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林业   10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34篇
园艺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泛素结合酶(UBC)E2是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的组成部分,在植物生长发育、形态建成和病原互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研究E2基因家族在泡桐丛枝病幼苗形态变化中的作用,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白花泡桐E2基因进行家族成员鉴定、染色体定位及分析其在泡桐丛枝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白花泡桐基因组中含有56个E2基因家族成员,分别属...  相似文献   
12.
一、选地、施肥 黄瓜应选择在前作不是瓜类,而且地面平整、排灌方便、土层疏松、有机质含量高、保水保肥能力强的中性微酸性土壤种植.采用起畦种植,起畦规格为畦面宽1米,畦高0.4米,沟宽0.3米.翻耕时结合施入基肥,亩施硫酸钾复合肥20公斤、过磷酸钙30公斤,有机肥1500公斤.施肥前将吐磷酸钙混入有机肥料中堆沤2-3天,可提高过磷酸钙的肥效.  相似文献   
13.
干旱胁迫对女贞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设置不同梯度的干旱胁迫处理,对女贞1年生盆栽幼苗进行干旱胁迫试验,探讨其在干旱胁迫下的叶片相对含水量(RW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等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重,女贞叶片中RWC出现明显下降趋势,SOD活性、POD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而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及CAT活性呈逐渐上升趋势,由此表明,女贞在受到干旱胁迫时通过渗透调节物质和保护酶活性的调节,维持细胞膜的稳定及正常生理活动,并保持较强的抗旱保水能力.  相似文献   
14.
抗生素对悬铃木体外植株再生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研究了卡那霉素(Kanamycine,简写为Ka)和头孢霉素(Cefotaxime,简写为Cef)对悬铃木外植体再生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Ka和Cef对悬铃木叶片愈伤组织诱导、芽分化和幼芽根形成都能产生抑制作用.在幼芽生根和叶片分化培养基中分别加入质量浓度为15mg·L-1和40mg·L-1Ka,叶片愈伤组织,幼芽和根的诱导率分别为0;在分化和生根培养基中分别加入质量浓度为500mg·L-1和800mg·L-1的Cef则可使愈伤组织、幼芽和根的诱导率为0.在叶片分化培养基中同时加入这2种抗生素,愈伤组织和幼芽诱导率为0的Ka+Cef的组合的质量浓度为30mg·L-1+400mg·L-1.试验结果对悬铃木基因工程操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影响AFLP反应体系主要因素的优化,建立了蜡梅的AFLP反应体系,并筛选出了适宜该体系分析的引物.结果表明,20μL蜡梅AFLP最佳酶切体系为模板600 ng DNA,3 U Pst I和3 U Mse I,在37℃下双酶切2 h;在20μL最佳连接体系中酶切产物为15μL,3 U T4连接酶,0.25μmol.L-1 Pst I接头,2.5μmol.L-1 Mse I接头,1μL 10×T4 Buffer,在22℃下连接10 h;在20μL最佳预扩反应体系中稀释10倍的连接产5μL,2.0mmol.L-1 Mg2+,2 U Taq酶,300μmol.L-1dNTP,0.5μmol.L-1 Pst I和Mse I引物(P+AGA/M+ATC);在20μL最佳选择性扩增反应体系中5μL稀释20倍的预扩增产物,2.0 mmol.L-1的Mg2+,2 U Taq酶,300μmol.L-1 dNTP,0.5μmol.L-1 Pst I和Mse I引物(P+AGA/M+ATC).最后,利用上面的体系筛选出了96对适宜于蜡梅AFLP分析的引物.  相似文献   
16.
泡桐丛枝病发生过程中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鉴定与泡桐丛枝病发生密切相关的蛋白质,以毛泡桐健康苗、患丛枝病苗、20 mg/L或60 mg/L甲基磺酸甲酯(MMS)处理的丛枝病苗为实验材料,用同位素标记相对与绝对定量(iTRAQ)技术检测毛泡桐幼苗4个样品的蛋白质表达变化,并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在鉴定到的1 622个蛋白质中,共得到35个与泡桐丛枝病发生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质。在这35个差异表达蛋白中景天庚酮糖-1,7-二磷酸酶(SBPase),质膜ATP酶和光合系统Ⅱ 10 kDa多肽等蛋白质表达差异显著,且主要参与了光合生物碳固定、光合作用和氧化磷酸化等生物学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泡桐丛枝病相关蛋白质的表达变化情况,以白花泡桐组培苗为试验材料,采用iTRAQ技术对白花泡桐健康苗、患丛枝病苗进行了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表明,在泡桐丛枝病发生过程中有1 788个蛋白质表达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873个蛋白质的表达水平上升,915个蛋白质的表达水平下降。GO功能分析发现,差异蛋白质主要分为生物学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3个本体共49个功能组,功能主要集中在刺激响应、催化活性和生物学调控等方面。COG数据库进行比对结果表明,这些蛋白质主要参与碳水化合物的运输和代谢、翻译、转录、复制、重组和修复以及次生代谢物合成运输等生命活动。以KEGG数据库作为参考,依据代谢途径可将蛋白质定位到122个代谢途径分支,涉及次生代谢的生物合成、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和植物—病原互作等。  相似文献   
18.
以毛泡桐(Paulownia tomentosa)病苗(Pto)和健康苗(Pto I)为试验材料,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染病前后毛泡桐的叶绿体全基因组进行测序,分析比较基因组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毛泡桐病苗和健康苗的叶绿体基因组由反向重复区(IRs)、长单拷贝序列区(LSC)和短单拷贝序列区(SSC)等部分组成。其中,叶绿体基因组全长分别为154 700 bp (Pto)和154 646 bp (Pto I),IRs的长度为25 779 bp,LSC和SSC长度分别为85 356、17 786bp (Pto)和85 356、17 732 bp (Pto I)。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在Pto中共搜索到简单重复位点(SSR) 64个,单核苷酸、二核苷酸、三核苷酸、四核苷酸和五核苷酸的数量分别为49、5、2、7、1个; Pto I中共有64个SSR位点,单核苷酸个数为49个,并未发现六核苷酸。大多数位点都富含A-T,具有碱基偏好性。  相似文献   
19.
20.
以2年生5种四倍体泡桐为材料,研究其光合作用、材积生长量、接干长度、比叶重( SLW)等指标间的差异。结果表明,5种四倍体泡桐叶片的净光合速率( Pn)、气孔导度( Gs)、蒸腾速率( Tr)、胞间CO2浓度( Ci)光合因子的日变化规律相同。9月份叶片的Pn、 Gs、 Tr、 Ci日变化为单峰曲线,四倍体豫杂一号泡桐( TF4)的最大净光合速率高于其余4个种。此外,四倍体毛泡桐( T4)的树高生长量和接干高增长量、 TF4的胸径生长量和比叶重增长量、四倍体南方泡桐( A4)的材积增长量最大。5种四倍体泡桐的树高、胸径、接干、材积的相关性表明,材积与胸径呈正相关关系,相关性显著;树高与比叶重呈正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