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4篇
综合类   30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0篇
畜牧兽医   84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试验用含5%灭活羊血清的PBS为冲卵液,冲出绵羊胚胎,选择质量好的晚期桑椹胚和囊胚,保存在含20%灭活羊血清的PBS中,然后在立体显微镜下,用胚胎简易分割法平均分割胚胎。共分割34枚绵羊胚胎,分割成功率为85.3%(58/68),其中A级胚胎的分割成功率为95.7%(44/46),B级胚胎的分割成功率为63.6%(14/22)。将29枚裸半胚,移植于10只受体绵羊子宫,结果6只妊娠,共产12只羊羔,其中两对为同卵双生羊羔,妊娠率达60%(6/10),半胚成活率达41.4%(12/29)。在10只受体中,各移4枚半胚的4只受体绵羊均妊娠,其中一只产3只羊羔。  相似文献   
12.
大通牦牛生长激素基因和K-酪蛋白基因的PCR-RFLP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PCR-RFLP技术检测了大通牦牛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基因和K-酪蛋白(K-casein,K-CN)基因部分序列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大通牦牛群体中被检测的两个位点均存在遗传多态性。GH基因PCR-RFLP位点等位基因A和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1755和0.8255.K-CN基因PCR-RFLP位点等位基因A和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1117和0.8883。GH基因和K-CN基凶PCR-RFLP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均极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定理(P〈0.01)。大通牦牛群体内平均基冈一致度和基因多样度分别为0.7561和0.2439。  相似文献   
13.
添加β-巯基乙醇对牛体外受精胚胎体外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牛基础培养液中,添加50μmol/Lβ-巯基乙醇(β-ME)可显著提高牛体外受精(IVF)后胚胎的桑椹胚、囊胚率以及囊胚内细胞团数;并且以受精卵发育至4~8-细胞时期的添加效果为最佳。  相似文献   
14.
牛磺酸在牛胚胎体外发育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牛体外受精后早期胚胎体外发育时,向其基础培养液中加入牛磺酸对胚胎桑椹胚率、囊胚率和孵化囊胚率的影响,以探寻牛磺酸克服牛胚胎"体外发育阻滞"现象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以TCM-199 10?S为基础培养液(对照组),再加入7,14mM的牛磺酸(试验组),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桑椹胚率分别为48.1%、47.4%和43.2%;囊胚率分别为26.4%、22.3%和21.0%;孵化囊胚率分别为21.8%、18.7%和0%。IVF后2细胞、4~8细胞及8~16细胞期,在基础培养液中分别添加7mM的牛磺酸时,桑椹胚率分别为48.7%、57.1%和52.0%,囊胚率分别为25.1%、30.7%和27.9%,孵化囊胚率分别为25.9%、28.6%和25.0%;而添加14mM牛磺酸组时,桑椹胚率分别为50.4%、56.4%和55.4%,囊胚率分别为26.5%、31.3%和27.7%,孵化囊胚率分别为27.5%、31.1%和29.9%。体外发育培养液中添加7mM牛磺酸可显著提高桑椹胚率和囊胚率(p<0.05),在4~8细胞期添加14mM牛磺酸最为合适。  相似文献   
15.
哺乳动物精子获能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子获能是精子能够与卵母细胞发生顶体反应和受精的一个重要生理前提。精子获能的分子机制相当复杂,许多报道表明精子获能受到多种细胞信号途径的调控。尽管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是许多研究表明获能精子发生许多结构和生化变化,包括蛋白酪氨酸磷酸化、精子膜胆固醇外流、活性氧的产生及精子膜超极化,这些变化都有助于精子获能的发生。Ca2 和HCO3-通过对cAMP的调控有助于获能完成,葡萄糖、孕酮和肝素作为获能液的重要添加物,通过不同途径促发精子获能。文章从这些方面对获能做一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动物科学专业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均开设的一门传统专业课。动物科学专业所具有的实践性及应用性等学科特点,决定了实践教学环节在分析探讨其整个教学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并探讨了其改革思路。结果表明,学生对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总体上是满意的,但在专业技术综合训练及科研训练等方面,尚需在以后的教学方案改革中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7.
猪的体细胞克隆研究进展相对较慢,其主要原因是猪的生殖细胞、胚胎体外显微操作难度较大;妊娠维持有别于其他家畜,需具备一定量的胚胎数.所以直至2000年才有所突破,获得体细胞克隆后代[1,2].近几年来在这些方面都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几个研究小组都得到了体细胞克隆猪.然而猪体细胞核移植的效率非常低.用占移植卵母细胞的比例来衡量,只有1%~2%.本文就猪体细胞克隆的关键技术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8.
生长激素对体外培养猪COCs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生长激素对猪COCs体外成熟过程中卵丘细胞扩展、卵丘细胞凋亡、卵母成熟及孤雌激活后卵裂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激素(STH)能够促进卵丘细胞扩展,抑制卵丘细胞凋亡,对卵母细胞的成熟和激活后卵裂呈现双重效应。在猪COCs培养液中添加0.15μg/mL STH成熟率(73.83%±1.80%)和卵裂率(64.76%±2.84%)显著高于对照组(mNCSU-23+PMSG(10IU/mL)+hCG(10 IU/mL))及添加0.01、0.05、0.1、2μg/mL STH组(P<0.05),在本实验中为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19.
降低小麦中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减缓面粉制品的褐化,是重要的育种目标之一。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低PPO育种,本研究对检测PPO活性的原苯酚染色法进行了优化,更好地发挥了其鉴别力强、结果稳定、对种子活力伤害小等优点,便于育种者使用。苯酚染色和分子标记结果对比发现,染色结果可以很好地反映亲本(或高代)材料中PPO的基因型,特别在低PPO材料中吻合更好。对大量亲本和世代材料的籽粒染色发现,PPO不仅存在于种皮中,其活性还是由种皮基因型决定的,后代PPO性状表现出母性遗传和加性效应的特点,控制高PPO特性的两个主效基因之间具有明显的代偿作用。PPO性状遗传相对简单,纯合较快,F2以后籽粒的染色程度以单株为单位发生分离。尽管染色是针对种皮基因型的,但PPO基因的这些遗传特点和小麦的自交特性,使染色结果同样可以预测后代单株的分离前途。这一优化的籽粒染色法在低PPO育种中的有效性是可以肯定的。  相似文献   
20.
自2000年Polejaeva I A获得第1头克隆猪后,短短几年时间全世界已有10多例成功的报道,使得猪的体细胞核移植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目前猪的体细胞核移植效率依然低下,人们对核移植中重编程分子机理的认识知之甚少。简要综述了猪体细胞核移植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猪核移植中的技术难点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