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40篇
基础科学   1篇
  11篇
综合类   19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对额济纳河岸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林天然植被进行了分类和排序.TWINSPAN分类结果将8个样方划分为4个群丛,并分别对每个生境进行了论述.DCCA二维排序图较好地验证了TWINSPAN的分类结果,其纵、横坐标均反映了群丛所在环境的地下水位、空气相对湿度、土壤含水量、相对高程等生态因子的梯度变化.种的DCCA排序和各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位是所有因子中对植物群落分布起决定性作用的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22.
两种不同人工林树木个体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两种不同人工林个体生长规律的研究,从树高、胸径、材积三方面初步揭示了华北落叶松(Laris gmelini)和杨树(Populus spp.)的个体生长发育规律,并分析其生物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杨树的高生长速生期比落叶松早;落叶松林缘树木的数量成熟年比林地中心的树木晚达到;杨树在26 a间未达到数量成熟年;杨树的林缘树木不论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量均比林中心的高,而落叶松则相反。初步阐明落叶松与杨树对生境条件的适应特征,确定了华北落叶松与杨树的数量成熟年,为人工林的经营和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Orf99在杆状病毒生命周期中的功能.[方法]运用Red同源重组技术构建BmOrf99缺失型重组病毒,研究BmOrf99对病毒复制、BV产生和病毒形态发生的影响.[结果]病毒转染细胞1.5h可检测到BmOrf99表达;通过Red重组系统构建敲除型病毒BmNPV-BmOrf99KO-polh-GFP,转染结果显示,敲除BmOrf99病毒仍能增殖复制,透射电镜观察显示,BmOrf99敲除对病毒粒子装配和多角体形成无明显影响.病毒DNA转染后24~72 h,敲除型病毒转染细胞培养上清BV水平略高于对照病毒BmNPV-BmOrf99WT-polh-GFP;转染后72 h,前者细胞培养上清TCID50略高于后者;转染6~72 h,敲除型病毒转染细胞中病毒DNA水平高于对照病毒转染细胞;敲除型病毒感染72 h后,细胞中BmOf998a表达水平比对照组提高2.21倍.[结论]BmOrf99为病毒早期基因,且复制非必需,缺失可促进病毒DNA复制,略增加BV水平,但对病毒形态发生无影响,BmOrf-99有可能通过调节病毒其他基因的表达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4.
大别山是安徽的主要林区,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关于这一林区中的鸟类资源,除法国的Courtois. R.P.F. 在“徐家汇博物馆的鸟类”记载见于安徽霍山的海南虎斑(开鸟)、勺鸡、白冠长尾雉、蓝翅八色鸫、山鹊鸰、橙头地鸫等鸟类之外,其后未再见有报导。因此,安徽境内大别山的鸟类区系,自全国解放后,几乎是一个空白点。我们在1978年5—8月先后两次在大别山北坡的金寨、霍山两个县内进行了鸟类调查,连同1976年和1977年在此采集的标本,共得95种分隶于12目、29科。采集地点包括:金寨县长岭公社,霍山县漫水河公  相似文献   
25.
浑善达克沙地2种行距黄柳林对风速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浑善达克沙地东南部多伦县大骆驼场境内的黄柳灌木防风固沙沙障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了行距为5 m和8 m的黄柳沙障对障后风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高度的增加,沙障的防风效果逐渐降低,而随着风速的增大,沙障的防风效能却明显增强.行距5 m和行距8 m的沙障分别在第3排和第1排障后风速降低最显著.2种行距沙障障内的风速廓线都遵循一元线性回归.  相似文献   
26.
从苏集沙漠东南起沿北侧环绕沙漠进行了调查并采集土壤分析样品,测定了土壤不同粒径级颗粒的含量。结果表明:流动沙丘0~20 cm土层100~150μm和150~200μm粒径级土壤颗粒平均含量为19. 11%和32. 49%,200~500μm范围5个粒径级的土壤颗粒总含量为41. 40%。固定沙地0~20 cm土层100~150μm和150~200μm粒径级土壤颗粒平均含量为39. 29%和28. 23%,200~500μm范围5个粒径级的土壤颗粒总含量为8. 55%。半固定沙地0~20 cm土层100~150μm和150~200μm粒径级土壤颗粒平均含量为38. 51%和35. 46%,200~500μm范围5个粒径级的土壤颗粒总含量为22. 37%。小叶锦鸡儿灌丛0~20cm、20~40 cm土层100~150μm粒径级的土壤颗粒含量比流动沙地分别增加12. 12个百分点和8. 55个百分点。白刺灌丛沙堆不同土层深度100~150μm和150~200μm粒径级土壤颗粒平均含量为36. 53%和34. 21%,2~50μm和50~100μm粒径级的土壤颗粒平均含量分别为1. 41%和6. 51%。随着沙质土壤沙化程度的加剧,土壤颗粒粗粒化现象明显,而灌丛沙堆不仅能够改善土壤颗粒物特征,而且具有良好的固沙效果。  相似文献   
27.
通过有害生物普查发现,随县苗圃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有:银杏超小卷蛾、大叶黄杨尺蛾、家茸天牛、杜鹃冠网蝽、红叶石楠叶斑病、红叶石楠炭疽病、桂花炭疽病、红花檵木花叶病等8种。  相似文献   
28.
不同沙埋程度下带状沙障的防风固沙效果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沙障在防护过程中,易发生沙障沙埋现象。为了对比分析不同沙埋程度下沙障的防风固沙效果差异,该文通过风洞模拟和野外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沙袋沙障在裸露、浅埋、深埋3种状态下,防护区近地层风流场、输沙通量等风沙运动规律,并以未设置沙障的流沙区作为对照,明确了沙埋过程中沙障的防风固沙效果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沙障在经历裸露至深埋过程中:1)对过境气流的防护距离、防护高度逐渐减小,近地层风速廓线变化趋势与对照相同,并逐渐服从对数函数;2)沙障防护区输沙分布高度显著降低(P0.01),输沙分布高度由42 cm(裸露)降低至34 cm(浅埋),最终降至28 cm(深埋),而对照的输沙分布高度为24 cm;3)近地层输沙率分布曲线逐渐服从对数函数,0~50 cm高度范围输沙量也呈现递增趋势;4)3种埋设深度野外试验说明,经过两个风季后,裸露、浅埋、深埋的沙袋沙障防护区土壤风蚀呈现降低趋势,风蚀深度分别比对照降低了18.53%、72.97%、80.40%。研究可以为沙障高度优化及应用技术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9.
在马尾松毛虫越冬前,后分别用低于常规浓度的2.5%溴氰菊酯、21%增效氯马工液防治马尾松毛虫,越冬前的效果明显优于越冬后。  相似文献   
30.
基于mtDNA ND1基因的家蚕进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青州野桑蚕mtDNA中ND1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野桑蚕ND1基因全长为933bp,编码310个氨基酸残基,A+T含量较高,达78.7%;同源性分析显示,不同来源的家蚕和野蚕ND1基因在核苷酸水平和氨基酸水平具有很高的相似性;以ND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及氨基酸残基序列进行了家蚕及野桑蚕的分子进化分析,进一步证明家蚕起源于中国野桑蚕。用mtDNA的ND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Blast家蚕的基因组序列,发现家蚕基因组中存在与ND1基因部分区域同源的序列,表明家蚕基因组中存在起源于线粒体的假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