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26篇
  2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探寻夏玉米适宜的限额灌溉控制指标,通过灌水下限(适宜水分CK1;轻旱LD;中旱MD;重旱CK2)与灌水定额(30、45、60、75、90 mm)两因素组合,研究调亏模式下限额灌溉对夏玉米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与耗水量呈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同一灌水定额下,轻旱处理的总耗水量总体较大;LD60和LD75两处理获得了较好的穗部性状表现和较高的籽粒产量,且年际间变异不大;LD60和LD90两处理的WUE值较高,但存在一定的年际间差异,主要与其耗水量变化有关.总之,夏玉米低定额补灌定额不宜小于60 mm,拔节后遭受轻度水分胁迫时灌水60 mm可满足需求,遭受中度以上干旱时可适当增加灌水量,更有利于夏玉米抗旱稳产.  相似文献   
12.
在工程节水技术与农艺节水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将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技术、输配水系统节水技术、田间节水技术、管理节水技术以及农艺节水技术5大类ll项单项技术进行有机集成与组装配套,构成一个完整的农业综合节水成套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综合性、先进性与实用强性强,节水增效显著,对河南省及同类地区发展节水农业具有较大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不同水分亏缺处理条件下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及产量.结果表明,苗期水分亏缺不利于绿叶面积的生长;拔节期水分亏缺不利于株高和叶面积的增长,抽穗和灌浆期的水分亏缺加速后期叶面积指数的下降;拔节-抽穗期和抽穗-灌浆期冬小麦的日耗水量较大;冬小麦各生育阶段水分亏缺均降低产量,但轻度的水分亏缺有利于提高冬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适宜的水分亏缺既可以获得较高产量,又可以降低耗水量.  相似文献   
14.
干旱胁迫对夏玉米叶片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夏玉米干旱胁迫时生理响应机制,寻求适宜干旱胁迫调控指标。通过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研究不同生育阶段与干旱胁迫程度对夏玉米叶片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Pn与产量均呈降低趋势,且Pn与产量呈同步变化。对于光合速率大小的影响主要在干旱胁迫阶段,复水后叶片气体交换基本恢复正常;干旱胁迫时间段随着生育期的推进,作物产量影响较大,与适宜水分相比,产量降低幅度逐渐增大。长期持续受旱复水后其叶片气体交换无法完全恢复至正常水平;生育后期中旱更有利于夏玉米节水保产。全生育期干旱胁迫时,随干旱胁迫程度与时间的增加,夏玉米叶片气体交换能力、产量与耗水量基本均呈下降的趋势;避免全生育期干旱胁迫,最低应高于中旱。在河南豫中地区以节水高产为目的,适宜选择轻旱,各生育阶段缺水时至少保证土壤水分在田持(重量含水率)的50%以上。本研究为该地区夏玉米节水高产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5.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探索综合政策性、实践性和操作性的农业水权核算及分配方案,可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顺利实施提供支撑。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现状,并结合实际对改革中的各项重点工作进行了梳理,探索基于现有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的县域农业水权核算方法,并将县级水权按照灌区-受益村组-乡镇(及用水户)次序进行核算并分配。最后以潢川县为例,将全县各灌区的农业初始水权分配至灌区受益村组及所属乡镇。优先完成以县域为单元的农业初始水权分配,不仅便于掌握县域内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底数和改革进程,也便于节水激励机制等后续改革工作开展。研究成果可为相似县区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提供借鉴,也可为农业水权制度的应用性研究提供经验样本。  相似文献   
16.
为农业、工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供水的水利工程,其管理机构合理地收取水费可以保证水利工程必须的运行管理、大修和更新改造费用,保持水利设施应有的效能和正常运行,促进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合理利用水资源,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1982年以来,遵照国家有关加强经济核算,按照经济规律办事等指示精神,灌区实现以立方米计征来收取水费。目前的征收标准是:按进入斗渠口(少数是按进入支渠口)  相似文献   
17.
亏缺灌溉对冬小麦耗水规律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进行不同程度水分亏缺的测坑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水分处理对冬小麦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并选用Jensen模型对产量与阶段耗水量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亏缺灌溉有利于冬小麦耗水量的降低,但同时也降低冬小麦的产量;抽穗灌浆期的水分对产量影响最敏感,应避免在该阶段出现水分亏缺现象;播种-拔节期和拔节-抽穗期可进行轻度水分亏缺,有利于冬小麦节水高效,灌浆—成熟期的水分对产量影响最不敏感,可进行水分亏缺调控,降低冬小麦的灌溉水量.  相似文献   
18.
根据近20年灌溉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试验研究成果以及喷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喷灌的优点进行重新评价界定,强调对喷灌的缺点和适用条件要有足够的认识,并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就目前大田作物发展喷灌问题做了比较全面而深刻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根据灌区管理运行机制改革对灌区末级渠系管理的要求,以及构建灌区末级渠系管理模式的目标及应具有的功能,结合对末级渠系管理现状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灌区末级渠系管理改革的政策环境与发展趋向要求末级渠系管理应以农民用水自治的管理体制为核心、以配套完好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为基础、以科学合理的水价制度保障、以建立健全工程长效运行机制为目标。灌区末级渠系管理创新模式有效地促进了灌区末级渠系发展。  相似文献   
20.
微润灌对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微润灌对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以夏玉米和冬小麦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对比研究微润灌不同毛管间距布置(20 cm、40 cm、60 cm)、地下滴灌和无灌溉对大田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电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地下滴灌相比,微润灌用水量约为地下滴灌的1/4~4/5;由于灌水差异较大,作物产量有所降低,夏玉米产量显著下降(P0.05),冬小麦产量下降,但未达显著水平(P0.05);两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提高(P0.05)。随微润管布置间距的减小,作物产量呈增加趋势,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与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均呈减小趋势。综合考虑分析,在较为缺水的塿土区微润管最佳布置间距60 cm,此时可不显著降低产量同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此外,微润灌布置间距对土壤电导率的影响较小。采用微润灌与地下滴灌处理时,随土层深增加,作物各生育期土壤电导率无显著差异(P0.05)且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明微润灌与地下滴灌对土壤的影响具有一致性。微润灌下作物产量与灌浆成熟期10~20 cm土层土壤电导率和10~80 cm土层土壤平均电导率之间相关性显著。因此,采用灌浆成熟期10~20 cm土层土壤电导率或10~80 cm土层土壤平均电导率预估微润灌下的作物产量具有可行性。上述研究可为微润灌技术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