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5篇
综合类   18篇
畜牧兽医   65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26 毫秒
21.
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紧实度对全株玉米青贮有氧暴露期间发酵品质和微生物变化的影响,为生产实践选择适宜的青贮紧实度提供参考。以新饲玉10号青贮玉米为材料,发酵装料密度设计为5个梯度(350,400,500,600,700 kg/m3),发酵期为50 d,检测开窖后各紧实度处理第12,24,36,60,108 h青贮发酵品质和主要微生物的变化,并用多通道温度记录仪监测温度变化。结果表明,有氧暴露时间与紧实度的交互作用对pH、乳酸、乙酸和氨态氮含量以及乳酸菌、霉菌、酵母菌和好氧细菌数量产生极显著影响(P<0.01)。开窖108 h后,紧实度为600 kg/m3青贮饲料的乳酸菌数量最多,达到8.17 lg cfu/g FW,其pH值和氨态氮含量最低,霉菌和酵母菌数量最少,分别为5.38和7.72 lg cfu/g FW;且紧实度600 kg/m3有氧暴露后稳定的时间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达到100 h。通过综合评价,在有氧暴露后紧实度为600 kg/m3的全株玉米青贮发酵品质及有氧稳定性最好,建议600 kg/m3为全株玉米最佳青贮紧实度。  相似文献   
22.
利用DCA分析对巴尔鲁克山天然割草场主要植物群落进行了数量分类。结果表明:该区域割草地可以划分为5个类型,各类型之间在植物多样性丰富,且多样性指数之间差别不大。同时,采用移动分割技术对其群落在空间上的分布进行了划分。群落在0~840 m的空间范围内,具有3个明显的过渡区域,且过渡区域跨度较大,而稳定的植被类型存在区域很窄。在840~1 400 m的空间范围内,距离指数曲线波动更为频繁,经过多窗体计算后,仍然存在多个波峰和波谷,群落结构在空间上处于多变状态,充分说明巴尔鲁克山天然割草地不仅草地植物种类丰富,而且由于环境条件在小尺度范围内变化较大,因而在同一草地类下植物群落分布仍然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23.
[目的]研究不同处理方法对罗马苜蓿萌发率的影响,以及在不同干旱胁迫下幼苗根、茎、叶中渗透物质的变化.[方法]采用98;浓硫酸浸泡、-18℃低温、85℃高温水浴、机械摩擦、液氮浸泡等方法对种子进行处理;同时进行盆栽干旱胁迫试验,测定不同干旱胁迫下根、茎、叶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脯氨酸含量的变化.[结果]除低温处理组外,其他各处理均能显著提高种子发芽率(P<0.05),其中,机械处理种子发芽率最高,较对照组10;提高了9.5倍.随着干旱胁迫强度增加,罗马苜蓿各器官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脯氨酸渗透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P<0.05).[结论]罗马苜蓿存在大量硬实种子,除低温处理外,浓硫酸浸泡、高温水浴、机械摩擦和液氮浸泡处理均能显著消除种子硬实(P<0.05);罗马苜蓿在苗期就可通过产生渗透调节物质来应对干旱胁迫,具有较好的抗旱性能.  相似文献   
24.
盐碱胁迫对芨芨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5种盐碱(NaCl、Na2SO4、NaHCO3、Na2CO3及该4种盐按1:9:9:1的物质的量比例配置成的混合溶液)及其在不同浓度处理下对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盐碱处理下,随着浓度的增加,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适渐降低,种子萌发抑制作用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25.
滴灌苜蓿田间土壤水盐及苜蓿细根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明确滴灌苜蓿土壤水、盐运移,细根分布及细根生物量动态,该文对苜蓿进行滴灌和漫灌试验,结果表明,漫灌水分集中在15 cm浅层土壤内且分布均匀,含水率在19.5%~20.5%之间。滴灌水分高值区集中在水平方向距滴头15 cm,深度为40 cm的土层中,含水率达到18.0%~20.0%。漫灌对0~25 cm深度土层盐分淋洗作用明显,土水比1:5土壤水提液的电导率由灌前的0.4~0.5 m S/cm下降到0.3 m S/cm以下;滴灌可使根区盐分下降至0.2 m S/cm,显著低于灌溉初始的盐分含量(P0.05)。与漫灌比较,滴灌苜蓿细根集中分布在水平方向距滴头0~30 cm,垂直深度0~50 cm范围内。生长季各时间节点滴灌细根总量高于漫灌,其平均值分别为211.6和198.3 g/m2。滴灌和漫灌各时间节点细根量表现出明显的波动,其范围分别在193.2~243.6和182.7~219.1 g/m2之间。在整个生长期内,滴灌活根量高于漫灌,且生长前期滴灌死根量变化较漫灌平稳。活细根和死细根之间的周转使得两者呈现出此消彼涨的状态,表明细根具有生长-凋亡-再生长的周期性。该研究可为滴灌技术在苜蓿栽培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6.
用多年生的紫花苜蓿单播草地牧草和多年生无芒雀麦与紫花苜蓿的混播草地牧草,研究牧草种类及调制方法对牧草干燥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直接晾晒,喷洒2;碳酸钾,压扁茎秆晾晒和压扁茎秆后再喷洒碳酸钾晾晒4种调制方法中,后3种处理都能加快干燥,以压扁茎秆后再喷洒碳酸钾晾晒效果最好.单播苜蓿和混播草地的牧草中,混播草地牧草干燥速度较单播快,即混播牧草直接晾晒也比单播苜蓿压扁茎秆后再喷洒碳酸钾晾晒处理的效果好.  相似文献   
27.
为研究杨树‖紫花苜蓿种间相互作用对根系形态及空间分布的影响, 对3 a生苜蓿和7 a生杨树在单、间作条件下0~60 cm土层中的根长密度(RLD)、平均根直径(ARD)和细根比根长(FSRL)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1)间作杨树与苜蓿的RLD、ARD和FSRL在土壤中的水平和垂直方向存在显著差异。与单作苜蓿相比,间作苜蓿0~60 cm土壤中的RLD降低了54%,20~60 cm土壤中的ARD降低了18.8%,0~60 cm土壤中的FSRL提高了14.5%。与单作杨树相比,间作杨树0~20 cm土壤中的RLD增加了21.6%,0~60 cm土壤中的ARD和FSRL分别降低了14.5%和6.72%。(2)刈割措施会导致苜蓿RLD的下降。4月下旬苜蓿RLD最大,6月下旬和8月下旬苜蓿RLD显著下降(P<0.05),间作苜蓿受到刈割的影响比单作苜蓿大,RLD表现为4月下旬单作苜蓿>4月下旬间作苜蓿>6月下旬单作苜蓿>6月下旬间作苜蓿>8月下旬单作苜蓿>8月下旬间作苜蓿。当地苜蓿一年刈割3次,间作苜蓿在每次刈割后FSRL会出现峰值,间作苜蓿的峰值比对应单作高12.3%~21.82%。间作杨树FSRL在6月上旬和8月下旬各出现一次峰值,间作杨树的峰值比对应单作高2.8%~16.7%。(3)整个生长季间作苜蓿产量比单作减少了43.8%。通过计算土地当量比(LER=1.42),说明这种间作模式比单作提高了42%的生产力。(4)通过相关性分析表明RLD与苜蓿干草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提高间作苜蓿干草产量的关键因素在于提高RLD。综上所述,间作对苜蓿产量和根系的RLD、ARD不利,但促进了苜蓿FSRL的提高与杨树根系分布和发育。相比单作,间作具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防护林生态经济效益的潜力。  相似文献   
28.
29.
广布于北疆地区的绢蒿荒漠草地作为重要牧场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收集了绢蒿荒漠的88种植物种子,对种子大小、形状及物种生活型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利用系统比较的方法对不同种子的大小和形状两个主要性状进行了谱系信号分析,并对不同种子对荒漠、半荒漠环境条件的适应类型进行了归纳分类。结果表明,88种种子大小可划分为A型(0.01~0.10 mg)、B型(0.10~1.00 mg)、C型(1.00~10.00 mg)和D型(10.00~50.00 mg) 4种类型,其中B和C型种子在数量上占优势地位。所涉及物种可分为6种生活型,以一年生、多年生及短命植物为主。种子形状指数为0.00~0.20,细长或扁平种子有42种,球形或接近球形种子有46种。种子大小和形状在不同科间、科内种间以及同种植物异型种子间均具有极显著差异。种子大小无明显的谱系信号,存在一定的可塑性。种子形状具有明显的谱系信号,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绝大多数植物种子能够通过种子多型性、产生种子粘液、具有助力传播结构、特殊生活型以及动物消化道传播等适应对策对特殊环境产生很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30.
对目前苜蓿田间干燥方法进行了总结。重点对干燥剂法的种类、干燥剂浓度筛选、干燥剂的组合搭配方法、新型干燥剂的研发和应用以及干燥剂使用后对家畜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综述,为干燥剂法在苜蓿集约化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