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4篇
综合类   23篇
畜牧兽医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为给新津县文峰山马尾松生态公益林寻求一个合适的林分密度,以发挥当地生态公益林的综合效益,并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方法】采用典型样地法,以四川新津文峰山5种不同林分密度(A:1 000株/hm2;B:1 125株/hm2;C:1 250株/hm2;D:1 375株/hm2;E:1 500株/hm2)25 a生马尾松人工生态公益林为研究对象,对该地物种多样性指数及群落径级、高度级结构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共记录植物122种,隶属57科98属;(2)不同林分密度对乔木层径级和高度级结构的影响不显著,对乔木层优势种有显著影响,但对灌草层植被的优势种无明显影响;(3)林分密度对灌草层植物多样性指数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随着密度的增大,林下物种多样性均先增大后减小,且在密度为1 125株/hm2时取得最大值。【结论】研究认为当地林分密度为1 125株/hm2时,能显著提高新津文峰山马尾松生态公益林群落的稳定性和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人为干扰对川西碧峰峡木荷(Schima superba)次生林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为碧峰峡景区周边次生林植被恢复和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碧峰峡木荷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样地法,设置12块20m×30m的代表性样地,以乔木径级结构、高度级结构及各林层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指数为评价指标,对比研究轻(远离核心景区80~120m)、中(距离核心景区40~80m)、重(紧靠核心景区0~40m)3种人为干扰强度下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结果】(1)木荷次生林群落总的物种数随人为干扰强度增加而减少,重度干扰群落组成比轻度干扰下少了26科42属64种。(2)轻度干扰下,木荷次生林群落乔木个体径级呈倒"J"型分布,个体数呈现低高度级中高度级高高度级分布,群落天然更新能力强;中度干扰下,乔木个体径级呈正态分布,低、中高度级乔木个体数多,群落稳定;重度干扰下,乔木个体径级呈近似正态分布。(3)木荷在不同强度干扰群落中依旧占据优势地位。重度干扰下,大熊猫主食蓉城竹(Phyllostachys bissetii)濒临消失,该灌木层新出现细叶楠(Phoebe hui)、宜昌润楠(Machilus ichangensis)等乡土树种幼苗,草本层遭到严重破坏。(4)随干扰强度的增加,乔木层、草本层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值均降低,草本层降幅最大;灌木层各指数值在中度干扰群落中最大,符合中度干扰假说。【结论】重度人为干扰虽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乡土树种萌发生长,但普遍会引起植物物种多样性消失,群落发展不稳定,不利于植被恢复和物种多样性保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揭示不同人为干扰强度对桉树Eucalyptus grandis人工林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  方法  以四川省雅安市苍坪山公园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样地法,设置12块20 m × 20 m不同干扰程度的样地,对林内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水平(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 H'、Pielou均匀度指数 Jsw)和植物层生物量进行调查研究。  结果  共调查到维管植物87种,隶属55科82属,桉树人工林物种数随着干扰的加强而减少;乔木层与草本层D、H、H'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加而降低,灌木层D、H、H'在中度干扰下达到最大值,乔木层的D、H变化差异显著(P<0.05)。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加,植物各层生物量呈不同变化趋势:中度干扰下乔木层蓄积量(12.01 m3·hm?2)最高;轻度干扰下灌木层生物量(394.533 kg·m?2)和草本层生物量(359.680 g·m?2)最高。乔木层D、草本层H'与草本层地上生物量和生物总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草本层Jsw与草本层生物总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  结论  适度的干扰会促使桉树人工林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增加;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关系受人为干扰和自然条件而改变,没有固定关系。图2表3参25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桉树(Eucalyptus robusta)人工林灌草层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的动态特征,为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维护与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四川桉树人工林(4 a、5 a、6 a、7 a、8 a)为对象,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及典型样地法,探究5种年龄桉树人工林林下灌草层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结果】①共记录到维管植物210种,隶属80科154属,4~8 a灌草层物种总数减少了1/4,株数变动率为-24.3%;4 a、8 a物种稀少,中间3年(5~7 a)植被生长良好,5 a时灌草层科属种数目均达到演变序列顶峰。②群落优势种特征由喜光喜湿向耐阴耐贫瘠演变,野牡丹(Paeonia delavayi)和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作为建群种分别在灌木和草本层中长期稳定存在。③林下物种多样性在5~7 a维持较优水平,灌、草层物种丰富度指数(D)与Shannon多样性指数(H)动态趋势不一致,但都于5 a时达到顶峰;二者在Simpson优势度指数(H')与Pielou均匀度指数(JSW)的动态变化上恰好相反。④灌草层平均密度随年龄增大均先升高后下降;平均高度5年间略有波动但总体上升。⑤一定范围内桉树密度升高有利于灌木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提升,而林龄、郁闭度、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与林下植被生长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结论】桉树人工林林下灌草层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稳中有变,中间3年(5~7 a)物种丰富度与林分稳定性最佳,种间、种内竞争及乔木层结构变动是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牧交错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综述中国农牧交错带研究进展。[方法]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降水及水源涵养、气候和覆被4个方面的影响出发,对我国农牧交错带热点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对农牧交错带研究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结果]中国农牧交错带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不够深入和全面。建议:目前我国的农牧交错带研究应围绕怎样解决农田和草地退化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对农牧交错带研究较薄弱的方面进行多领域融合式的深入分析;将农牧交错带的研究成果充分用于生态环境的恢复、提高生产力等实际生产生活中;将农牧交错带各方面的研究归结到全国以至全球的高度上,进行各领域更加全面的延伸。[结论]为我国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保护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植物化感作用及其生态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席蓉  郝建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196-8198,8218
介绍了植物化感作用的概念,综述了化感物质的种类和释放途径,分析了化感物质的作用机理及影响化感物质作用的因素,总结了植物化感作用在农林业、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应用,并对化感作用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吴春燕  郝建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245-9247,9294
景观破碎化是制约生物多样性重要的"瓶颈"之一。人为干扰、生境岛屿化等是形成景观破碎化的主要原因,景观破碎化改变了物种生存所需的生物地理环境,物种生存空间锐减,减少了生物的物种多样性;改变了生态系统特性,影响系统内的物质流动和能量平衡,加剧了生态系统的破坏;改变了斑块面积,斑块密度和空间结构,引起景观格局变化,使景观多样性减少。笔者通过对上述方面的阐述,旨在更好地理解景观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的深刻影响,并提出减少破碎化的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川北白云山地区20年生亮叶桦Betule luminifera不同密度人工林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进行探究,以期为该区亮叶桦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典型样地法,分别选择川北白云山地区现存的低密度(1 050~1 150株·hm~(-2))、中密度(1 450~1 550株·hm~(-2))及高密度(2 150~2 250株·hm~(-2))亮叶桦人工林群落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川北白云山地区不同密度下亮叶桦人工林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共记录到植物110种,隶属于52科91属。高、中和低密度下群落的物种数依次为59、42和57种;从群落结构来看,中、高密度下群落物种多集中于中径级,即胸径为[5,11)cm,低密度下群落物种多集中于高径级,即胸径为[11,17)cm,3种密度下群落物种的高度级结构相似,物种多集中于中高度级,即高度为[9,13)m;不同密度下群落各层次物种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指数(H)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H')等均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在乔木层中,群落各物种多样性指数在中密度下最高,低密度次之,高密度最低;草本、灌木层D和H均表现为:低密度中密度高密度。【结论】中等密度(1 450~1 550株·hm~(-2))更利于川北白云山地区亮叶桦人工林多样性的维持及树种的自然更新。  相似文献   
19.
正造成猪呼吸道病的病原体很多,有细菌和病毒,有时甚至有寄生虫(如弓形虫)。以前认为猪呼吸道病的主要病原体为肺炎支原体、PRRSV和猪流感病毒等,但自从发现PCV-2,特别是发生断奶后多系统衰弱综合征以来,其主要病原则转变为肺炎支原体、PRRSV、PCV-2和猪流感病毒。曾有资料表明,PCV-2是最主要的PRDC病原体,其次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和肺炎支原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金马河温江段河岸带植被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样地法对5种生境(河滩地、砾石地、芦苇地、斑茅地和沙坑地)进行调查,分析其3年来(2015-2018年)植被群落特征变化。结果表明:从时间尺度上看,2015年仅有草本层32科80属113种,2018年草本、灌木层共计57科118属161种,各生境草本层优势种变动较小,物种多样性指数值增大,地上、地下生物量变化情况为河滩地和沙坑地增加,砾石地和芦苇地变化不明显,斑茅地减少;从空间尺度上看,2015年各生境之间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地上生物量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而2018年各生境间变异程度复杂;该段河岸带3年间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生态恢复效果,但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葎草(Humulus scandens)呈扩张趋势,需要注意控制生长,维持生境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