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3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26篇
  9篇
综合类   64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2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七十年代以来,在玉米雄性不育性的利用研究上,进一步开展了利用核不育性,选育新的抗病细胞质不育类型,以及利用多种细胞质小育性来创造多质不育系等工作。彼斯克特(Beckett J B 1971)等,将从世界各地征集到的29种不同来源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根据其测交反应归类为四组,即 T、S、C 及未定组;属于 T 组的 T 型、Q 型、HA 型和 P 型均可严重感染 T 小种小斑病,属于 S 和 C 组的表现抗病。据另一些资料报导,S 组中的某些不育类型(如 M 型等),其植株的不育性由于不同修饰基因的作用,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由此可见,在研究和利用玉米细胞质不育性的工作上,采用各种途径扩大细胞质类型,进一步选育具有不育性状稳定,高度抗病,并便于实现三系配套的新不育类型及其不育系,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72.
植物源农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庆华 《世界农业》2006,(10):45-46
植物源农药是指有效成分来源于植物体的农药。属于生物源农药中的一大类,即直接采用某些植物体用撒灰、浸拌、熏烟等方法防治有害生物,或是利用植物产生的天然活性物质,经提取加工成为农药。在病虫害防治史上,化学农药曾以其高效、广谱、适合于工业化大生产的优势在农业生产上广泛使用,为世界的农作物增产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化学农药的长期大量应用,其副作用(包括对人畜的毒性、对环境的污染、害物抗性的产生、杀伤天敌及引起害虫再猖獗等)越来越明显,从传统的有机化学农药向“环境和谐农药”或“生物合理性农药”转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逆…  相似文献   
73.
配合力是玉米自交系最重要的遗传特性。传统的配合力测定方法已不适应于直接应用单交种为主的现代玉米育种。试验和实践表明,只用一个具有高配合力的自交系作为测验种,足可从早代群体中测别出一般配合力上的高配合力系。根据有关试验结果,作者也讨论了选育多抗系的重要意义和对单一病害片面追求过高抗性的有害影响,并对加强优良新自交系的选育和利用,提出了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74.
正基层党支部联建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构建"六位一体"党建新格局的创新探索,是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国网江苏东台市供电公司党委大力实施"党建强基生根提升"工程,坚持重心下移,突出联建融合,在"融入"上下功夫,在"内嵌"上做文章,逐步探索实践出基层党支部联建工作新模式新路径,推动工作持续有效开展,促进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提升了农电党建和综合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75.
氨氯吡啶酸·2,4-滴对非耕地阔叶杂草的防除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氨氯吡啶酸·2,4-滴水剂对非耕地春季和秋季发生的大部分阔叶杂草防效优良.建议在非耕地杂草生长旺盛期用304 g/L氨氯吡啶酸·2,4-滴水剂1 500~2 250 g/hm2兑水喷雾.  相似文献   
76.
68%2甲4氯·敌草隆·莠灭净WP可防除甘蔗田禾本科杂草和多种阔叶杂草.推荐剂量防除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防效与80%敌草隆SC、80%莠灭净WP相当,对阔叶杂草防效较56%2甲4氯SP好.从经济和安全考虑,推荐剂量为1 950~2 850 g/hm2,在甘蔗苗期,杂草2~4叶期茎叶喷雾处理.  相似文献   
77.
目的 判断性信息素诱捕雄蛾发育状况对于客观评价群集诱杀技术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内生殖系统形态与发育日龄的研究,判断田间诱捕雄蛾的发育情况和虫源性质,为应用性信息素诱杀技术防控斜纹夜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4—2015年,利用昆虫解剖镜对室内羽化1—10日龄斜纹夜蛾雄蛾进行解剖测量,形成依据精巢长半轴判断雄蛾日龄的发育标准;2015—2017年,对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田间利用性信息素诱捕到的斜纹夜蛾进行逐日收集并解剖测定,进而依据该标准划分田间逐日性诱的雄蛾日龄结构,分析诱捕雄蛾对自然交配的影响。结果 斜纹夜蛾雄蛾内生殖系统由精巢、输精管、贮精囊、射精管、附腺组成,精巢结构稳定,具有一定弹性,易测量。随着日龄增长,精巢长半轴数值呈减小趋势,1日龄精巢长半轴均值为1 103.54 μm,10日龄雄蛾精巢长半轴比1日龄长半轴减少44.71%,精巢长半轴(y)与日龄(x)关系式为:y=-48.52x+1084(R 2=0.9472,RMSE=36.8)。1—5日龄组、6—8日龄组、9—10日龄组之间精巢长半轴长度差异显著。根据实验室饲养羽化斜纹夜蛾1—10日龄的精巢长半轴长度与羽化日龄间的数据关系,制定出精巢长半轴判别雄蛾日龄标准表,用于检测田间信息素诱捕雄蛾日龄组成。2015—2017年金堂县和2017年东坡区田间诱捕的雄蛾日龄结构趋势一致,日龄越大,该日龄雄蛾占总诱捕数的百分数越低。金堂县田间诱捕斜纹夜蛾雄蛾1日龄平均百分比为39.89%,2日龄为21.42%,3日龄为15.75%,1—3日龄雄蛾共计占总诱捕数72.22%—79.02%,5—10日龄占比均在10%以下;2017年东坡区田间诱捕斜纹夜蛾雄蛾中1日龄百分比为39.93%,2日龄为20.79%,3日龄为19.54%,1—3日龄雄蛾共计占总诱捕雄蛾数的80.26%,5日龄以后占比较小。各日龄雄蛾平均百分数与日龄数呈指数函数关系下降。根据逐日诱捕雄蛾数量动态,4月末至8月末,金堂县和东坡区斜纹夜蛾均发生3代,第1代、第2代诱捕的雄蛾数以1—3日龄青年蛾为主,金堂青年蛾与老年蛾比为3.32、1.54,东坡区青年蛾与老年蛾比为3.34、1.58;随着虫量增加,第3代东坡区以老龄蛾数量占优势,两者比为0.76,低于金堂的2.34。 结论 斜纹夜蛾雄蛾精巢大小能够反映雄蛾日龄,通过检测田间性诱雄蛾日龄的结果表明,利用性信息素捕获的雄蛾以1—3日龄青年雄蛾为主,有利于降低田间成虫交配率。  相似文献   
78.
为了解杂交粳稻在江汉平原的直播生长特性,以3个杂交粳稻为材料,设置3个施氮水平探讨了直播粳稻的生长和产量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直播粳稻的生育期不同程度延长;分蘖动态受施氮水平的影响,表现为高峰苗出现时间因施氮量出现不同程度的推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直播粳稻的产量总体上呈现增产的趋势,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不同施氮量下,甬优4949的产量最高,与甬优1540和甬优4149相比,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甬优1540和甬优4149产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79.
在当前“白色污染”综合治理的背景下,农田地膜污染治理迫在眉睫。本研究旨在探究生物降解膜覆盖对山东蓬莱花生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解决蓬莱地区农田地膜污染问题,从而促进蓬莱地区花生产业绿色、稳定的持续性发展。本研究于2022年开展田间地膜覆盖试验,设置不覆膜的对照、普通地膜覆盖和生物降解地膜覆盖3种覆膜类型。结果表明,生物降解地膜和普通地膜在提升花生出苗期、出苗率、始花日期及单株开花数,提高花生结荚数、双果数和三果数,减少单果数和空瘪数方面效果相当。与不覆膜和覆盖普通地膜相比,生物降解地膜覆盖下的花生产量分别提升664.92 kg/hm2和185.93 kg/hm2,经济效益分别增加2 270.36元/hm2和1 006.34元/hm2,地膜降解率达到52.64%。综上所述,生物降解地膜在降解效果和促进花生增产增收等方面均优于普通地膜,可在山东蓬莱地区花生种植生产中替代普通地膜,有效解决农田“白色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80.
重庆市农田生态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田对保障区域物质供给、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探究区域农田生态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和驱动因素,本文基于重庆市2007—2016年统计年鉴及相关年份区县年鉴数据信息,构建农田生态服务价值指标体系,引入物价指数,通过列表清单法对重庆市农田生态服务价值进行评估,利用STIRPAT模型分析各区县间人均农田生态服务价值差异的社会驱动因素。研究表明:(1)2007年、2012年和2016年重庆市农田生态服务价值分别为898.06亿元、938.97亿元和1 038.45亿元,呈明显上升趋势,增幅为15.63%;年均农田正向服务价值(1 024.49亿元)远高于其负向价值(59.02亿元)。(2)就农田生态服务价值空间变化而言,渝西片区的总量和人均变化幅度最大,为30.32%和16.80%,其中农业较为发达的永川区、江津区农田负向价值相对突出;人均年农田生态服务价值排序为:渝东南片区(5 855元·人-1)渝东北片区(4 027元·人-1)渝西片区(3 846元·人-1)主城片区(840元·人-1)。(3)农业人口、城市化率、万元GDP能耗是重庆市各区县人均农田生态服务价值空间差异的社会驱动因素,主城片区的发展对其农田生态系统造成较大的压力,该区域应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以提升农田生态服务价值。研究结果为重庆市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恢复以及耕地补偿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