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1篇
  12篇
综合类   27篇
农作物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31.
针对季节性干旱制约川中丘陵区春玉米生产的问题 ,以不覆盖为对照,研究全膜覆盖、半膜覆盖和麦秸覆盖对春玉米产量、绿叶面积、干物质 积累、分配及转运的影响,以期为春玉米抗旱丰产栽培提供技术选择依据。结果表明:与传 统不覆盖处理相比,全膜覆盖处理显著提高春玉米全生育时期的单株绿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 量,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总量提高了54.06%~95.05%,花后光合同化物积累量提高了5.56% ~11.02%,成熟期籽粒的干物质分配量提高了12.61%~16.28%。全膜覆盖通过协同提高春玉 米干物质积累、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能力以及花后光合同化物积累量而获得较高产量,且比 对照增产15.02%~15.85%。  相似文献   
32.
对凉山州植烟土壤氮钾含量及变化水平、烟株不同时期生物量增长和增长率、烟叶氮钾吸收量和钾氮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30 d为单位,烤烟根茎叶鲜干物质质量最大增长期为移栽后30~60 d,烟叶氮钾最大吸收期也在移栽后30~60 d;凉山地区植烟土壤氮钾供应和吸收良好,钾素"回流"现象和钾素物理固定现象不突出,中上部烟叶钾素的累积好,但由于土壤氮素供应水平较高,氮素不断向上部烟叶输送,造成了上部烟叶含氮量高,钾氮比值不高,上部烟叶质量不是很好。  相似文献   
33.
四川盆地丘陵地区油菜品种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生产中种植面积较大的12个双低油菜品种为材料,分析其在稻田和旱地的生态适应性和产量,研究四川丘陵地区不同油菜品种的增产潜力和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稻田生境下,绵油11、川油58的产量较高,分别为2696.25、2552.85 kg hm-2,比稻田油菜平均产量增产17.61%和11.36%。其中,绵油11的生育期238 d,抗倒伏性强,抗病虫能力较强。川油58的生育期233d,抗倒伏性强,抗菌核病能力最强,抗蚜虫能力较强。旱地生态环境下,绵油11、川油58的产量较高,分别为3091.75、3054.95 kghm-2,较旱地油菜平均产量增产14.94%和13.58%。其中,绵油11的生育期232 d,抗倒伏能力一般,抗菌核病能力较差,抗蚜虫能力较差。川油58的生育期230 d,抗倒伏能力强,抗菌核病能力最强,抗蚜虫能力一般。在四川盆地丘陵地区,稻田油菜品种可选择绵油11和川油58,旱地油菜品种可选择川油58。针对不同生态环境区选用适宜的油菜品种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促进四川盆地丘陵地区油菜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4.
广元土壤氮钾供应水平与烟草氮钾吸收利用规律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广元植烟土壤氮钾含量和变化水平,烟株不同时期生物量增长和增长率,烟叶氮钾吸收量和钾氮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植烟土壤氮素供应和烤烟对氮素吸收良好,钾素供应和吸收较差,钾素"回流"现象和土壤钾素物理固定较为突出,钾含量和钾氮比较低;烤烟移栽后15 d左右土壤氮钾含量偏高,中期不足,后期匮乏,生物量较低,烤烟生物量增长与氮钾供应不协调.应减少前期氮钾供应量,加大移栽后45~75 d的氮钾供应,保持75 d后一定量钾素供应,同时缩短钾素在土壤中的滞留时间,调节植烟根际土壤的pH值,减少钾素的物理固定,增加钾素在土壤中的生物有效性,提高烤烟生物量和烟叶含钾量.初步摸清了川北地区烟草土壤氮钾供肥水平,烟叶的氮钾吸收利用规律,为进一步研制烤烟氮钾缓控专用肥料,集成控氮增钾高效施肥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5.
针对“5.12”地震灾区稻田干旱缺水问题,在大田条件下,设小麦/春玉米//甘薯、小麦/春玉米/大豆、小麦//绿肥-春玉米/大豆、小麦-夏玉米和冬马铃薯-夏玉米-秋马铃薯5个水改旱种植模式,研究水改旱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生长、周年粮食产量、农产品服务价值与土壤肥力变化。结果表明:与稻田传统水稻-小麦模式相比,地震灾后实施水改旱新模式周年原粮产量增加1.55%~24.20%;水改旱2年后10~ 20 cm土层容重增加7.69%~13.85%,且水改旱间套作种模式大于轮作模式;0~2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含量提高1.48%~28.16%,有效磷含量提高181.72%~436.56%,速效钾含量提高42.47%~157.68%。种植模式和年际间农产品服务价值差异显著,其中,小麦-玉米模式增产潜力大、成本低、适宜规模化生产,可作为地震灾后稻田水改旱应急种植模式;但地震发生2年后,应全面恢复发展水稻-小麦水旱轮作。  相似文献   
36.
国家产业体系与地方创新团队对接机制的探索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与地方创新团队的有效对接是提升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有效方式。笔者介绍了国家产业体系的三大突破和四川创新团队的主要特点,着重阐述了二者在优势特色产业选择、全产业链设计、人员聘用、职能分工、综合试验站和产业示范基地县功能定位、效益延伸等方面的有效对接,最后从建立交流合作、双向考核、相互流动、有效利益连接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为推动国家产业体系和地方创新团队建设特别是二者的有效对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7.
秸秆还田和免耕对土壤养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4,自引:9,他引:35  
在四川盆地两种不同母质的土壤上,通过4年7季作物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作物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NPK、土壤活性碳(CA)、微生物碳(CMB)、矿化碳(CM)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免耕和旋耕均可提高土壤全氮、全钾、碱解氮和速效钾,但各个处理间土壤磷素变化没有明显规律性。秸秆还田免耕、旋耕提高了土壤不同形态碳素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秸秆还田旋耕比秸秆还田免耕更能改善土壤有效碳库质量,CA、CMB、CM和CPMI分别提高4.33%~52.88%、8.69%~86.62%、20.64%~60.79%和18.41%~57.12%。相关性分析表明,运用土壤碳库管理指数表征土壤养份及碳素动态变化比土壤有机碳更具灵敏性。  相似文献   
38.
四川盆地丘陵区秸秆还田少免耕对土壤水分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四川盆地丘陵区季节性干旱严重,为了阐明秸秆还田少免耕对土壤持水保水性能的影响和抗旱节水效果,采用压力膜法,测定了4年定位试验田的土壤水分及其能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少免耕土壤水吸力与土壤含水量之间具有明显的幂函数关系,可用幂函数方程θ=a S~b进行拟合;秸秆还田免耕增加了10~20 cm土层通气空隙的当量孔径,降低了无效空隙的当量孔径,改善了心土层土壤结构;秸秆还田提高稻田耕层土壤持水性能,增加土壤水分库容量;秸秆还田后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了土壤毛管空隙含量,提高土壤有效水含量;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耐旱性能和供水能力,不同耕作方式的耐旱性秸秆还田免耕优于秸秆还田间耕.  相似文献   
39.
油菜是中江县的主要油料作物,本文通过调查分析中江县油菜生产现状,指出油菜生产中规模化水平差、种植效益低,区域抗灾能力弱、新技术应用面积小等问题,提出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强化技术集成创新、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发挥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拓展油菜多功能利用、增加农业附加值以及加强技术培训与指导、扩大新技术应...  相似文献   
40.
耕地持续高效利用模式的构建是基于持续生产力和高效生产并重,突破重大瓶颈技术的农作制度创新.面向新的农业发展形势和时代需求,在耕地地力提升与高效持续利用模式方面,四川耕作制度创新研究不足,技术装备支撑弱等问题凸显.包括3大方面:一是与机械化发展大方向不相适应;二是缺乏养分周年平衡的研究与关键技术;三是机械化背景下的茬口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