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22篇
农学   17篇
基础科学   11篇
综合类   69篇
农作物   13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秋天,是秋茶采收的季节。顶山香茶叶新近走俏广东、厦门、泉州等地市场,它以其独特的高山、生态、绿色、环保、无公害等特色和个性逐渐扬名闽、粤、港,备受远近茶商青睐。顶山茶人一年四季都是这样忙碌着,收获的喜悦洋溢在脸上。10月13日,在福建省长泰县岩溪镇分管农业的副  相似文献   
32.
云南红豆杉实生苗培育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云南红豆杉是提取抗癌药物紫杉醇的重要树种,发展其人工种植,促成产业化,对保护红豆杉天然资源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从采种期与种子成熟特征、种子调制、贮藏、苗圃地选择与土壤消毒、播种、苗期管理、容器苗培育等方面介绍云南红豆杉实生苗培育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33.
热带速生树种米老排的育苗与造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对长期的栽培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介绍了热带速生树种米老排的生物生态学特性、用途、育苗技术、造林技术和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为该树种的推广造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4.
本文提出了以一种廉价的过渡金属高价盐/(NH_4)_2CrO_4/HO?OH为催化剂/助催化剂/阻聚剂系统,使甲基丙烯酸99.94%(按重量计)转变成轻丙酯的合成实验条件,其主要合成工艺技术指标以及最终产品的纯度相当于70年代后期国际文献上报导的水平,而较国内83年报导的结果佳.通过理化测试,其结果论证了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35.
R1-MYB是MYB转录因子家族中的一亚类,可能参与植物非生物胁迫应答。通过RT-PCR和RACE技术,在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中成功克隆出一个MYB转录因子TrMYB1R1,基因全长1 403 bp,编码297个氨基酸残基。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TrMYB1R1蛋白含有一个MYB结构域,属于MYB-related蛋白,保守域形成3个α-螺旋;亚细胞定位预测该蛋白可能位于细胞核中。同源进化分析结果显示TrMYB1R1蛋白和豆科植物MYB蛋白亲缘较近,蛋白进化符合植物进化分类。非生物胁迫和外源激素处理结果表明,该基因在白三叶根和叶中均受到诱导调节。在聚乙二醇(PEG)水分胁迫、镉胁迫、4℃冷处理及35℃高温处理下,白三叶TrMYB1R1表达受到抑制,且该基因对镉、冷及热处理响应强烈,对PEG处理响应较弱;而在NaCl胁迫处理下该基因受到诱导表达;同时,脱落酸(ABA)处理前期抑制TrMYB1R1表达,但细胞分裂素(CTK)显著诱导该基因表达。这些结果表明,该基因可能参与多种非生物胁迫应答并可能受激素调控,但对TrMYB1R1在白三叶中的功能及调控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6.
青藏高原东部乡土植物对高寒沙化草地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青藏高原东部高寒沙化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分析狭叶红景天(Rhodiola rosea)、硬秆仲彬草(Kengyilia rigidula)、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和高山红柳(Salix cupularis)4种乡土植物对沙化草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旨在为高寒草地沙化地生态植被的重建与恢复选择适宜的治理植物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种植4种植物治理恢复5年后,土壤含水量均有显著升高(P0.05),土壤容重和土壤pH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垂穗披碱草处理下土壤含水量最高,与对照相较增加了357.70%;2)植被恢复显著提高了土壤中与碳氮磷循环相关的各种酶的活性(P0.05),其中狭叶红景天样地中的土壤纤维素酶、过氧化物酶、蔗糖酶、蛋白酶和磷酸酶活性最高,分别为对照的3.19、1.98、3.22、1.87和4.59倍。3)种植4种植物治理恢复5年后,不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均有显著提高(P0.05),狭叶红景天的MBC、MBN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MBC/MBN)均为最高,分别为对照的4.39、3.46和1.27倍;4)种植狭叶红景天和高山红柳样地,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生物量呈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相关,种植垂穗披碱草样地,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生物量相关性较差。研究表明,4种植物种植5年后,狭叶红景天对高寒沙化草地的土壤特性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37.
【目的】土壤肥力状况及分布特征直接影响土壤生产力的高低和生态恢复的途径和方向,探讨不同退化次生林土壤肥力状况特征,为实现维持和提高滇西北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土壤生产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室内分析并结合相关方法,对滇西北20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采伐云杉、冷杉后自然生长的典型林分土壤pH、有机质,全量及速效氮磷钾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试验区土壤pH值范围为4.55~5.46,呈酸性,随着土壤深度加深,pH值无显著变化;不同退化林分类型和不同层次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且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同一林分类型土壤速效养分含量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具有明显的"表聚性",存在显著差异;同一林分类型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差异显著,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减少趋势,全钾含量在不同林型之间无明显规律;土壤肥力因子相关分析显示,不同退化林分类型各个土壤肥力因子之间存在较为紧密的相关关系,可以用来综合反映土壤肥力水平;6种退化林分类型土壤肥力综合得分分别为3.06、-2.27、-0.04、-0.13、0.14、-0.75,土壤综合肥力大小为退化高山栎灌丛退化桦木林退化大果红杉林稀疏云杉+冷杉林原始冷杉林退化杜鹃灌丛。【结论】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肥力状况影响差异显著,林分类型差异导致土壤肥力状况各异,其中退化高山栎灌丛土壤综合肥力最好,退化杜鹃灌丛土壤综合肥力最差。可根据不同退化林分类型的土壤肥力状况研究结果建立科学的土壤培肥及林分结构调控体系,为滇西北退化次生林的生态恢复合理配置与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8.
不同施肥配方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对大豆不同配方施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壤有机质1.34%,级别4级,碱解氮69.15%mg/kg,有效磷33.38mg/kg,有效钾132.52mg/kg的条件下,追施三元复合肥10kg/667m^2,绿源复合肥15kg/667m^2,二铵15kg/667m^2,三元复合肥20kg/667m^2,较对照分别增产10.17%、9.04%、8.23%、7.74%,达极显著水平。净增效益为80.4元、57.9元、52元、49元/667m^2;绿源复合肥10kg/667m^2,三元复合肥15kg/667m^2。较对照分别减产1.53%、3.18%;未达显著水平,其余各处理虽较对照增产,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39.
通过3种包衣剂对大豆种子包衣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大豆种子包衣后,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活力指数均优于不包衣种子,但包衣与不包衣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活力指数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3种包衣剂都能协调大豆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增加百粒重,提高产量,其中2号包衣剂产量增加15.51%,差异达极显著水平,1号包衣剂产量增加1.31%,差异不显著,3号包衣剂增产4.49%,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0.
  目的  长蕊木兰Alcimandra cathcartii为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探究长蕊木兰天然更新的状况,更好地对长蕊木兰进行保护。  方法  通过设置样圆对长蕊木兰天然更新情况进行调查,研究长蕊木兰空间格局和更新。  结果  ①长蕊木兰种群内分布型的指标方差(S2)和平均数的比率(m)为4.14,显著大于1.00,表明长蕊木兰种群个体分布不均匀,在调查样圆内幼树的分布是集群型的。②长蕊木兰在8个样圆内的更新数量为67株,更新数量较少。从所更新的长蕊木兰幼苗径级分布来看,幼苗幼树、小树和中树更新比例分别为46.27%、32.83%和20.90%,其更新数量呈金字塔结构,说明长蕊木兰更新数量虽少,但结构相对较为稳定。③长蕊木兰在0°~90°、90°~180°、180°~270°和270°~360°方位角更新株数比例分别为26.86%、19.40%、20.90%和32.84%。各个角度范围内的更新株数有一定差异,但从不同方位角分布株数方差分析来看,在不同方位角上长蕊木兰更新分布株数差异不显著。④长蕊木兰的更新与母树距离具有一定的关系,在0~5、5~10、10~15、15~20、20~25、25~30 m距离范围内,所占的株数比例分别为11.94%、34.33%、23.88%、22.39%、5.97%、1.49%,其更新主要分布在距离母树5~20 m的范围,更新株数比例达80.60%。从离长蕊木兰母树不同距离范围的更新株数方差分析来看,离母树的不同距离范围与长蕊木兰更新分布株数差异显著。  结论  长蕊木兰更新数量较少,范围较窄,种群难以扩大,其种群扩大需要人工促进更新或人工更新。表7参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