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2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篇
  16篇
综合类   32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矿质营养元素对黄芪生长发育及抗病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间试验研究N、P、K营养元素及其不同配比对黄芪生长发育及抗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N、P、K对黄芪地上及地下生长都有促进作用,黄芪地上生长受N、P、K各元素的影响程度依次为N>P>K,N、P、K营养元素及其不同配比都提高了黄芪的鲜根重,N对提高黄芪鲜根重作用最大,N、P、K配合比单施P、K及其配合对提高黄芪鲜根重效果明显;N、P、K对黄芪根冠比的影响依次为K>P>N;施用P肥黄芪根腐病、紫纹羽病感病率较高,施用N肥次之,施用K肥黄芪根腐病和紫纹羽病的感病率最低,施用K肥可提高黄芪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42.
生物技术在中国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技术运用为中国药用植物的研究和中药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在此,综述了近年来生物技术在中国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包括组织培养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植物组织、细胞培养生产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概况;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在药用植物天然产物中的应用,并提出了该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3.
本研究目的在于分析种子引发处理后黄芪发芽特性及幼苗抗旱性,探索提高黄芪种子萌发率的方法,为人工栽培黄芪提供技术支撑。采用20% PEG-6000、0.25% KNO3、100 mg·L-1 GA3、12.5 mg·L-16-BA及H2O(对照)5种化学物质引发处理黄芪种子,进行萌发试验及干旱胁迫,测定种子萌发特性及有关抗旱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各处理发芽势、发芽率的一致顺序为12.5 mg·L-16-BA >100 mg·L-1 GA3>0.25% KNO3>20% PEG-6000>H2O。幼苗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过氧化物酶活性(POD)和过氧化氢酶活性(CAT)与CK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比较各处理黄芪幼苗的隶属函数平均值可看出,不同引发处理黄芪种子,幼苗的抗旱性顺序为H2O>20% PEG-6000>0.25% KNO3≈12.5 mg·L-1 6-BA>CK>100 mg·L-1 GA3。结论:采用20% PEG-6000或0.25% KNO3作为引发剂处理黄芪种子,可有效促进黄芪种子萌发和提高幼苗抗旱性。  相似文献   
44.
针对渭北旱原地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光热资源充足,但降水有限,且年季分布不均,旱灾发生频繁,生态环境脆弱,土壤瘠薄,资源利用率低,土地生产力低等客观条件,陕西省农科院在合阳甘井建立旱地农业研究试验站,长期进行了渭北旱原资源高效利用模式和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攻关研究,先后构建了多种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模式和与此相适应的技术体系。实践证明,该项目研究成果对消除这一地区贫困,保证粮食供给,减少和控制环境污染,提高土地生产力,优化农田生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5.
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Jacq)A.DC)为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可药用,具有润肺祛痰、消肿排脓的功效,临床上多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咳痰不爽、咽喉肿痛、支气管炎、胸闷腹胀等病症。桔梗根含桔梗苷、桔梗酸A、B、C,桔梗糖、菊糖、α-菠甾醇、生物碱,并含有  相似文献   
46.
【目的】作为最重要的速生造林树种,50多年前华北落叶松就被引入陕西并造林,引种初期华北落叶松生长良好,而近年来生长势明显下降,地力衰退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本文研究了秦岭西部中幼龄华北落叶松林地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特征,以期为华北落叶松幼龄期人工林的合理经营、中幼龄林地土壤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试验选取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5 a、10 a和20 a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每个样地设置20 m×20 m的标准地,用土钻在每个标准地沿"S"型采集5个点的0—20 cm、20—40 cm和40—60 cm的土样,各层混均,用四分法取样,分析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土壤剖面的p H值、有机质及氮、磷养分和酶活性。【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土壤p H值在5 a林地随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升高,而在10 a和20 a林地表现为先降低后显著升高(P0.05),不同林龄林地0—20 cm土层的p H值变化范围为6.21~6.71,表现为10 a5 a20 a;40—60cm和20—40 cm土层均表现为5 a10 a20 a。不同林龄林地的表层(0—2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范围为18.68~25.89 g/kg,均显著高于下层(20—40 cm和40—60 cm)土壤,随着林龄的增加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土壤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和速效磷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明显下降的趋势(P0.05),而在0—20 cm土层中,20 a林地的氮含量显著高于5 a和10 a林地的(P0.05),10 a林地的速效磷含量最高。不同林龄的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在0—20 cm土层显著高于20—40 cm和40—60 cm土层(P0.05),过氧化氢酶活性却呈相反的变化趋势。0—20 cm土层,不同林龄林地的蔗糖酶和脲酶活性表现为10 a5 a20 a,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20 a林地土壤中最大,不同林龄林地土壤蔗糖酶、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5.93~71.07Glucose mg/g、0.15~0.52 NH3-N mg/g、0.28~0.41 Phenol mg/g和3.95~4.58 m L 0.01 mol/L KMn O4/g。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磷含量与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与过氧化氢酶呈极显著的负相关性(P0.01)。【结论】华北落叶松的生长对土壤p H、有机质、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和速效磷的变化产生了明显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土壤酶活性;由于该地区土壤的有效氮和速效磷含量较低,加上林木的快速生长,20 a华北落叶松林地力呈现衰退趋势。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建议在该地区对于接近20 a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采取施肥措施,以补充土壤养分,保证林木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47.
丹参氮磷钾肥效反应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采用N、P二因素五水平和N、P、K三因素五水平最优设计,在陕西天士力药用植物有限公司丹参基地进行了丹参氮、磷、钾肥效田间试验,结合试验点的土壤肥力水平,求得了丹参N、P、K的肥效反应方程,提出了丹参不同产量水平时的N、P、K合理配比和肥料用量。丹参目标产量在5000-5700kg/hm^2间的N、P量是N115.5-214.3kg/hm^2;P2O5153.4-243.4kg/hm^2。丹参目标产量在8000-9500kg/hm^2间的N、P、K施肥量N133.8-207.5kg/hm^2;P2O568.25-115.8kg/hm^2;K2O80.3-146.5kg/hm^2。分析了N、P、K对丹参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P、K都促进了丹参产量的提高,但N、P、K的施用过量会造成减产。  相似文献   
48.
用黑麦草进行两个主要目标的盆栽试验:(1)观察可浸提的有机氮对纯矿化氮和植物吸收氮的重要性;(2)研究施入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和矿化与可浸提有机氮的关系。可浸提的有机氮采用电超滤法(EUF)和10mMCaCl2溶液浸提。试验采用德国汉森冲积物和斑状沉淀物发育而成的13种砂土,试验土样采自生长黑麦的田间试验小区表层,取样时间为6月份。 CaCl2浸提有机氮与净矿化氮和黑麦吸收氮有明显关系(相关系数r2=0.60和r2=0.66,而与用电超滤法(EUF)浸提的有机氮关系不很明显(r2=0.16和 0.22);测定与土壤全氮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2=0. 23和 0.33。 施入土壤的甜菜叶子的分解和矿化增加了植物可吸收的有效N,这就明显表明增加了土壤的无机N和可浸提的有机态N,随后有机态N和无机态N的减少与黑麦吸收N有关。然而不同时间可浸提的有机态N含量决定于采用的浸提方法,加入有机物两week后取样电超滤(EUF)法可没提的有机态N最高。相反,当加入有机物4week时取样用CaCl2浸提法没提的有机态N量达到最高。虽然在开始时不同土样浸提出的有机态N相差较大,但加入有机物后的净矿化量几乎没有差异,这反映出了土壤微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49.
桔梗氮、磷、钾施肥效应与施肥模式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氮、磷、钾三因素2次D-饱和最优设计(310),通过大田试验建立了氮、磷、钾施肥量与桔梗产量和总皂苷含量的效应函数。结果表明,氮、磷、钾肥对桔梗产量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氮肥 钾肥 磷肥;氮、磷、钾肥对桔梗总皂苷含量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氮肥 磷肥 钾肥。对各效应函数进行频率分析法寻优结果表明,桔梗目标产量在4200~4800 kg/hm2,95%置信区间的优化施肥量为N 83.72~119.41 kg/hm2、P2O5 64.10~134.39 kg/hm2、K2O 78.80~147.20 kg/hm2;桔梗总皂苷含量在5.5%以上,95%置信区间的优化施肥量为N 113.37~140.12 kg/hm2、P2O5 85.96~153.44 kg/hm2、K2O 76.86~136.38 kg/hm2;桔梗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最优施肥量为N 113.37~119.41 kg/hm2、P2O5 85.96~134.39 kg/hm2、K2O 78.80~136.38 kg/hm2,N、P2O5、K2O的最优施用量配比为1︰0.72~1.18︰0.66~1.20。  相似文献   
50.
引发对黄芪种子萌发及幼苗抗旱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目的在于分析种子引发处理后黄芪发芽特性及幼苗抗旱性,探索提高黄芪种子萌发率的方法,为人工栽培黄芪提供技术支撑。采用20% PEG-6000、0.25% KNO3、100 mg·L-1 GA3、12.5 mg·L-16-BA及H2 O (对照)5种化学物质引发处理黄芪种子,进行萌发试验及干旱胁迫,测定种子萌发特性及有关抗旱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各处理发芽势、发芽率的一致顺序为12.5 mg·L-16-BA>100 mg·L-1 GA3>0.25% KNO3>20% PEG-6000>H2 O。幼苗丙二醛(MDA )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 )、过氧化物酶活性(POD )和过氧化氢酶活性(CAT )与CK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比较各处理黄芪幼苗的隶属函数平均值可看出,不同引发处理黄芪种子,幼苗的抗旱性顺序为H2O>20% PEG-6000>0.25% KNO3≈12.5 mg·L-16-BA>CK>100 mg·L-1 GA3。结论:采用20% PEG-6000或0.25% KNO3作为引发剂处理黄芪种子,可有效促进黄芪种子萌发和提高幼苗抗旱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