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20篇
综合类   12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基于Tobit模型的农户层次农业土地用途变更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理解农户土地利用决策机制的基础上,利用329份农户问卷调查数据,采用Tobit模型探讨了农户层次的土地用途变更的影响因素。调查数据主要来自常熟市、如东县和铜山县,分别代表江苏省南部、中部和北部地区。研究表明,农户层次的土地用途变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土地市场参与、劳动力市场参与、区位条件、农户土地资源禀赋等;土地市场的参与导致了更多的土地用途变更;不同类型的劳动力转移对于农业土地用途变更有不同影响;而非农收入的提高则会提高农户土地用途变更比重;农户层次的土地用途变更还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22.
运用景观生态学中的结构分析定量方法以及威弗-托马斯组合类型分析法对南京市1997-2007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区位进行分析,计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并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土地利用结构指数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997-2007年土地利用结构呈现多样化和均匀化,土地利用区位组合数由3增加到4,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现增加的趋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土地利用结构呈线性关系。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3.
中国耕地集约利用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耕地集约利用关系到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农产品供给保障乃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深入了解耕地集约利用状况及其变化过程、格局、机理、效应与调控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该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和系统归纳法,对近30 a来中国耕地集约利用研究的概况进行了总结,认为现有研究表现出了研究视角与分析尺度的多元化、研究内容的广泛化以及研究方法的实证化等主要特点,并结合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了新形势下耕地集约利用研究的重点领域和方向,旨在为进一步深化耕地集约利用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4.
区域虚拟休耕规模与空间布局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分析国内耕地利用现状和国外休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开展土地休耕是中国未来耕地保护的可选模式,以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保障国家长期的粮食生产能力和食品安全。结合中国粮食安全需求保障确定休耕现实规模,并综合自然质量条件、耕地利用强度和经济保障水平3个方面进行休耕区域适宜性空间评价,确定休耕空间布局。以江苏省通州市为例对不同发展情景下休耕规模和布局的虚拟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发展情景下通州市休耕现实规模在661~6 410hm2之间,休耕区域主要分布在石港镇、骑岸镇、川姜镇等镇。虚拟研究为中国未来开展土地休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5.
土地整理对农田土壤碳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土地整理对土壤的强扰动会影响土壤的碳循环平衡,为了研究土地整理对农田土壤碳含量的影响,通过间接采样和随机采样方法,采集了江苏3个土地整理区土地整理前后土样进行有机质测定,初步分析了不同土地整理区土地整理后的土壤碳含量变化及其变化差异原因。主要结论有:1)通过土地整理,3个土地整理区土壤碳含量都有得到提高。其中,苏南丹阳土地整理区碳质量分数提高了26.05%,碳密度提高23.87%,提高幅度最大,碳密度变化方向与碳含量变化具有一致性,但提高幅度低于碳含量。这与各整理区原有土质、土地整理工程施工方式、施工时间等因素密切相关。2)水田碳质量分数显著高于旱地碳质量分数,但是经过土地整理旱地碳含量提高幅度大于水田,水田在整理前后碳含量变化幅度不大。3)在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前应制定适宜的土地整理规划,实施有利于土壤固碳的土地整理工程。  相似文献   
26.
农村集体土地登记中的宗地确定标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国平  钟太洋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1):2574-2575
农村集体土地的权利状况与城镇土地权利状况不一样,土地利用情况也有很大的区别,城镇地籍调查中宗地确定方法并不完全适合农村土地登记中的宗地划分。对地块和宗地的概念进行回顾,对农村土地登记中的宗地确定标准以及构成线状地物土地划宗的优先级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7.
农地产权制度安排与农户水土保持行为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揭示不同农地产权情况与农户水土保持行为响应的差别,探讨了农地产权中,各个要素对农户水土保持行为的影响,构建了农地产权与农户水土保持行为响应相互关系的逻辑模型,并根据农户调查数据,应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对该模型进行了估计。农地产权与农户水土保持决策逻辑模型的运行结果表明:在行政村内转包的权利、抵押权、有无土地租赁、农户对水土流失的感知、不同的地区对农户的水土保持决策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8.
分析土地产权稳定性对农户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以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的常熟市、奉贤区、江都市和阜南县为例,利用807份农户调查问卷,选取区域差异、农户家庭区位、户主基本状况、农户家庭特征、土地资源禀赋、土地产权稳定性等因素,采用二元Logit模型,构建农户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模型。结果表明:1)地区、户主年龄、土地经营面积对农户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显著;2)土地利用变化可能性随经济发展水平递增,经济相对发达的奉贤区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阜南县的5.5倍;3)户主年龄增加会减小农户土地利用变化可能性,年龄每增加1岁,土地利用变化发生率减少3.1%;4)农户土地利用变化可能性随农户土地经营面积的增大而减小,经营面积每增加1 hm2,土地利用变化发生率减少68.7%;5)土地产权稳定性对土地利用变化有一定影响,土地产权越不稳定,土地利用变化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29.
南京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储量与碳通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集成区域碳储量和碳通量的核算方法,建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与碳过程的对应关系,并以南京市为例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储量和碳通量状况。主要结论为:(1)南京市2009年总碳储量为6 936.79万t,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碳储量占总碳储量的38%,单位面积碳储量最大(184.00t/hm2)的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这主要归因于城市住宅建筑木材和城市绿化碳储量的大幅增加,以及建筑容积率提高带来的城市单位建筑面积碳蓄积量的增加;(2)南京市碳输入和碳输出通量最大的地类均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009年分别达到3 126.95万t和3 283.20万t,两者的强度分别为218.65t/hm2和229.58t/hm2,这表明,作为人为活动强烈集中的地类,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与外界的碳交换远远高于其他地类;(3)南京市人为碳排放强度增幅明显,2009年达到46.63t/hm2,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高达200.52t/hm2,这说明南京市建成区碳代谢强度明显提高,碳循环压力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30.
 论文在从理论上分析集体农地管理权与农地承包经营权稳定性之间相关关系的基础上,通过运用方差分析方法对生态脆弱区江西省兴国县、上饶县、余江县样本村农户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从土地调整的不同组织者类型的平均土地调整次数来看,在调查区,尽管基层政权组织及其延伸组织会介入农村土地或组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整事务,但土地调整的愿望最强烈的还是农民自己,而行政组织及准行政组织(行政村与村小组)土地调整的需求不如农民自己强烈。最后,论文从改善集体农地管理权、提高农地承包权稳定性方面,提出了开展水土保持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