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8篇
综合类   9篇
园艺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密度、氮肥基追比例对不同穗型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烟农19和兰考矮早8为材料,研究密度和氮肥基追比例对多穗型和大穗型小麦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密度提高有利于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单位面积穗数的增加,而穗粒数与千粒重随播种密度的加大而减小。氮肥基追比例增加与不同穗型小麦品种的千粒重间均呈正相关,而与不同穗型小麦品种的穗粒数间呈负相关,氮肥基追比例增加对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单位面积穗数影响未达显著差异水平。烟农19以中密度、氮肥基追比例5:5处理产量最高,兰考矮早8以高密度、氮肥基追比例7:3处理产量最高。根据密度、氮肥基追比例组合与产量结果建立二元回归模型,烟农19的氮肥基追比例5:5最佳,优化密度为328.4×104 hm-2基本苗,其优化产量可达8 725.3 kg.hm-2,兰考矮早8的氮肥基追比例7:3最佳,优化密度为421.2×104 hm-2基本苗,其优化产量可达7 441.1 kg.hm-2。  相似文献   
12.
在大田条件下,以多穗型小麦‘烟农19’和大穗型小麦‘兰考矮早8’两个不同穗型的冬小麦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及氮肥基追比例对小麦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同化物再运转,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水平在225~300 kg/hm2范围内,多穗型小麦‘烟农19’和大穗型麦‘兰考矮早8’籽粒产量的形成均以花后绿色器官光合同化为主,其次才是花前积累干物质的再动员分配。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8’籽粒产量的形成较多穗型品种‘烟农19’更依赖于花后绿色器官同化,积累干物质再运转分配只占籽粒产量的15%左右。两种穗型品种小麦花前贮存物质再动员分配对籽粒产量的贡献都随着氮肥后移而降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运转物质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呈降低趋势。综合物质运转和产量表现,‘烟农19’施氮量300 kg/hm2,基追比例5:5时较适宜;‘兰考矮早8’施氮量262.5 kg/hm2,氮肥基追比例7:3时较适宜。  相似文献   
13.
采用野外分峁坡和沟坡调查、采样和测量,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小流域坡沟系统土壤水分变化的规律及与土壤含盐置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峁坡和沟坡降雨前与降雨后土体的体积含水量随土层垂直深度呈二项式变化规律.(2)峁坡和沟坡电导率随含水量的变化分别呈幂函数和二项式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
为在皖北地区确定一种比较适宜的耕播方式和秸秆还田组合技术,以"皖麦6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耕播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皖北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秸秆还田和耕播方式对小麦开花期旗叶光合参数以及叶绿素含量有显著影响,秸秆还田大体上提高了小麦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并且降低了胞间CO2浓度和旗叶MDA积累,在秸秆还田下,耕翻镇压(PCL)较旋耕(RL)显著提高了小麦光合性能,同时降低了MDA积累量;在小麦产量上,PCL(耕翻+镇压)和SPCL(秸秆+耕翻+镇压)产量最高,分别为9 048和8 889 kg·hm-2,且两者无显著差异;此外,秸秆还田显著提高小麦的籽粒品质性状,其中SPCL小麦籽粒品质相对较好。综合以上,秸秆还田配合耕翻镇压的耕作方式进行机械条播更适合皖北地区的小麦种植。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小流域重力侵蚀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研究黄土高原小流域重力侵蚀机理,采用fish语言编写多层复杂地形建模的前处理程序,对多层复杂地形建模进行了二次开发。从力学稳定性角度,采用有限差分FLAC3D软件对黄土高原小流域概化模型进行重力侵蚀机理研究,分析了流域重力侵蚀的发育过程,并对小流域位移场和应力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建立的三维模型能真实地表现小流域地形、地貌,仿真效果良好。小流域重力侵蚀过程分为发育期、成熟期和稳定期3个阶段,沟头溯源区是小流域侵蚀最强烈的部位;凹形的边坡整体几何形态利于边坡稳定,减缓了重力侵蚀的发生程度。建模方法和数值模拟结果可应用到重力侵蚀研究中,为推动流域侵蚀产沙时空规律研究的深入发展和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大理河流域土壤侵蚀空间格局分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侵蚀空间格局作为流域地貌表面形态与生态景观特征的重要反映,一直为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界研究的热点。从土壤侵蚀的角度来看,不同强度等级土壤侵蚀的图斑可以视为景观的一种元素[1],这样就可以利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对不同等级土壤侵蚀所组成的景观进行研究。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De Cola[2]、Lam[3]等利用分形维数指标对区域景观复杂性和人类扰动强度进行了研究;张志等[4]在GIS支持下研究了宜昌地区土壤侵蚀强度景观的面积对比、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多度等参数;田光进等[5]利用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和土壤侵蚀强度指数研究了中国耕地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特征及生态背景;王库等[1]通过FRAGS  相似文献   
17.
稻草覆盖对稻田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7种不同的覆盖方式对免耕稻田马铃薯'费乌瑞它'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1 500 kg/667 m2整稻草加薄膜覆盖方式产量最高,达1 547.3 kg/667m2;对照处理(裸地)的产量最低,为995.6 kg/667m2.因此,在安徽省江淮地区稻田马铃薯生产采用厚稻草(整)+薄膜覆盖的方式较好.  相似文献   
18.
同位素揭示的洛惠渠灌区地下水盐运动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洛惠渠灌区地下井水和补给源水的氢和氧同位素值进行监测,分析灌区地下水补给情况及其对盐分运动的影响。结果显示灌区地下水从三级阶地流向二级阶地和一级阶地,洛河、黄河水也补给一级阶地东南部分,该区域由于开采低盐的地下井水灌溉形成降落漏斗。盐分资料显示地下水盐分和地表土壤盐量呈正相关关系,三级阶地地下水盐分大部分来自地质沉积物中可溶盐溶解,而一级阶地除地质沉积物中可溶盐溶解外,还有三级阶地的流入盐分和河水盐分。  相似文献   
19.
以鳢肠的嫩茎为材料,进行了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试管苗的生根、移栽和移植的研究,建立起鳢肠嫩茎的快速繁殖体系。结果证明:在暗培养的条件下1/2MS+BA0.1mg.L-1+CH10mg.L-1+2,4-D1.8 mg.L-1是嫩茎愈伤组织诱导培养的理想培养基;MS+AgNO30.2mg.L-1+ZA0.3mg.L-1+BA0.2mg.L-1+NAA0.1mg.L-1是颗粒状愈伤组织分化培养的理想培养基;White+NAA0.1mg.L-1+IAA0.4mg.L-1是生根培养和生根继代培养的理想培养基。移植到山坡上的鳢肠试管苗生长旺盛,根系增加1倍左右,当年开花结果。  相似文献   
20.
在宿州市大田栽培条件下,对玉米杂交种鲁单818夏播适宜种植密度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较高肥力地块(埇桥区)鲁单818种植密度在75000株/hm2,丰产性较好,产量最高;中等肥力地块(灵璧县)鲁单818种植密度在67500株/hm2丰产性较好,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