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2篇
林业   31篇
农学   21篇
基础科学   34篇
  11篇
综合类   181篇
农作物   26篇
水产渔业   29篇
畜牧兽医   63篇
园艺   43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5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441.
本研究采用小区田间试验的方法,比较了不同浓度2,4-滴异辛酯除草剂对谷子生长的安全性、阔叶杂草的防除效果及产量的影响,为筛选适宜谷子生产的除草剂最佳使用浓度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当除草剂浓度达到80 mL/667 m2时,除草剂对谷子有轻微的药害,随着浓度的升高,药害逐渐严重,同时产量相比对照有所下降。除草剂处理浓度为40 mL/667 m2时与其它高浓度处理的株防效无显著差异,防除效果达90.16%,没有药害,且产量最高,故从绿色环保、经济等综合方面考虑此浓度为谷子生产中使用的最佳浓度。  相似文献   
442.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东北大红萝卜生产机械化需求迫切。为此,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对东北大红萝卜的物理特性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得到了大红萝卜可食用根质量、长度、直径、土下埋藏深度、茎叶高度及距根茎结合部20mm处茎叶直径等物理特征的分布区间、分布比例、极值和平均值等数据,为设计大红萝卜联合收获机械进行了技术储备。对自然土壤状态下大红萝卜的拔取力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到拔取力为[174.9,190.2]N,二次曲线数学模型为y=1.7557×10-5x2+3.7765×10-2x+1.1384×102;对拔取速度对茎叶拉断力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到茎叶拉断力为[164.2,181.6]N,二次曲线数学模型为y=-7.3593×10-4x2-2.3835×10-1x+1.9055×102。结果表明:拟合结果与试验数据基本吻合,算法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443.
针对2021年国家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及2019、2020、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生产试验淀粉含量≥75%的品种或组合进行分析,对PH6WC×PH4CV、PH6WC×B20、PH6WC×D1279及亲本淀粉含量差异进行分析,对PH6WC×D1279组建6世代群体(P1、P2、F1、B1、B2、F2),运用主-多基因混合模型遗传分析方法对淀粉含量遗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玉米高淀粉含量育种水平进步显著,实现了高产、高淀粉含量、广适性的良好结合。F1淀粉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亲本,F1超高亲优势为1.72%~2.54%。淀粉含量遗传模型为2对主基因加、显、上模型,主基因显性效应>上位性效应>加性效应,遗传率为80.58%~82.68%。  相似文献   
444.
对穗长平均优势较大的通玉179的F1(PH6WC×29,Reid)进行了单倍体自然加倍规模化育种,并组建六世代群体,就穗长、行粒数、穗行数、穗粒数进行了六世代和DH世代最适模型的遗传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六世代分离世代穗长多基因遗传力为0;行粒数、穗行数和穗粒数主基因遗传力范围分别为56.80%~97.82%、0~58.59%和65.08%~93.70%。DH世代穗长、行粒数、穗行数和穗粒数主基因遗传力分别为99.21%、96.35%、98.24%和93.36%。以上说明常规育种母本系选育应以行粒数为首要目标,从而达到最大穗粒数。DH育种应以穗长为目标,同时兼顾穗行数,有效实现最大穗粒数的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445.
乡村社会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是通过对乡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管理,营造良好的环境,提升乡村居民生活质量。本文以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社会治理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为研究对象,对乡村社会治理内容进行阐述。从4个方面分析影响乡村社会治理的因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提升基层党组织领导力、提高党员综合素质,构建完善的乡村社会治理机制、强化治理工作水平,采取多种措施、提升村民自治意识,规范管理村级组织、优化基层工作效果的建议。  相似文献   
446.
利用PH4CV×A6 F1进行单倍体育种,育成336份DH系为父本、以PH6WC为母本组配336个杂交组合,通过2年鉴定淘汰后综合性状较好的14个组合及先玉335(PH6WC×PH4CV)、通育99(PH6WC×A6)进行3次重复鉴定试验,就10个性状加显性效应进行方差、遗传系数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株高、穗位高、子粒水分、百粒重和容重存在超高亲、超低亲遗传,粒穗比存在超高亲遗传,穗粒重无超高亲遗传。各性状对穗粒重通径系数影响,正向作用为百粒重穗行数穗长容重株高穗位高,负向作用为子粒水分粒穗比秃尖长(绝对值)。14个DH系可划分为3个群,PH4CV和A6的卡方距离为3.45,D752与A6卡方距离为1.96。单倍体育种实践,D752穗粒重加显性效应达到PH4CV水平,同时兼顾了低株高、低穗位等多数优良性状,改良效率为0.30%(1/336)。  相似文献   
447.
为筛选适宜榆林市种植的机械粒收玉米新品种,2019年在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试验示范基地选用49个玉米新品种,开展玉米机械粒收品种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子粒含水率分布范围为15.9%~29.1%,平均为20.2%;破碎率在0.2%~2.73%,均值为1.21%(低于≤5%的国标要求)。子粒破碎率与含水率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可用二次多项式y=0.006 4x2-0.129 7x+1.159 1(R2=0.703 4,n=55)进行拟合。按双向平均作图法筛选出单产水平高、子粒含水率低的品种7个,分别为五谷563、德单203、华西1804、陕单650、豫龙618、敦玉282、陕单660,其子粒含水率分布范围为16.6%~20.1%,产量为15 489.0~18 387.0 kg/hm2,适合密植栽培和机械粒收。与对照品种先玉335对比,产量高于对照、子粒含水率低于对照的品种为华西1804。此外,JSH3705、五谷416、甘玉251、金穗183等18个品种脱水速率快、单产水平低于平均值,这些品种较适宜机械粒收。  相似文献   
448.
为探明不同饲料作物种植对苏打盐碱土改良的影响,以内蒙古科尔沁旗苏打盐碱地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土壤等级(中、良、优)和5个饲料作物种类(高丹草、稗草、青贮玉米、湖南稷子、甜高粱),共计15个处理,研究不同土壤等级下,饲料作物对土壤盐化碱化、养分含量变化的影响,并根据模糊物元-熵权模型进行土壤改良效应评价。结果表明:饲料作物收获后土壤平均p H较播种前降低1.64%,种植前后土壤p H差异不显著;土壤EC、总可溶性盐、碱化度显著降低(P<0.05)。不同饲料作物种植降低土壤Ca2+、Mg2+、HCO3+CO32–含量,提高土壤K++Na+、Cl含量,对土壤SO42–含量影响存在差异,收获后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比播种前分别降低15.15%、24.06%。基于模糊物元-熵权模型得出,青贮玉米对土壤盐渍化程度较高的土壤改良效果更佳,而甜高粱与高丹...  相似文献   
449.
利用氢氧稳定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人工控水条件下小白龙常规灌溉(X)与滴灌(D)不同灌水量(X1、D1:15 mm;X2、D2:30 mm;X3、D3:45 mm)夏玉米土壤水稳定同位素分布特征,以及土壤耗水量、光合作用及水分利用特征。结果表明:随生育期的推进,根系吸水逐渐加深。在拔节期,均以0~20 cm土层的水分贡献率最大,达60%以上。在D1和D2条件下,60~80 cm和20~40 cm土层的贡献率分别占21.4%和23.8%。到灌浆期,与常规灌溉相比,滴灌条件下更利于促进根系对40 cm以下土层水分的利用,从而减少水分的无效蒸发。随生育期的推进与灌水量的增加,玉米的日耗水量明显增加,滴灌低于传统灌溉。与常规灌溉相比,滴灌D2处理更利于提高玉米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及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此外,滴灌处理明显提高了收获期玉米的生物量。最终,与常规灌溉相比,滴灌降低了玉米总的耗水量,产量提高了5.3%~21.7%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9.2%~26.8%,均以D2处理最高。相关分析表明:玉米拔节期20~40 cm和灌浆期60~80 cm土层水分更利于促进玉米产量的提高,而拔节期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