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10篇
  28篇
综合类   38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7篇
园艺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采用带状样地法在黄冕林场中划分4个区域,通过不同模型对4个区域的黑荆树的树高与胸径进行回程分析,选出适用于不同范围的回归方程,回归方程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估计精确度均在94%以上,所建方程可用于计算黑荆树高及其林分平均高。  相似文献   
62.
为探讨长期施用不同肥料对橘园土壤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9年7月采集连续单施化肥、厩肥+化肥和单施生物有机肥10~12年的橘园土壤,并对土壤中的微生物、线虫、螨和蚯蚓的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与单施化肥(F)处理相比,厩肥+化肥(M)和单施生物有机肥(O)处理均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并提高了细菌/真菌比例,表明肥料碳主要通过快速的细菌通道在生物群落内进行周转;共鉴定得到土壤线虫664条,F、M和O处理的线虫密度分别为每100 g干土188、163条和293条.与F相比,M和O处理显著提高了食细菌线虫的数量(P<0.05),另外,O处理显著提高了植物寄生线虫的数量(P<0.05);共捕获土壤螨46523只,F、M和O处理中螨的密度分别为19548、19195只?m-2和7483只?m-2.与F处理相比,M和O处理的螨总数下降,但捕食性螨数量上升,表明土壤生物活性提高;共分离得到蚯蚓80条,F、M和O处理中的蚯蚓密度分别为11、37条?m-2和33条?m-2.M和O处理中的蚯蚓数量及群落多样性显著高于F处理(P<0.05),蚯蚓数量和多样性的提高有利于促进物质分解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研究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长期施用有机肥改变了橘园土壤生物群落结构,总体上促使土壤生物群落结构向有利于土壤养分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3.
以柳桉立木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不同状况下桉树应力和弯矩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柳桉立木随着树高的增加,树干断面积呈指数迅速减少,而树干材积和质量均呈一元二次方程的增加。柳桉立木随着树高的增加,树干各截面的应力呈线性降低,而所受弯矩呈非线性减少。外力载荷下作用点与树干基部间各截面的应力会迅速增加,也使得其间的弯矩(绝对值)急剧增大。外力载荷随着树高上移,相对而言不会增加树高基部的应力,但会显著增加作用力位点截面的应力,也显著提高树干基部的弯矩。柳桉在树高3.9 m以上树干部位,由于惯性矩产生的抗弯矩应力能力趋于减少,而小于弯矩应力,易使树干发生变形导致树干折断。  相似文献   
64.
长期施肥对黄棕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基于武汉黄棕壤长期定位试验 (1981—2016年),探究不同施肥措施下土壤肥力演变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变化,为黄棕壤培肥以及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方法】   本研究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 (PLS-PM) 综合分析了不施肥 (CK)、氮磷钾 (NPK)、常量有机肥 (OM)、氮磷钾+常量有机肥 (NPK+OM) 和氮磷钾+高量有机肥 (NPK+OMM) 5种不同施肥方式对黄棕壤理化性质、细菌多样性的影响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结果】   1) 与CK相比,施有机肥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碳含量,而NPK处理只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含量。NPK+OMM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OM和NPK+OM处理,3个有机肥处理间的碱解氮、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显著。4个施肥处理均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2) OM处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最高,而高量粪肥投入的NPK+OMM处理,细菌多样性有下降的趋势,但各施肥处理间细菌多样性差异不显著。3) 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其中NPK+OM和NPK+OMM处理细菌群落结构更接近。OM处理提高了变形菌纲和放线菌纲的相对丰度,降低了绿弯菌纲和硝化螺旋菌纲的相对丰度。NPK处理降低了放线菌纲和硝化螺旋菌纲相对丰度,提高了酸杆菌纲相对丰度。与NPK+OM处理比较,NPK+OMM处理降低了放线菌纲和α-变形菌纲相对丰度,提高了厌氧绳菌纲、绿弯菌纲和硝化螺旋菌纲相对丰度。4) PLS-PM显示土壤有机碳 (SOC)、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对细菌群落结构表现出正调控 (路径系数 = 0.36),而pH表现负调控 (路径系数 = ?0.48);但是对细菌多样性的影响都较小;影响产量的理化指标主要是SOC、碱解氮和有效磷。土壤细菌多样性对产量显示正调控 (路径系数 = 0.42)。   【结论】   土壤有机碳 (SOC) 和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对细菌群落结构有正调控作用,而pH有负调控作用。与NPK处理相比,长期施用常量有机肥 (OM) 处理提高了细菌多样性和水稻产量,而高量有机肥配施氮磷钾肥 (NPK+OMM) 会导致细菌多样性和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65.
乔科羊为高寒阴湿地区的优良地方品种,生长在海拔3 000 m以上,母羊在1.5岁开始发情,公羊在1.8岁开始发情,母羊在2.5岁配种繁殖.发情周期一般为18 d,发情持续时间为12~46 h.妊娠时间为148~155 d.母羊受胎率为91.16%,羔羊成活率为90.18%,繁殖成活率为81.22%.年产羔1次,每胎1羔.  相似文献   
66.
不同菌剂在鸡粪堆肥中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出适宜的鸡粪堆肥菌剂及其与辅料的配比,对促进鸡粪堆肥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了接种不同菌剂的堆肥发酵试验,研究不同鸡粪堆肥过程中堆肥的养分、理化性状和发芽指数等参数变化。结果表明,接种等量不同微生物菌剂的堆肥效果基本一致,比鸡粪(CK)处理的发酵温度提前9~10 d达到50℃;种子发芽指数达到85.2%~87.3%,提高45.2%~47.3%;发酵周期缩短了12 d。接种菌剂处理比仅加米糠处理的发芽指数平均提高了18.8%。聚类分析得出5个处理的堆肥效果被分成了3类,接菌剂处理划归为第一类,表明3种菌剂堆肥效果基本相同;仅加米糠处理是第二类;鸡粪(CK)处理是第三类。本试验在鸡粪和米糠的C/N为25.5的条件下,分别接种3种不同的微生物菌剂(0.05%)的处理,堆肥效果较一致,比仅加米糠和纯鸡粪处理堆肥效果好。  相似文献   
67.
进行了日光温室番茄抗性砧木(Beaufort SIS-1 ,Lycopersicon lycopersicum×L.hirsutum)嫁接苗(接穗为“毛粉802”)与普通栽培品种“毛粉802”(LycopersicumesculentumMill)的病害发生及其根围4种土栖真菌的数量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毛粉”自根苗的幼苗移栽后死亡率明显高于嫁接苗(P<0.05) ,其主要的致死因子是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蕨叶病毒病(ToMV)和猝倒病(Pythium aphanidermatum)。番茄收获后期“毛粉”自根苗的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病情指数达到80.0 ,明显高于嫁接苗15.1的水平(P<0.05) ,且自根苗根围根结线虫2龄幼虫密度明显高于嫁接苗。在番茄收获期采用选择性培养基测定两番茄品种根围的镰刀菌(Fusarium spp.)、木霉菌(Trichodermaspp.)和疫霉菌(Phytophthoraspp.)/腐霉菌(Pythiumspp.)的丰富度,结果表明,除2003年6月和7月镰刀菌数量嫁接苗高于“毛粉”外,嫁接苗根围4种真菌的数量均低于“毛粉”自根苗。因此,该抗性砧木对根结线虫病、立枯病、猝倒病等土传病害具有综合控制作用,可明显抑制根围4种土栖真菌种群数量的增长。  相似文献   
68.
短链脂肪酸在维持断奶仔猪肠道健康上起着巨大的作用,是因为短链脂肪酸可以作为一种即时可用燃料来防止断奶仔猪肠道萎缩。  相似文献   
69.
据气象预报,1999年夏季阴雨寡照天气较多,对棉花中后期生长不利,易造成蕾铃脱落,黄萎病蔓延,后期烂铃。因此,1999年棉花中后期管理应从抗灾、施肥、化调、整枝、防病虫几方面着手。1抗灾早封沟多培土,以免遇大风天气造成棉株倒伏;并留出排水沟,便于排涝...  相似文献   
70.
2.1.3 避免打斗 集约化猪场在仔猪断奶时常常需要将不同窝的仔猪混群,但这样却打乱了猪群原有的位次顺序,仔猪需要通过打斗来重新确定其位次顺序。管理者要避免将不同群的猪混群,混群最好在夜晚进行,混群时最好用母猪尿液喷洒仔猪,以避免仔猪因嗅觉识别而发生打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