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2篇
综合类   14篇
植物保护   1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酒泉市海外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酒泉市正在逐步形成以东北亚、港澳台市场为主体的多元化结构海外游客市场。游客数旅游旺季、淡季变化很大 ,客源市场空间分布不平衡。敦煌莫高窟等为酒泉市吸引海外游客主要景点 ,空间吸引力集中 ,且分布范围广泛。以各客源国近 1 0年以来分时段年平均增长率和 2 0 0 1年现状市场占有率数据进行因子混合聚类分析 ,结果表明 :酒泉市海外游客市场可基本划分为 7类。研究认为酒泉市海外市场空间结构为东北亚市场、港澳台市场、洲外市场、洲内其他市场等 4个层次 ,并确定了各层次市场的核心、基本、机会市场客源国。据此 ,提出了酒泉市海外游客市场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新疆阿克苏市为研究区,利用1990—2015年统计数据,运用熵值法、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和协调度模型,研究新疆阿克苏市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及其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①阿克苏市城镇化水平在研究期大幅度提高,城镇化水平得分值从1990年的0. 046增加到2015年的0. 330,但总体水平不高。不同时期城镇化水平发展速度有所差异,1990—2004年缓慢发展,2005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水平得分值较高,人口城镇化水平低于其他城镇化水平,经济城镇化对推动阿克苏市城镇化起主导作用。②耕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较低。在研究期呈先缓慢增长后缓慢下降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1990—2009年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缓慢上升,得分值为0. 129~0. 193; 2010—2015年缓慢下降,得分值为0. 191~0. 167。耕地社会投入水平、利用效率和持续状况波动较大,2008年开始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导致研究后期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出现下降趋势。③城镇化水平和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协调度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1990—2011年协调度等级从轻度失调发展为优质协调,2012—2015年下降到濒临失调状态。协调发展度从1990年的0. 42上升到2012年的0. 78,2013—2015年下降到0. 75,协调发展度等级从1990年的濒临失调发展类转变为2015年的中级协调发展类,1990—2010年为城镇化滞后型,2011—2015年为耕地集约利用滞后型。  相似文献   
13.
14.
以晋陕蒙典型化石能源开发区———晋陕蒙接壤区为例,基于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5期土地利用遥感解译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模型和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响应模型,研究1995—2015年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生态响应。结果表明:(1)1995—2015年,研究区耕地和草地面积分别减少676 km~2和1 808 km~2,林地、建设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分别增加1 063 km~2、966 km~2、29 km~2和426 km~2,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的相互转换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类型。(2)1995年以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增长态势,20 a间共增加了1.86×10~(10)元,其中林地、草地和水域的贡献最为突出。(3)近20 a,区域环境质量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演变态势,在地域上存在恶化、稳定和改善3种演化类型,分别占区域总面积的21.89%、57.08%和21.03%。(4)水域、草地和林地的退化是区域环境质量恶化的主导因子,耕地和未利用地转换为草地、林地和水域,以及草地转换为林地和水域是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5.
乡村旅游经济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析了乡村旅游开发对农村经济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提出了乡村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基于旅游生态位理论,以关中地区为研究尺度,选取2007-2011年数据构建关中地区旅游城市旅游生态位测评指标体系,运用SPSS19.0软件和ArcGIS9.3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研究表明:关中地区旅游城市旅游生态位总体表现为地域空间差异较大;综合生态位从东到西呈现倒"U"字型分布,南北向为南高北低的趋势;有明显的极化现象,呈现层次分明的3层等级结构;通过分析构建了以省会城市为核心城市,次级旅游集散地和服务中心为节点城市,旅游中转中心为网络城市而构成分工不同的单核地旅游网络空间协作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生态经济区划与产业空间重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地域分异规律、生态系统论和区域经济学理论及方法的指导下,借助27个气象测站的多年观测资料和103个县域2003年的主要经济数据,运用空间统计学和GIS方法,并结合陕西省生态经济特征,将陕西省初步划分为4个大的生态经济类型区.该分区方案以生态背景和人类综合作用强度作为链接"生态-经济"2大系统的指标体系,显示出各生态经济类型区不同程度的生态脆弱特征和不同强度人类活动的鲜明对比,为其实行相应的生态经济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在区划方案基础上,依据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运用生态占用思想和区域开发理论,从全球、国内、省内3个尺度全方位分析了各生态经济类型区间的产业空间耦合关系,提出了各生态经济类型区的产业空间重构战略.  相似文献   
18.
从协调经济发展与城市水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以西安市浐灞生态区为例,对浐灞河水的污染现状、趋势进行分析,得出了浐灞河水污染程度有减轻的趋势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对河段的水环境容量和允许排污量进行计算。数据表明,浐灞生态区内河段的污染物未超过水环境容量,尚有相当的土地开发潜力,但是允许排放量较小。基于以上结论,本文针对西部城市经济发展和水环境建设的协调关系,依据循环经济理念设计了以“高水平第三产业高度发展反哺生态环境”为特色浐灞模式及其产业空间布局,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实现区内水环境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以实现城市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产业结构的变动直接决定各类用途的土地需求量和土地利用结构,同时也导致空间结构的变化。本文采用1995~2005年近11年的数据,运用SPASS软件,对西安市的产业发展与建设用地变化进行了偏相关分析,得出西安市建设用地的发展与第二、三产业有相关性,而与第一产业没有相关性;进而对建设用地与第三产业进行了边际分析,得出在一定时期内西安市建设用地应集约化发展;最后对西安市建设用地与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