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8篇
综合类   2篇
水产渔业   19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确定磷酸盐在颗粒沉降物-水界面迁移的稳定时间,用静水法培养采自网箱养殖区,并事先在60 ℃烘至恒重、保持自然粒度的颗粒沉降物.培养时间分别为24,36,48,72 h.磷酸盐在颗粒沉降物-水界面的迁移具有时空异质性,同一站位的颗粒沉降物随着培养时间延长,迁移速度降低.磷酸盐在颗粒沉降物-水界面迁移行为的变异程度同样具有时空异质性,但培养时间为48 h时,迁移速度的变异程度最低,迁移最稳定.  相似文献   
12.
采用静水法研究了在水温18±0.5℃、饵料密度1.0×104 cell/ml下栉孔扇贝面盘幼虫滤水率的昼夜节律;在水温24℃±0.5℃、饵料密度3.0×104 cell/ml下栉孔扇贝稚贝(壳长1.177~2.017 mm)滤水率的昼夜节律.栉孔扇贝面盘幼虫和稚贝的滤水率分别于17:00、21:00、01:00、05:00、09:00和13:00测定.栉孔扇贝面盘幼虫和稚贝的滤水率均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且二者相似.在白天滤水率较低,最低值出现在09:00~13:00,幼虫为0.002 6 ml/h · ind,稚贝为0.1231 ml/h·ind;在夜间有较高的滤水率,最大值出现在凌晨21:00~01:00,幼虫达0.025 8 ml/h·ind,稚贝达0.509 6 ml/h·ind.统计分析表明,栉孔扇贝稚贝和面盘幼虫的滤水率昼夜差异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3.
在自然变温和水浴恒温的条件下。用3种接种密度培养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 formis,以研究其增殖形式。结果表明,较高接种密度时,扁藻密度始终较高且较早进入平稳期;接种密度相同,恒温下较早进入平稳期。但就所能达到的最大密度而言,变温培养时更高;低密度接种的比生长速率最大,而中等接种密度下的比生长速率最稳定;培养时的比生长速率较高,且比较稳定;增殖模型所反映的和观测结果一致。随着接种密度增加,依赖于初始种群密度的参数a减少,环境容量增加而瞬时增殖速度下降。模型也反映出在相同接种密度条件下,变温培养的环境容量大于恒温培养;恒温时的微藻瞬时增长速度要大于变温时。就(N_t)/(N_0)而言,在变温下培养扁藻,各处理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恒温培养时各处理间的差异显著;低密度接种时,变温和恒温条件下的(N_t)/(N_0)具有显著差异,而在中密度接种和高密度接种时,两种温度条件下的(N_t)/(N_0)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海水网箱养殖的关键生物过程研究:花鲈生理代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4~12月对爱伦湾抗风浪网箱养殖区养殖花鲈(Lateolabrax japonieus)的现存量、生长进行了实地调查和模型分析.结果表明,7~9月是研究爱伦湾鱼类养殖水域养殖容量的关键季节.夏季鱼类的摄食最活跃,鲈鱼的摄食率为1.4%~4.4%,8月最大.残饵率在11.0%~28.0%之间,7~9月最高.1个养殖周期内,约有38.6 t DO被养殖鲈鱼消耗,7~9月进入耗氧高峰期.养殖鱼类在网箱养殖区域的营养盐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花鲈4~12月向爱伦湾输出0.8 t氨氮,1.0~1.6 t N.在面积(2.0×105)m2的抗风浪网箱养殖区,养殖鱼类因排泄而再循环的N能满足浮游植物生产所需N的17.2%~27.5%.养殖花鲈因排粪向水体输出12.0 t颗粒物.  相似文献   
15.
葛长字 《南方水产》2005,1(4):30-35
副渔获问题在拖网渔业中尤为严重,因此囊网的网目选择性一直倍受关注。网目选择性常以Logistic或Richards方程来描述。因方程所采用的变量不同而分为体长或主选择性曲线。研究过程中,常用套网法和比较作业法。针对这2种实验方法,作者综述了不同的解析方法以及不同实验间数据合并的条件。提出研究鱼类和渔具的作用,鱼类遭遇网渔具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推测主选择性曲线是渔具选择性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为了验证外源性Ca2+影响沉积物中制约初级生产的生物活性磷的赋存形态的科学假说,在充气的条件下,将沉积物暴露于不同浓度的外源性Ca2+ 30天,测定并分析其生物活性磷的赋存形态的差异。浓度0、50、200、500 mg/L的外源性Ca2+暴露下的表层沉积物Ex-P含量为0.08±0.02、0.05±0.00、0.05±0.01、0.06±0.01 μmol/g,50 mg/L的外源性Ca2+暴露下的表层沉积物Ex-P含量低于0 mg/L的外源性Ca2+暴露下的(P<0.05);相同浓度外源性Ca2+暴露下的表层沉积物IP含量为0.37±0.10、0.46±0.16、0.41±0.06和0.69±0.05 μmol/g,0 mg/L的外源性Ca2+暴露下的表层沉积物的IP含量低于500 mg/L的外源性Ca2+暴露下的(P<0.05);底层沉积物Ex-P和IP含量不受外源性Ca2+的影响。故外源性Ca2+影响表层沉积物中生物活性磷含量,对沉积物Ex-P含量有双重阈值作用,并可将水体中的磷转化为可以缓释的沉积物磷。  相似文献   
17.
大型海藻在海水养殖系统中的生物净化作用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大型藻类可以有效吸收、利用养殖环境中的营养盐,从而减轻养殖自身污染对环境的负荷,提高养殖系统的经济效益。因此,大藻广泛应用于各类养殖系统中,控制水域的富营养化。而大藻对赤潮藻的抑制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  相似文献   
18.
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成虾为研究对象,设计了4个盐度梯度和4个温度梯度,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温度、盐度及其交互作用对凡纳滨对虾耗氧率和氨氮、磷排泄率的影响.凡纳滨对虾在温度和盐度交互作用下耗氧率为0.266~0.582 mg/(g·h),平均为0.419 mg/(g·h);磷排泄率为0.935~2.279 μg/(g·h),平均为1.532 μg/(g·h);氨氮排泄率为1.222~2.656 μg/(g·h),平均为1.854 μg/(g·h).统计分析显示,温度和盐度对耗氧率和氨氮、磷排泄率都有极为显著的影响(P<0.01),且两者之间交互作用极其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9.
氨氮浓度对不同体重河蚌(Anodonta woodiana)耗氧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静水水温和水体悬浮颗粒物浓度保持相对恒定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体重(以软组织干重计算)的河蚌(Anodonta woodiana)在3个氨氮水平下的耗氧率。结果显示:在固定的氨氮水平下,单位体重耗氧率(Or)随体重(w)增加而下降,耗氧率和体重间呈负相幂函数关系;在实验体重和氨氮浓度(n)范围内,氨氮浓度对河蚌耗氧均具有主效应,氨氮浓度和体重、耗氧率的自然对数y(以lnOr表示)可以表述为y=3.5968±0.24+0.0119±0.00n-1.0237±0.15lnw。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氨氮浓度对河蚌耗氧产生增益效应,即随氨氮浓度升高,耗氧率增加,而随体重的增加,耗氧率下降。本试验中,氨氮未对河蚌产生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20.
多棘海盘车对四种贝类摄食率和选择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温为22~24℃,盐度29.6,溶解氧6.9 mg/L,pH 8.01的条件下,研究了多棘海盘车(Asterias amurensis)对4种贝类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贻贝(Mytilus edulis)、东方缝栖蛤(Hiatella oriental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摄食与食物选择性,以期了解多棘海盘车摄食生理生态学特性。结果表明:当只有一种贝类作为饵料时,多棘海盘车对不同贝类的摄食率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对东方缝栖蛤的摄食率最大,为0.005 7~0.008 0 g干重/(h.只)(壳长为7~20 mm),其次是贻贝为0.003 5~0.004 9 g干重/(h.只)(壳长为10~21 mm),对栉孔扇贝的摄食率最小,为0.001 4~0.002 8 g干重/(h.只)(壳长为14~31 mm)。同时,多棘海盘车的摄食率还表现出一定的昼夜差异,夜间的摄食率大于白天,但差异并不显著(P>0.05)。当4种贝类同时作为饵料存在时,多棘海盘车对东方缝栖蛤的摄食率最大,为0.003 0 g干重/(h.只),其次是贻贝为0.001 7 g干重/(h.只),以摄食率评价摄食选择,多棘海盘车对于该4种贝类具有明显的选择性(P<0.05),其摄食选择性的顺序为:东方缝栖蛤,贻贝,菲律宾蛤仔,栉孔扇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