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6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2篇
  9篇
综合类   33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8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多环芳烃化合物(PAHs)由于致癌、致畸和致突变而受到广泛关注。本实验以多环芳烃菲(Phe)为目标污染物,研究了温度、腐植酸和紫外辐射强度对Phe光降解的影响并对不同因素对降解动力学的影响作了研究。结果表明,Phe的降解在20 ℃到30 ℃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光降解率增加;腐植酸在Phe污染土壤的光降解中起敏化作用,可显著促进光解,腐植酸浓度为5 mg·kg^-1足以达到敏化的效果;Phe光降解速率常数随辐射强度的降低而降低,呈正相关,光解的半衰期随着辐射强度的降低而增加,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溴氰菊酯茶园残留与使用安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溴氰菊酯在绿茶和乌龙茶品种上的残留及其消解动态的差异,明确其在福建茶区使用的安全性,在福安、安溪和武夷山进行了福云6号、金观音、铁观音和水仙等4个不同品种茶树上溴氰菊酯残留田间试验,用2.5%溴氰菊酯乳油500~3 000倍液进行施药,药液干后1h以及1、3、5、7、10、15d分别取样制样供检测。检测统计结果表明,溴氰菊酯在茶叶上的残留量随着农药稀释倍数的增加而线性减少;相同浓度处理下,春茶的残留量一般高于夏茶和秋茶,而乌龙茶(金观音)品种高于绿茶(福云6号)品种。残留半衰期总体上表现为随着使用浓度提高而延长的特点,但各浓度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在相同气候条件下,相同浓度处理福安乌龙茶的残留半衰期比福安绿茶长,其中春季的差异达显著水平;各地同一茶季同一浓度条件下乌龙茶品种间的残留半衰期也不一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2.5%溴氰菊酯乳油500~3 000倍液在茶园的使用相对安全,目前GB/T 8321.1-2000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一)要求的安全间隔期(5d)的要求是合适的,但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和出口欧盟的基地如果使用2.5%溴氰菊酯乳油500~1 000倍液建议安全间隔期定为7d。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联苯菊酯在绿茶和乌龙茶中的残留及其消解动态的差异,明确其在福建茶区使用的安全性,在福安、安溪和武夷山进行福云6号、金观音、铁观音和水仙等4个不同品种茶树上联苯菊酯残留田间试验,用2.5%联苯菊酯乳油1 000~4 000倍液进行施药,药液干后以及施药后1、3、5、7、10、15d分别取样,采用丙酮和石油醚提取,气相色谱检测,样品添加回收率为93.9%以上。检测统计结果表明,联苯菊酯在茶叶上的原始残留量随着农药稀释倍数的增加而减少,而且差异变小。除福安绿茶2003年秋茶期的原始残留量较高外,不同品种同一季节或同一品种秋茶与春茶期间原始残留的差异均不显著,1 000~4 000倍液的平均原始残留量在同一品种不同季节间均表现出气温高,原始残留量低的负相关关系。联苯菊酯在茶叶中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在福安、安溪和武夷山,4个不同品种联苯菊酯1 000、2 000、3 000和4 000倍液的平均残留半衰期差异不显著,平均为4.22d,而同一茶季不同地域间(品种)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其中安溪2003年秋季1000~4 000倍液的残留半衰期最长,平均达8.48d;在相同地域相同气候条件下,福安绿茶品种和乌龙茶品种上的残留半衰期平均分别为2.19、6.16d,季节间差异不显著,而品种间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试验期间的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和降雨量与残留半衰期均未表现出统计学相关性。2.5%联苯菊酯乳油1 000~4 000倍液的原始残留量均小于3.5mg.kg-1,超标风险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4.
以城市污泥为研究对象,将城市污泥与土壤按照一定的质量比配成污泥混合土壤.采用6种不同性质提取剂(0.05mol/L EDTA、0.1 mol/L CH3 COOH、0.01 mol/L CaC12、1 mol/L CH3COONH4,0.05 mol/L NaHCO3和0.05 mol/L Tris-HCl)分别对污泥混合土壤中重金属(Cd、Pb、Cu和Zn)的螯合态、酸溶态、中性交换态、中性结合态、碱性交换态和蛋白质结合态进行提取,考察污泥的添加对土壤中不同形态重金属的消长规律.通过黑麦草盆栽试验,探究污泥混合土壤中不同形态重金属的植物可利用性.结果表明:污泥混合土壤中重金属螯合态比例较大,占总量的20.3%-40.0%;其次为酸溶态和中性结合态,而中性交换态、碱性交换态和蛋白质结合态的含量较低.污泥的添加促进了黑麦草对Cd、Cu和Zn的吸收,在污泥添加率为44.4%时根部对其吸收量达最大,分别较CK处理增加了0.3、2.3和6.5倍.抑制了对Pb的吸收,在污泥添加率为37.5%时,根部对Pb的吸收较CK处理下降0.4倍.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表明:污泥混合土壤中以螯合态、酸溶态和中性结合态存在重金属可被黑麦草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15.
表层土壤中菲的紫外光降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环芳烃化合物(PAHs)由于致癌、致畸和致突变而受到广泛关注.本实验以多环芳烃菲(Phe)为目标污染物,研究了温度、腐植酸和紫外辐射强度对Phe光降解的影响并对不同因素对降解动力学的影响作了研究.结果表明,Phe的降解在20 ℃到30℃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光降解率增加;腐植酸在Phe污染土壤的光降解中起敏化作用,可显著促进光解,腐植酸浓度为5 mg·kg-1足以达到敏化的效果;Phe光降解速率常数随辐射强度的降低而降低,呈正相关,光解的半衰期随着辐射强度的降低而增加,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正>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森林资源始终作为一种基础资源存在,与国家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森林资源发展,并对其进行全面控制。森林资源的利用与管理工作都是由政府主导,同时也要接受来自于社会各界的各项监督。为实现对森林资源培育管理科学化以及合理化的有效提升,需要结合实际制定完善的体系机制。实现对森林资源培育以  相似文献   
17.
海南省海水网箱养殖石斑鱼经过4年时间的试验与推广,在一些市县已形成了群众性的养殖热,并已发展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网箱养殖出口商品基地。发展经过与现状海水网箱养殖石斑鱼始于1984年9月,由香港新源兴水产有限公司与陵水县经济发展公司、陵水县新村镇合作,在陵水县新村港帅先养殖。当时从香港引进54口网箱,从菲律宾、福  相似文献   
18.
武夷山市属中亚热带地区,年平均温度18℃左右,年降雨量2000mm,大部分茶区为典型的丹霞地貌土壤,PH值为4.5~6.0,是理想的乌龙茶生产地。目前武夷山拥有茶园9.6万亩,年产毛茶500多t,产值1亿多元,其中相当部分茶叶的初制是由农家茶厂加工完成,这一结果造成武夷山市精品茶少,大宗茶多,茶叶商品经济综合指数相对偏低,针对这一现象,本人花了近三个月时间,对武夷山市农家茶厂进行系统调研,现就武夷山市农家茶厂的现状及发展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9.
对3块7~10年生杉木无性系测定林的木材密度遗传变异情况及其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性系间木材密度存在真实的遗传差异,为无性系木材密度做出贡献的各因素中,有50%~60%来自于遗传因素;无性系木材密度的重复力介于0.829~0.911之间,遗传变异系数介于4.86%~6.98%之间,木材密度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介于1.25~1.47之间,无性系重复力较高,相对生长性状而言遗传变异及无性系间的差异较小;木材密度与树高、胸径、材积的表型、遗传和环境的相关性均呈现负相关,有近80%的木材其密度与生长性状的表型、遗传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水平,这表明选择生长性状与材质兼优的无性系相当困难.讨论提出了杉木优良无性系选择分两步进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保证电冰箱有良好的制冷能力 ,在冷冻室底部霜层厚度达到 4~6mm 时 ,必需除霜。冰层妨碍蒸发器表面的热交换 ,影响制冷 ,从而会增加电冰箱的耗电量 ,故电冰箱及时除霜可节电。除霜的方法举例如下 :( 1 ) 热水除霜法。将装有热水的容器放入冷冻室中 ,并关上电冰箱的箱门。待数分钟后 ,反复更换容器内的热水 ,直到壁上霜块脱落。( 2 ) 热风除霜法。用电吹风机向电冰箱内壁四周吹热风 ,直至霜层融化。( 3) 塑料薄膜除霜法。在冷冻室内放入一块稍厚的塑料薄膜 ,贴于结冰的面壁上 ,待塑料薄膜粘合在内壁上 ,只要将塑料薄膜揭下来抖动一下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