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40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曹成全 《安徽农业科学》2015,(5):376-377,380
以乐山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为例,从人才培养定位、专业改造思路、人才培养措施、师资转型等几个方面,探索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生命科学类专业的转型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含水量的麦麸饲料对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用东亚飞蝗若虫,在山东农业大学温室内进行其对不同含水量的饲料取食试验,测得结果应用统计软件DPS v 3.01专业版进行数据处理。[结果]结果表明,不同含水量(40%、60%、80%)的同一种饲料,其饲养效果不同。东亚飞蝗对麦麸饲料的取食量随含水量的增大而增加,但其所取食的饲料中所含(实际消耗)的麦麸量却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少,增重效果也是随含水量的增大而增加,死亡率随含水量的增加而降低,生长速度随含水量的增大而加快,消化率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小,利用率和转化率随含水量而变化的规律不是很明显。[结论]试验验证了东亚飞蝗取食食物相当程度上是为了取食水分这一论断,也为节约其人工饲料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曹成全 《油气储运》2007,(11):18-20
蚂蚁,又名蚍蜉,药用名“玄驹”,属完全变态的昆虫。 蚂蚁是群居的社会性昆虫,恋巢性很强。多数种类筑巢于地下,食性杂,植、肉兼食。一般气候条件下无明显的休眠或滞育现象。一般一窝为一个家庭。一窝中有蚁王、雄蚁,一个蚁后、雌蚁数十个。工蚁专司筑巢、觅食、育幼,数量最多。兵蚁专司保卫蚁群安全,数量较少。一窝蚂蚁一般500~2000只,一年可繁殖15-25窝。[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昆虫是动物界中最大的类群,现存的种类超过100万种,其中约90万种已被描述,且每年以7000种的速度递增。我国昆虫资源卡相当丰富,约占世界昆虫总数的10%,其中药用的有蜚蠊目、螳螂目、同翅目等13个目200~300种。  相似文献   
15.
曹成全 《油气储运》2007,(12):22-23
十、蚂蚁的繁殖 蚂蚁属完全变态昆虫。交配:蚂蚁4~9月交配,若温度20℃以上,可全年交配。产卵:交配后8~21天开始产卵,第一批卵200~300粒。约14天经数次蜕皮变成小工蚁。卵、幼虫及蛹形态相近,不易区分。分窝:蚂蚁是群居生活的,以一窝为一个家庭,每到一定时期新生产出一批繁殖蚁,每对繁殖蚁可组成一个新蚁群。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各龄期东亚飞蝗分别在-5、0、5℃下的存活时间和各项生命特征。结果表明,低温对东亚飞蝗的存活及其生命特征有一定影响。相同温度下,龄期越大存活时问越长;同一虫态时,温度越高(在一定限度内)存活时问越长;取食的东亚飞蝗成虫比不取食的存活时间明显增加。只有在5℃时才有成虫少量取食,其余低温下和5℃的其他虫态则没有取食;低温处理时成虫几乎不变色,但取出放置在室温(约15℃)时则会有较明显的红色,若放人光照培养箱[(35±2)℃]则会加深红色,若虫的体色则变化不大;低温下的东亚飞蝗活动力明显减弱,多为趴伏状,很少活动,触角有时会轻微活动;死亡时六足紧缩。  相似文献   
17.
蝗虫综合治理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蝗灾是农业生产上的重要灾害。本文从生态治理、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机械防治、人工防治、农业防治、现代生物技术的利用等7个方面综述了近些年来我国在蝗灾治理方面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并对蝗虫的综合治理进行了探讨,提出了4方面的治蝗对策。  相似文献   
18.
当前,在昆虫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以养殖为主的蝗虫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各地都涌现出了很多探索蝗虫产业化发展的典型。在指导多家蝗虫养殖基地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养殖户思路还不够广阔,没有把蝗虫养殖、蝗虫产业化放在大农业的背景下进行审视,因而难以形成蝗虫产业链,无法充分发挥蝗虫资源的产业优势,获得最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但若将蝗虫产业与循环经济相结合,就能极大地延伸蝗虫产业链,拓展蝗虫产业的发展空间,带动很多相关的产业,取得更大的综合效益,从而极大地增强蝗虫产业的生命力和魅力。  相似文献   
19.
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属模巨齿蛉末龄幼虫的消化道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结果表明,属模巨齿蛉末龄幼虫消化道由前肠、中肠、后肠构成。其中:后肠最长,占比49.60%;前肠次之,占比43.65%;中肠最短,仅占比6.75%。前肠位于头胸部至腹部第2体节,分为口、咽、食道、嗉囊、前胃、贲门瓣6个结构。咽表面附有强大的环肌和白色的气管组织,内部形成明显的8条褶皱,褶皱上附有朝内密集排列的手指型齿;食道和嗉囊内部由大量褶皱构成,褶皱上有朝内的1~3个为单位稀疏排列的锥形齿;前胃结构较为特殊,外部是强壮的肌肉层,内部由6个相似的几丁质结构构成;贲门瓣在前胃的末端和胃盲囊前端,内部有4个长条形的褶状凸起紧紧扣在一起,呈漏斗状,表面粗糙但无齿,是前、中肠的分界线。中肠位于腹部第3体节,包含4条相等的胃盲囊,末端形成幽门瓣,其内部有6个凸起,且有朝内的具2~5个小齿的爪型齿。后肠位于腹部第4至第10体节,后肠与中肠分界线由7条乳白色马氏管围圈构成,马氏管由丰富的纵肌组成,马氏管着生处内部是幽门瓣,且有6个凸起,从此处向下延伸形成褶皱至后肠,之后依次是细长状乳白色较短的回肠,弯曲且向上折叠呈“N”字...  相似文献   
20.
多作种植是我国农业重要的发展道路。本文回顾了多作种植在我国时起时落的发展历程,重点探讨了多作种植中农机与农艺结合的辩证关系,提出多种植农机与农艺紧密结合、相互适应,并与其它现代农业新技术相结合,共建科学的集约种植技术新体系的观点,还针对我国当前发展多作种植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农机与农艺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