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8篇
水产渔业   18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1.
中华圆田螺特征特性及池塘人工养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中华圆田螺的生物学特征和生活习性,总结了其池塘人工养殖技术,包括种螺来源、自然繁殖、池塘准备、科学投饵、水体调控、日常管理、病害防治、收获和捕捞等,以期为中华圆田螺的人工养殖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温室内使用深井水作为水源开展史氏鲟养殖试验,通过合理使用深井水、加盖遮阳网、加强通风、加盖塑料薄膜等技术措施,使室内的养殖水温终年控制在15~25℃,保证了史氏鲟的正常生长,较好地解决了史氏鲟在江苏的度夏难和适宜生长时期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黑鱼又名乌鳢,生长速度快,养殖产量高,抗病能力强,现已成为池塘养殖的一个优良品种。池塘条件池塘面积以1~10亩为宜,水深1.5~2米,塘埂高出水面40~50厘米,池塘四周用竹篱笆、尼龙网等材料围高50厘米以上的围栏,水源要充足,水  相似文献   
14.
空心莲子草对池塘循环流水养鱼系统水质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池塘循环流水养鱼系统中设置空心莲子草种植对比试验,分别测定试验池塘与对照池塘水体的pH值、溶氧(DO)、透明度、氨氮(NH_4~+-N)、亚硝态氮(NO_2~--N)、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结果表明,与对照塘相比,试验塘水体pH值和溶氧较优,水体透明度显著提高,氨氮和亚硝态氮分别降低了53.71%、8.08%,COD值降低,总氮值、总磷值分别为对照塘的67.69%和87.97%。这说明空心莲子草的种植对池塘循环流水养鱼系统具有重要的水质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是一种池塘养殖新模式,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在工艺理念、技术装备和养殖方式上都具有重大的革新,适宜多品种、多规格养殖,具有均衡上市、易捕捞、降低生产成本,利于收集代谢物和残饵,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等优点。2013年,美国大豆协会在江苏吴江、安徽铜陵等地区开展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试验并取得成功。近年来,在江苏省三新工程项目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16.
<正>工业化生态养殖模式是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大力推广的生态高效健康养殖模式,宿迁市自2016年推广以来,全市已建成养殖系统水槽315条,近7万米2,养殖草鱼、鳜鱼、鲫鱼、加州鲈等品种。笔者自2016年5月以来全程参与了董氏家庭农场系统设计、水槽建设、苗种放养、养殖管理和成鱼收获。2018年1月,由于系统改建需要对生态养殖系统进行清塘,所有养殖水产品上市销售,现对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全周期养殖经济效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中华圆田螺俗名田螺、香螺,一些养殖户开始零星养殖,市场价格越来越高,因此开展规模化池塘田螺人工养殖前景十分广阔。一、种螺来源种螺来源,一是到湖泊、稻田、池塘、沟渠、河流等收集;二是市场上购买商品成螺。用于繁殖的亲螺主要挑选色泽淡褐、壳薄、体圆、个大尾钝、螺壳无破损、介壳口厣片盖完整、新鲜和活力  相似文献   
18.
在温室内使用地下浅表水作为水源开展虹鳟养殖试验,通过合理使用浅表水、加盖遮阳网、加强通风等技术措施,使室内的养殖水温终年控制在5-25℃,保证了虹鳟鱼的正常生长,较好地解决了虹鳟鱼在江苏的度夏难题。  相似文献   
19.
<正>养殖渔情信息采集工作是江苏省渔业生产管理方面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可服务指导渔(农)民生产,为渔业主管部门渔情研判提供参考依据。笔者总结了江苏省养殖渔情信息采集工作基本情况并提出加强渔情信息采集工作的几点思考建议。养殖渔情信息采集是新形势下赋予水产技术推广机构重要的公益性职能,根据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  相似文献   
20.
虹鳟发眼卵孵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明宝 《淡水渔业》2005,35(2):51-52
2002年我省首次引进虹鳟发眼卵,在苏北地区利用深井水进行孵化试验,经过3年的试验研究,虹鳟发眼卵孵化技术在江苏取得突破,发眼卵至上浮苗孵化成活率均达90%以上,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