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8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70篇
林业   87篇
农学   74篇
基础科学   65篇
  82篇
综合类   581篇
农作物   40篇
水产渔业   41篇
畜牧兽医   457篇
园艺   95篇
植物保护   95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6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有机肥对连作大豆根腐病、生育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减轻连作大豆引起的产量下降,于1995年开始在连作大豆条件下,应用不同有机肥(猪粪、鸡粪、羊粪)进行了处理,通过1995-1996年的试验结果表明:施用不同有机肥的处理区均比对照区根腐病发生的轻,并且表现出大豆整个生育期不论株高、干物质积累以及产量均比对照区高,尤以施用鸡粪区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2.
水稻潜叶蝇属双翅目、水蝇科 ,是水稻苗期主要虫害之一 ,在黑龙江省虎林地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 ,发生面积 10 0 %。它以幼虫潜入叶片组织内为害叶肉仅留表皮 ,使叶片逐渐枯死、腐烂 ,严重时引起全株或整穴死亡 ,甚至部分水田整池稻苗枯死。一般受害稻苗的田块减产 10 %~ 2  相似文献   
123.
为优化微藻-细菌共生体系对畜禽养殖废水中碳氮磷去除的参数条件,利用响应面分析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中的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BBC),以接种比例、曝气量以及初始氨氮浓度为试验变量,以污染物去除率为响应值开展试验。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对于COD去除的最佳条件为:活性污泥与微藻接种比例为6.0(m/m)、曝气量2.0 L·min~(-1)、初始氨氮浓度750 mg·L~(-1),此时COD去除率达92%以上。对于总氮(Total nitrogen,TN)的去除,当接种比例5.0(m/m)、曝气量1.5 L·min~(-1)、初始氨氮浓度750 mg·L~(-1)时,其去除率可达最大值(53%)。而对于磷酸盐的去除,当接种比例6.0(m/m)、曝气量1.5 L·min~(-1)、初始氨氮浓度600 mg·L~(-1)时,试验前96 h内便可达到100%的去除率。进一步对生物量检测发现,初始条件分别为曝气量1.5 L·min~(-1)、初始氨氮浓度900 mg·L~(-1)、接种比例4.0(m/m)或曝气量1.0 L·min~(-1)、初始氨氮浓度750 mg·L~(-1)、接种比例4.0(m/m)时,微藻生物量产量最高,可达到1.63~1.64 g·L~(-1)。研究表明,通过响应面法可以优化藻菌共生体系对畜禽养殖废水的处理工艺。对于不同的目标污染物,具有不同的最优参数组合。综合考虑各因素对各目标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可以选择废水处理工艺最优参数组合。通过回收在废水处理过程中生长的藻菌共生体用于后续生物质利用,可实现良好的经济价值,提高该工艺在污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4.
近年来,原来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的模糊理论和人工神经网络有了较多的结合.这是由于在模糊系统设计涉及到的3个问题:第一,模糊规则的选取}第二,模糊概率函数(隶属函数)的确定;第三,模糊决策算法的决定.这在有些系统中并不是十分明确的,而人工神经网络却不需要人为干预,而只需通过实际输入、输出数据的学习即可得到其决策.但是人工神经网络也有其缺点,它不够稳定,单独使用确定度不是很高,而且神经网络中所使用的BP算法有其限制性,只能得到局部最优解. 因此,我们将模糊理论与神经网络相结合,根据其预测值与实际值的误差选取适当的权重,建立二者对预测结果的影响关系的模型,用于系统预测.在神经网络中,把BP算法和遗传算法结合起来,得到全局最优解.  相似文献   
125.
白灵侧耳子实体多糖抗肿瘤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白灵侧耳子实体中提取多糖,研究其体内抗肿瘤活性。结果显示:用0.2g/kg、0.4g/kg、0.8g/kg三个剂量组对荷S—180实体瘤的昆明小鼠进行灌胃,对肿瘤的抑制率分别为65.4%、68.7%和50.1%,同时能明显提高荷瘤小鼠的胸腺指数和脾指数,表明白灵侧耳子实体多糖是一种具有开发前途的抗肿瘤活性多糖。  相似文献   
126.
水稻感染小球菌核病后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3个水稻品种感染小球菌核病后,在不同接种量、不同时期、不同品种、不同部位测定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3个水稻品种感病后PAL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孕穗末期,在抗病距茎基部0-3cm的组织,病后PAL在活性变化和酶上升的幅度变化上都为最大,而在感病距离斑3-7cm组织,病后PAL活性上升幅度为最大。建议在品种抗性鉴定中,以在孕穗末期接种3个菌丝块在距茎基部3-7cm组织之间取样测定PAL活性为好。  相似文献   
127.
目的:建立可表达血清淀粉样P成分(SAP)转基因小鼠模型,以研究SAP基因的功能。方法:采用基因重组技术将SAP基因插入到pCMV-Tag5A真核表达载体上。经BciVI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琼脂糖凝胶电泳回收2.7 kb目的片断,受精卵原核显微注射法将其注入雄原核,制备转基因小鼠。采用PCR法在基因水平筛选SAP转基因小鼠阳性小鼠;免疫沉淀法结合免疫印迹法在蛋白水平检测SAP基因在PCR阳性转基因小鼠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构建了pCMV-Tag5A/mSAP真核表达载体。经显微注射法将2.7 kb线性目的基因片断注射入受精卵雄原核,移植入代孕母鼠,所生127只小鼠,其中PCR鉴定获得10只转基因阳性小鼠。免疫沉淀法和免疫印记法随机检测83#♂founder、7#♀founder与C57 BL/6J小鼠回交F1代PCR阳性转基因小鼠血清中外源SAP基因蛋白水平的表达,发现均有表达。结论:该研究以C57BL/6J小鼠为研究对象,成功地产生能稳定遗传SAP基因的过表达转基因小鼠模型,它将有利于研究SAP基因在炎症、淀粉样沉淀、自身免疫系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8.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长薄鳅Leptobotiaelongata(Bleeker)隶属于鳅科沙鳅亚鳅科薄鳅属,是鳅科鱼类中生长最快、个体最大的一种,常见个体0.2~0.4kg,最大个体3.0kg,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上游江段及其支流。长薄鳅体色鲜艳,体表分布有不规则深褐色斑纹,肉中含蛋白质17.82%、脂肪2.  相似文献   
129.
寒地水稻病虫害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水稻病虫害发生情况与防治对象水稻病虫害发生有一定区域性,通过10余年的调查,现将黑龙江省水稻病虫害发生情况介绍如下。1.1水稻病害到2001年为止,共发现传染性病害18种,其中真菌性病害15种,细菌、病毒病害各1种,尚有1种未弄清。种子上分离出16种病原真菌。此外,在田间还发现  相似文献   
130.
为了探讨半湿润农田生态系统施氮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库特征的影响,以冬小麦小偃22为供试品种进行大田试验,试验设施肥(不施氮和施纯氮120 kg/hm2)和4种不同栽培模式(常规栽培、地膜覆盖、垄沟栽培和垄播覆膜),研究半湿润农田生态系统施氮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库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模式和施氮及其交互作用对小麦穗数有极显著影响(P<0.01),4种栽培模式中,垄播覆膜模式穗数最多,其次为地膜覆盖,垄沟栽培模式最少;不同栽培模式间穗粒数差异显著(P<0.05),而施氮、栽培模式与施氮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穗粒数影响不显著,4种栽培模式中,地膜覆盖模式穗粒数最多,垄沟栽培最小;栽培模式、栽培模式与施氮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而施氮对千粒重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4种栽培模式中,垄播覆膜模式千粒重最大,常规栽培最小,但差异不显著;施氮有助于提高小麦收获指数,4种栽培模式中,地膜覆盖模式收获指数最高,常规栽培最小;施氮和栽培模式对小麦产量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栽培模式与施氮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显著,垄播覆膜模式的小麦产量最高,常规栽培最小,与常规栽培模式相比,垄播覆膜、垄沟栽培和地膜覆盖模式的小麦产量分别增加27%,20%和9%。综合分析认为,在施氮条件下垄沟覆膜为最优种植模式,这对农业生产中合理选择小麦种植模式以达到高产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