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5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73篇
农学   10篇
  20篇
综合类   298篇
农作物   20篇
水产渔业   239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41.
施氮量和栽培密度对宁油12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宁油12号分枝数、有效角果数、千粒重等呈下降趋势,含油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宁油12号在中等肥力水平下适宜种植密度为12万-13.5万株hm^2。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其分枝数、有效角果数、千粒重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含油率呈下降趋势,蛋白质含量呈上升趋势,种植密度为12.75万株/hm^2的条件下,适宜施氮量为337.5kg/hm^2。  相似文献   
42.
1996年我们在油菜育种圃的宁油10号株系中发现了甘蓝型油菜(Brassicanapus)雌性不育突变体FS M1,并初步研究了其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1,2]。结果显示,FS M1雌性不育性状稳定且可遗传,花器官中子房扁平,柱头顶部分叉,柱头乳突细胞干瘪。结合对FS M1胚胎学研究结果,初步认为其柱  相似文献   
43.
本文对1996-1997年度新西兰双柔鱼渔场及其渔获量进行了分析,班克斯半岛周围海域为主要的鱿钓鱼场,占总渔一的一半以上,斯图尔特岛的东部、达尼丁的东南、库克海峡东口等3个渔场的产量出发点也占一定的比例,渔获得量的高低与月相有关,以望为中心的渔获较低,以朔为中心的渔获较高。不同渔场其海底的水深不一,水深可作为寻找渔场的参考指标之一,渔场的形成与表温、水温的垂直梯度关系密切,南岛东部海域表温为-31  相似文献   
44.
为了解观赏鱼类在转弯运动状态下的推进机理及推进性能,以体长为5~8 cm的草金鱼(Carassius auratus)幼鱼为研究对象,利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PIV)和涡量矩定理,对机动转弯运动流体流场变化进行追踪,分析了幼鱼转弯过程中尾部的运动特征和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草金鱼幼鱼转弯过程中,形态结构主要发生C型、S+C型结构两种变化,转弯过程中幼鱼尾部周围流场的正、负值涡量交替出现;鱼体形态呈C型结构转弯时,幼鱼平均速度为0.130 7 m/s,流体对幼鱼尾部产生的正作用力为2.06~133.49 mN,负作用力为-83.85~-2.15 mN;鱼体形态呈S+C型结构转弯时,幼鱼平均速度为0.104 4 m/s,流体对幼鱼尾部产生的正作用力为24.06~80.95 mN,负作用力为-59.60~-5.86 mN。研究表明,转弯时鱼体形态呈C型结构变化的机动性能优于鱼体形态呈S+C型结构变化,且不同转弯类型产生作用力峰值的时刻不同。  相似文献   
45.
北太平洋(160°E~170°E)大型柔鱼渔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14  
本文根据1997年6月~7月北太平洋(16°E~170°E)海域柔鱼探捕调查的资料,对渔场形成的海洋环境条件进行了初步分析。160°E~170°E海域的大型柔鱼渔场主要由亲潮策3和第4分支与黑潮的第4和第5分支交汇形成,特别是在深层(100米水层)的暖水域前端形成。其表层水温一般为11~13°,100米水层水温约为9~10℃。其中167°E~170°E海域的渔场较为稳定,可供北太平洋鱿钓船的前期生产。中心渔场形成时常有浮游生物层。浮游生物层越厚实,渔获量越高,但有关浮游生物层的形成原因需作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46.
新西兰海域双柔鱼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分布在新西兰周围海域的双柔鱼生物学特性作了分析,通过回归获得雌雄个体的各种体重与胴长的关系,不同海区的渔获物组成不一,整个海域以夏生群和秋生群为主。1~4月摄食等级为0级的比例均在30%以上,2~3级约30%,小型群体的空胃率比饱满率稍高,而大型群体0~1级的摄食等级比例90%以上。渔获物性别组成生长初期接近1∶1,成长期雄性个体的比例略占优势,繁殖期雌性个体占优势。还对雌雄个体的各种性腺指数与胴长、体重的关系及性腺指数与性成熟度的对应关系等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47.
不同气候模态下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环境特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余为  陈新军  易倩 《水产学报》2017,41(4):525-534
柔鱼冬春生群体广泛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其种群分布与大小受气候变化和环境因子调控。本实验根据中国鱿钓组提供的1995—2011年渔业捕捞数据和海洋环境数据包括海表温度(SSTA)、海表面高度(SSHA)和混合层深度(MLDA)的距平值,分析不同气候模态下(PDO暖期和PDO冷期)柔鱼渔场环境的变化。结果显示,PDO暖期时,柔鱼CPUE高;PDO冷期时,CPUE变低。柔鱼渔场SSTA、SSHA和MLDA年间变化显著,各环境变量的时间变化与PDO冷暖相位对应。SSTA和SSHA与PDO指数负相关,滞后时间分别为–9~10月和–20~17月,且均在0月时相关系数最大;而MLDA与PDO指数呈正相关,滞后时间为–6~5月,在–1月相关系数最大。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了SSTA、SSHA和MLDA时空变化的主要模态,前5个模态特征向量分别反映了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SSTA、SSHA和MLDA分布场78.73%、32.82%和64.57%的信息。研究表明,气候模态变化驱动柔鱼渔场环境的变化,进而对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丰度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8.
头足类作为软体动物门中的重要组成,不仅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而且还是海洋生态系统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大对头足类的开发利用已成为世界各国的目标之一。头足类种类繁多,通常是抹香鲸等高等动物的重要饵料,因此其分类鉴定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方法和材料两个方面对头足类的分类鉴定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与总结。传统的外部形态学与生态学在头足类的分类鉴定已经相当成熟,耳石是头足类信息的良好载体,可作为种类和种群划分的主要依据;角质颚是头足类的主要摄食器官,具有稳定的形态特征、良好的信息储存以及耐腐蚀等特点,不同种类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别,是分类鉴定的良好材料。头足类的分类鉴定要在发挥传统分类学优势的同时,加大分子水平上的研究力度,并将二者结合,相互佐证。此外,还应加强对头足类硬组织的研究和基础资料积累,并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及检索系统,使其在分类鉴定中得到更加有效的应用。  相似文献   
49.
基于西北印度洋日本延绳钓金枪鱼1965-2006年间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每月渔获统计资料,本研究运用小波方法对大眼金枪鱼渔获率变化、印度洋涛动指数(IOI)及两者之间的响应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大眼金枪鱼渔获率在时间序列上存在48~60个月的小波振荡,IOI振荡周期主要为36月和60月,2种尺度振幅具有跷跷板效应.小波交叉分析结果表明,1994年前在36月和60月的时间尺度上大眼金枪鱼渔获率与IOI之间的响应关系是明显的,之后这种关系并不显著.在典型的小波振荡周期为4年的尺度卜,IOI和大眼金枪鱼渔获率的振荡间隔在1~3年之间变化,平均为1.5年左右.IOI振荡周期在3~6年间变化,时快时慢,而大眼金枪鱼渔获率信号振荡较平稳.南于捕捞因素影响,近年来渔获率的振荡幅度不断减弱.研究认为可排除由于较大的捕捞努力量和渔业资源量时空变动导致的捕获率信号变异,从捕捞因素和环境因素上讨论了捕获率信号小波特征及其与环境变动的响应关系.  相似文献   
50.
为系统地了解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的生活史策略,对其生长发育及生殖投入策略进行概述。阿根廷滑柔鱼生命周期短,其中70%左右的时间处于生长期。雄性个体性腺发育早于雌性,雌性和雄性个体的性腺发育及繁殖产卵时间占生命周期的10%~20%。雌性配子发生的主要特征为滤泡向内折入卵母细胞和卵黄物质积累,卵母细胞批次成熟、批次排入输卵管,产卵策略为间歇性终端产卵型。雄性配子发生的主要特征为精荚腺组装精荚,成熟精荚存储于尼氏囊中。肌肉组织是最大的能量积累器官;性腺组织在生理性发育开始后迅速积累能量,在功能性成熟时达到能量积累最大值。生殖投入策略为收入-资本混合型,能量投入来源以性腺发育过程中现场的食物摄食转化为主,在生理性发育期和繁殖产卵期转化部分肌肉组织存储能量为辅。海水温度和叶绿素浓度是影响能量积累和生殖投入的重要环境因子。生态学、生物气候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有利于深入开展阿根廷滑柔鱼生长发育和生殖投入策略的研究,研究结果可为促进阿根廷滑柔鱼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