侧芽数增加,侧根生长明显,株高增加显著,叶片大而深绿,根部有明显的膨大现象。[结论]2种接种方式均说明Tj2菌对铁皮石斛的地上植株和地下根系生长,株数增多,株高增加,新芽和新根萌发均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证明Tj2菌与铁皮石斛有效地建立了共生关系。因此Tj2菌对石斛组培苗的成功栽培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驯养马麝麝香产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圈养雄性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麝香生产,确定马麝个体来源、亲本来源、取香时间、年龄及饲养管理模式对其麝香平均产量的影响,为高生产力麝类驯养及发展可持续麝香供给提供参考。【方法】在甘肃兴隆山马麝繁育场进行人工取香,对取香马麝进行个体识别和数据收集,准确记录麝香产量(用吸水纸吸去表面浮液后的麝香重)。【结果】驯养雄麝的年平均麝香产量为((7.90±0.17)g,n=732),产香区间为0.00-34.20 g;雄麝来源影响其平均麝香产量,野捕雄麝的年均麝香产量((8.76±0.27)g,n=272)显著高于驯养繁殖雄麝((7.39±0.22)g,n=460)(P<0.05),但雄麝父母来源对其平均麝香产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繁殖前取香和繁殖后取香的麝香产量也缺乏显著差异(P>0.05);受驯养管理模式的影响,马麝麝香产量的年度间差异显著(P<0.05);个体年龄影响其平均麝香产量(P<0.05),麝香产量的高峰年龄段为1.5-8.5岁。【结论】驯养雄性马麝的麝香产量与个体来源、年龄和饲养管理模式有关,父母来源和取香时间对麝香产量无显著效应(P>0.05)。  相似文献   
16.
提出一类带有新的参数公式的求解无约束优化问题的修正LS共轭梯度法.在适当条件下,分别证明算法在广义Wolfe-Powell线搜索和强Wolfe-Powell线搜索下全局收敛.数值试验表明该算法有较好的收敛效果.  相似文献   
17.
蚕儿大眠后,经过7~10天的食桑发育到一定程度就开始吐丝结茧,这时的蚕儿叫做熟蚕.把熟蚕放到簇上使它营茧,这种操作叫做上簇上簇是养蚕生产中最后一个阶段,也是丰产丰收的重要一环.这个环节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蚕茧产量和质量的好坏.因此,上簇技术就是针对这一过程提出的技术和要求,下面就整个技术环节作一个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外生菌根真菌的氮营养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内外菌根文献资料,综述了外生菌根真菌的氮营养吸收特性,并阐述了重金属污染对外生菌根真菌氮营养吸收的影响。由于外生菌根真菌能增强寄主植物的氮营养吸收状况,所以找出适合外生菌根真菌大量快速繁殖的氮源,为菌根生物技术更好的应用与农林生产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对我馆外刊资源建设的历史、现状进行研究,并对我院图书馆外刊文献资源建设和利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期刊品种构成是馆藏质量因素之一.为了加强外刊馆藏质量建设,分析了我馆外文期刊品种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调整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