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27篇
农学   25篇
基础科学   9篇
  27篇
综合类   150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42篇
畜牧兽医   51篇
园艺   26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为验证氮肥增效剂在春小麦上的施用效果,以春小麦品种永良15号为指示品种,设添加不同用量的氮肥增效剂NBPT、DMPP,常规施肥和不施肥处理(对照)共5个处理,在河西灌区研究了减量施肥条件下添加肥料增效剂对春小麦生长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传统施肥(N 232.5 kg/hm2、P2O5 241.5 kg/hm2、K2O 56.3 kg/hm2)减N 14.0%、P2O5 37.9%,添加脲酶抑制剂(NBPT) 0.40 kg/hm2、硝化抑制剂(DMPP)2.00 kg/hm2时春小麦主要性状表现较好,产量最高,为4 693.3 kg/hm2,纯收益较传统施肥增加975.59元/hm2。在河西灌区,春小麦在化肥减量并添加氮肥增效剂条件下能够实现节本增效,可在小麦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132.
基于甘肃省中低产田现状的改良措施及其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低产田是指土壤存在一种或几种制约农业生产的障碍因素,农业单产相对低而不稳的耕地。研究和分析甘肃省中低产田的现状及其改良技术措施,有针对性地实施中低产田改良改造,对改善甘肃省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针对甘肃省中低产田面积大、分布广和相对集中的特征,在分析中低产田障碍因素成因和主要类型的基础上,梳理了近年甘肃省主要的中低产田改良集成技术措施及其应用效果,提出了中低产田改良和治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3.
中后期多雨寡照天气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鲁棉研2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棉花生长中后期降雨和日照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年相比,2010-2012年棉花生育中后期降水偏多,光照较少,多雨寡照天气降低了棉花的产量及纤维品质.  相似文献   
134.
豌豆/玉米间作是河西绿洲灌区面积最大的间作模式,也是当地重要的高产高效种植模式之一。针对目前氮肥过量施用和豆科作物生物固氮被忽视的实际,2011年和2012年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进行了豌豆/玉米间作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下,豌豆接种根瘤菌对豌豆/玉米间作体系作物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为河西绿洲灌区豌豆/玉米间作体系节肥、高产的氮肥用量和接菌增产作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对豌豆产量影响不显著。接种根瘤菌后单作豌豆比不接菌处理两年平均增产12.7%,间作豌豆产量比单作两年平均增产61.1%,间作豌豆接种根瘤菌比不接菌两年平均增产4.8%。单作豌豆以施氮量75 kg(N)·hm-2接菌处理的产量最高,达到2 735 kg·hm-2;而且在此施氮量下接菌比不接菌两年平均增产达22.8%。施用氮肥对玉米的增产效果显著,施氮量在300 kg(N)·hm-2时单作玉米产量为14 394 kg·hm-2,间作比单作两年平均增产61.8%;间作豌豆带接菌较不接菌玉米两年平均增产3.3%。土地当量比在不同施氮量和接种根瘤菌的条件下都大于1。豌豆水分利用效率随施氮量增加而减小,最大值为不施氮的12.9 kg·mm-1·hm-2;玉米水分利用效率随施氮量增加先增大后减小,以施氮量300 kg(N)·hm-2处理为最高,达25.0 kg·mm-1·hm-2。综上所述,在豌豆/玉米间作体系中,玉米高产、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施氮量为300 kg(N)·hm-2,豌豆高产高效的施氮量为75 kg(N)·hm-2。在大田生产中,接种根瘤菌对豌豆和玉米增产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35.
甜瓜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RAPD标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RAPD标记方法,对22份甜瓜材料进行了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22个引物共扩增 出189条DNA条带,其中143条表现出多态性,占总带数的75.66%。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2个甜瓜品种(系)中首 先可分为薄皮甜瓜与厚皮甜瓜两大类,彼此亲缘关系最远;厚皮甜瓜中网纹甜瓜与厚皮甜瓜的其他类型又被分开; 再次一级的分类为河套蜜、皇后和剩余的厚皮甜瓜。对照田间表型观察结果可见,聚类分析结果与传统分类结果相 近。  相似文献   
136.
基于nrDNA ITS序列的18份宁夏枸杞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利用nrDNA ITS序列,探讨18份宁夏枸杞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方法]采用改进CTAB法提取枸杞叶片基因组DNA,利用合成的特异引物对其DNA中nrDNA ITS区进行扩增、克隆,对目的片段测序分析并对测序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通过测序首次获得了18种宁夏枸杞nrDNA ITS区碱基序列,整个ITS序列长度变异范围为559~634 bp,平均为612 bp,整个转录间隔区(ITS1+ITS2)对位排列后总长度为480 bp,包括194个变异位点,占40.4%;286个保守位点,占59.6%。聚类结果表明了18份宁夏枸杞的亲缘关系与差异,并将其分为3个大类。[结论]基于nrDNA ITS区序列分析在研究枸杞种质遗传多样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7.
选择做胚胎移植供体120只萨福克母羊,采用2因素4重复试验,在饲养管理和激素处理相同的条件下,进行补加亚硒酸钠-V_E和不同输精方式试验,研究其对供体母羊排卵和受精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肌注亚硒酸钠-V_E的试验组受体母羊,每只平均冲胚11.5枚,显著高于对照组(8.9枚)(p0.01),且组内各重复间差异不显著(p0.05),可见,在缺硒地区在配种前给母羊补充硒-V_E对其排卵有明显的影响;采用内窥镜子宫角输精法,受精率97.02%,而采用常规子宫颈口输精法,受精率82.57%,二者差异显著(p0.05),说明内窥镜子宫角输精法,是一种效果很好的人工授精输精方法。  相似文献   
138.
甘肃省4个生态区玉米养分管理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甘肃4个生态区玉米施肥情况的抽样调查,结合相关统计资料分析表明,调查农户在玉米生产的肥料投入区域间差异较大,比例不合理;调查区氮肥施用量分布为48.2%过量,43.4%合理,8.4%不足;磷肥为63.2%过量,24.0%合理,12.8%不足;钾肥为18.2%过量,3.5%合理,78.3%不足.  相似文献   
139.
采用石蜡切片和组织涂片技术,对人工养殖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在正常和操作胁迫下头肾的组织、细胞形态结构及细胞数目进行研究,并探讨了其在操作胁迫后0.1、4、24 h 的变化特征.石蜡切片观察发现,圆口铜鱼头肾实质中无肾单位,主要由淋巴组织、造血组织、血管、肾间组织及黑色素巨噬细胞组成.各组织及细胞结构形态正常,分布规则.在操作胁迫后0.1、4 h 时,头肾中黑色素巨噬细胞数量较正常组显著增多,形成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同时肾间组织增生,肾间细胞面积、核面积和核直径均有不同程度增大;在操作胁迫后24 h 时,黑色素巨噬细胞数量和肾间细胞面积、核面积、核直径均减小,并均低于正常组.组织涂片观察发现,正常圆口铜鱼头肾中主要有6类细胞:红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血栓细胞.应激后不规则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数量和嗜碱性粒细胞持续减少;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数量在应激后0.1 h短暂增多,随后持续降低;血栓细胞数量持续增加.研究表明,圆口铜鱼头肾组织和细胞在应激后较短时间(0.1、4 h)内发生显著变化,部分组织的生物功能在24 h 时逐渐恢复正常.本研究可为圆口铜鱼及其他硬骨鱼类头肾的组织学研究、养殖与驯化过程中的健康监测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0.
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平均值±标准差法,对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 1年生硬枝扦插苗分级标准进行初步探讨,提出以地径和侧根数为分级质量指标。结果为:Ⅰ级苗,地径〉8.0 mm,侧根数〉11条;Ⅱ级苗,地径4.5~8.0 mm,侧根数在3~11条;Ⅲ级苗,地径〈4.5 mm,侧根数〈3条。通过对不同质量苗木定植初期生长指标定期调查,Ⅰ级苗和Ⅱ级苗在定植2个月后成活率均在95.0%以上,而Ⅲ级苗低于90.0%;Ⅰ级苗一次枝长度、生长速率和二次枝数量比Ⅲ级苗提高了17.8%,25.6%和187.5%;Ⅱ级苗比Ⅲ级苗提高了6.5%,4.9%和25.0%;且Ⅰ级苗二次枝数量极显著高于Ⅱ级苗和Ⅲ级苗。表5参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