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林业   7篇
农学   4篇
综合类   9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杨梅叶枯病病原菌鉴定及药剂筛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杨梅叶枯病是湖南省杨梅的主要病害之一。经鉴定,杨梅叶枯病菌为Phomopsis myricina Y.J.Huang et P.K.Chi。室内20种药剂试验结果表明:抑制该菌的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效果较好的杀菌剂是扑菌特、多菌灵、菌克星、退菌特、新万生、代森锰锌、福镁砷、甲基硫菌灵、炭必灵和波尔多液;湘研植病灵和红杀能有效地抑制菌丝生长而不能抑制孢子萌发;相反,疫霜锰锌、大菌丹和石硫合剂能有效地抑制孢子萌发,但不能抑制菌丝生长。其他杀菌剂效果差。  相似文献   
22.
湖南省布朗(李)上发生的叶枯病是由轮纹大茎点菌Macrophoma kawatsakai Hara引起。主要发生在嫩叶和嫩梢上。病菌主要从叶尖或叶缘侵入,造成叶枯或半圆形病斑。病斑初期为黄褐色,病健交界处退绿,形成淡黄色晕边,后期病部变灰白色,病健交界处波纹状。病斑上有轮纹,病斑中部有黑色颗粒状物(为分生孢子器)。最后,病部开裂脱落。在湖南,一般株发病率20%~35%,叶发病率10%~25%,病情指数10~25;  相似文献   
23.
李炭疽病是由围小丛壳菌[Glomerella cingulata(Stonem)Spauld.et Schrenk.]侵染所致,其无性态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Penz)Sacc.].主要发生在李的嫩叶、嫩梢和果实上,造成生长期叶斑、穿孔、梢枯、落叶和落果.经调查,李炭疽病在湖南省各地都有发生,一般发病株率30%~45%,叶发病率20%~30%,病情指数15~30.发病严重地区发病株率达100%,叶发病率60%~80%,病情指数30~40.严重地影响了李的产量和质量[1].国内外对该病菌引起的植物炭疽病的防治多见于热带和亚热带植物[1~4],而对李属植物炭疽病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是在室内杀菌剂离体抑菌试验的基础上[5],于2004年5月对李炭疽病的大田药剂防治进行了研究,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4.
对布朗李炭疽病菌[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 Spaulding et Schrenk] 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菌菌丝生长与子囊果和子囊孢子形成最佳培养基为PSA+1‰酵母膏。病菌能有效地利用各种碳源,氮源以脯氨酸最好。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5~30℃,最适为20~25℃;pH值范围为2~11,最适pH 6~8。子囊果和子囊孢子形成最适温度和最适pH值分别为25℃和7~8。分生孢子形成和萌发最适温度分别为25~30℃和20~30℃;最适pH值分别为6~8和7~9。分生孢子在饱  相似文献   
25.
杨梅叶枯病是湖南省杨梅的主要病害之一。经鉴定,杨梅叶枯病菌为PhomopsismyricinaY.J.HuangetP.K.Chi。室内20种药剂试验结果表明:抑制该菌的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效果较好的杀菌剂是扑菌特、多菌灵、菌克星、退菌特、新万生、代森锰锌、福镁砷、甲基硫菌灵、炭必灵和波尔多液;湘研植病灵和红杀能有效地抑制菌丝生长而不能抑制孢子萌发;相反,疫霜锰锌、大菌丹和石硫合剂能有效地抑制孢子萌发,但不能抑制菌丝生长。其他杀菌剂效果差。  相似文献   
26.
杨梅叶枯病菌(Phomopsismyricina)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菌丝生长与分生孢子器形成最佳培养基为PSA 1‰酵母膏和PDA 1‰酵母膏。病菌能有效地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但谷氨酸和精氨酸对病菌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器形成最适温度为20-25℃:最适pH值分别为6-8和7-9。紫外光处理有利于产孢。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0-30℃;最适pH值7-9;在相对湿度98%以上和水滴中孢子萌发率最高;不同营养对孢子萌发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