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0篇
林业   47篇
  1篇
综合类   13篇
畜牧兽医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了探讨红皮云杉光舍特征与树木枝叶分布格局,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关系,采用人工控制光照环境,在4个光照条件下进行红皮云杉生长试验,结果表明,红皮云杉幼树瞬时最大净光合速率以透光70%处理最大,10%处理最小,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差异显著;并且净光合速率最大的处理其暗呼吸速率也最大,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也随透光率而变化,透光率小(10%)的处理光补偿点也小,说明云杉幼树对庇荫环境的适应;不同光照条件下幼树的形态特征也表现出明显差异,长期生活在相对较暗的光环境中,形成细而高的树干,侧枝数量增加、长度加长,侧枝角度增大;云杉小苗(9年生以前)以相对照度70%处理生物量最大,9年生以后以全光区生物量最大,说明云杉在9年生以前耐庇荫,9年生以后喜光。  相似文献   
12.
对不同光环境下刺五加苗木地上部分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遮阴后刺五加食用部分生物量都有明显的降低,茎叶、茎和叶生物量降幅分别在14.0%~67.9%、22.8%~71.0%和1.3%~63.5%。萌条数同茎叶鲜重、茎鲜重、叶鲜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且遮阴后萌条数量明显减少。叶绿素相对含量均低于全光。因此,刺五加适合在全光环境下培育,通过遮阴可以提高刺五加叶产量比例。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经营现状及在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就现有的天然次生林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参与意见,即增强资源与环境意识;实和行森林分类经营;利用天然林环境优势,发展多种经营;停止皆伐,栽针保阔;采取长轮伐期作业,培育大径材;进行封山育林。  相似文献   
14.
干扰对人工诱导阔叶红松林的群落结构及高等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表明:次生林抚育改造 32年,经过2次上层抚育采伐作业(择伐上层保留木),部分红松已进入主林层,形成优势 种群.林分乔木层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红松在林分各层均有分布.林分各层次之间在蓄积分 配上,第Ⅰ层林木蓄积最大,第Ⅱ层次之,第Ⅲ层最小,第2次上层抚育采伐作业前蓄积比 为5∶3∶2,作业后为4∶4∶2.对林分大径木(20 cm以上)、中径木(14~18 cm)、小径 木(14 cm以下)蓄积比进行统计分析,采伐前为5∶3∶2,采伐后为4∶4∶2.同时,各试验区林木径阶呈连续分布,且中、小径木株数较多,呈现出健全的林相,为目前较理想的异龄复层阔叶红松林.上层抚育时择伐上层林木,其林分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均高于皆伐上层林木的林分,而与对照区差异较小.人工诱导阔叶红松林在上层抚育时,择伐上层林木比皆伐上层林木在保护高等植物多样性上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5.
间伐强度对天然次生林凋落物性质的作用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不同间伐强度对天然次生林凋落物的性质的影响。经过分析,不同间伐强度下年凋落量最大的为弱度间伐区。枯枝落叶贮量以弱度间伐区为最大,强度间伐区最小。凋落物分解转化率以强度间伐区最高,对照区最小。从养分归还看,强度间伐区全氮、全磷、全钾的归还量均最大。认为中度间伐下枯枝落叶性质最有利于天然次生林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6.
辽东山区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对辽东山区林业资源的特点和目前林下经济现状进行分析,指出辽东林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发展规模小,品种单一;缺乏林下经济作物配套技术,经营管理粗放等。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辽东山区林下经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辽东山区现有天然次生林179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68%,占全省天然林面积的90%,是中部城市群和辽河平原的绿色屏障和重要水源基地,又是保护本区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资源。现有森林基本上是建国后通过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形成的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由于经历不合理采伐,陡坡毁林开荒,形成了许多荒山荒地,并且无度放蚕、放  相似文献   
18.
近自然森林经营在辽东山区次生林恢复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改造辽东山区存在的一定面积的低质、低效天然次生林,以1973年辽东山区20年生杨桦林为研究对象,采用3种近自然经营措施(B、C、D)及1种皆伐改造措施(A),研究40a后的改造效果.结果表明:由于采取不同的改造措施,2011年B区红松(Pinus koraiensis)平均胸径略低于红松纯林,但可以同时获得大径级阔叶材,效果最好.2011年各试验区林分总蓄积量存在较大的差异,B区林分总蓄积量最高,为315.4700 m3·hm-2,比A区提高了14.45%,D区最少.在3种近自然森林经营方式下,林分中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和山杨(Populus davidiana)逐年减少,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Thunb.)Koidz.)、水曲柳(Fraxinus manshurica)、核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和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等珍贵阔叶树种逐年增多.林分现在已经演替为针阔混交林.与A区相比,B区、C区和D区土壤理化性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可见,对次生林进行抚育改造冠下“见缝插针”引进红松,并适时进行抚育间伐(B区),林分总收获量高于红松纯林(A区),并且土壤质量有所改善,效果最好.对次生林进行皆伐改造后营造红松纯林,最后一次幼林抚育保留有培育前途的萌生阔叶幼树(D区),虽然林分总蓄积量低于红松纯林,但林分结构和土壤质量有所改善.综合考虑,4种改造方法中B效果最好,C次之,A最差.试验结果对辽东山区的低质、低效天然次生林的改造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红松人工林近自然森林经营作业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我国红松人工林暴露出的生物多样性低、林分稳定性差、病虫害严重等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解决红松人工林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以近自然森林经营思想为指导,按照现有人工林和新植林对红松人工林近自然森林经营作业设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不同红松林型下土壤理化性质差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讨低产次生林经过人工择伐改造后林冠下更新红松所形成的异龄阔叶红松林后的生态效益,分别对异龄阔叶红松林、红松纯林以及杂木林3种不同林分类型内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异龄阔叶红松林不仅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状,提高了土壤的蓄水能力,而且使土壤有机质、全N、速效P、速效K含量显著提高,对提高土壤肥力和生态效益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