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0篇
  12篇
综合类   6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90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31.
在河西走廊地区建植碱茅(Puccinelliatenuiflora-P.chinumpoensis)人工草地,做收种和刈割兼用。撒播方式下,播量达22.5kg/hm2时,种子落种数为2000/m2,田间出苗数794/m2,出苗率为13%,定苗数受地表积盐程度的影响(P<0.01),地表盐斑为50%,90%的幼苗数为988株/m2和301株/m2;碱茅草地盖度,种子产量和牧草产量均与土壤全盐含量呈负线性关系(r--0.8051,r=-0.8158,r=-0.9292),但种子发芽率和千粒重似乎不受立地土壤盐分的影响。由于受田间管理措施和碱茅自身发育节律的影响,生长第3年的草地盖度、种子产量和牧草产量均比第2年有不同幅度的下降,据此,适时灌水,加强施肥等田间管理措施对维持草地基况良好,获得高产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2.
临泽草地生态试验站的本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拥有280hm^2盐渍化草地的临泽划地生态试验的基本研究表明,土壤盐分含量3.6g/100g于土左右,属硫酸盐为主的盐渍化土壤。植被以盐生植物为主体,芦苇、赖草、碱蓬、盐爪爪等为优势种。将植被与盐渍土壤质地叠加,形成反映初始状况的综合生态图。试验区内的地下水位高,水南矿化度较大。培育后的盐渍草甸草的初级生产明显提高,但草地的蛋白质生产能力不佳,有待引入抗盐豆科牧草。  相似文献   
33.
分子生物技术在确定物种迁移后遗传变异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植物的迁徙和定居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确定种群在原发地和定居地的遗传变异及其成因,有助于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格局和育种选择的实践。介绍了应用生物技术确定北美芥菜自欧洲迁来后遗传变异的实质,欧洲苏格兰松的地理起源和高极地孑遗区的范围。分子生物方法同大化石和孢粉证据结合可能较单一的方法更能全面的反映种或基因的系统进化过程和历史。  相似文献   
34.
高麦草在河西走廊中段的生长条件下播种次年可收获种子,通过分析各生长构件;叶茎,叶鞘重量,第一节致第三节节长,第一叶片至第三叶片的叶片长,小穗数和穗长与单株穗重的关系,发现:在所有的生长构件中,穗重要重要的构成因素是叶鞘重(X3),其次是茎重(X1)通过叶鞘重对穗重产生间接正效应;穗长和小穗数量穗重形成的影响因素,表明高麦草的种子产量与营养器官密切相关,同步增长。穗重由构成因素和影响因素共同决定的预  相似文献   
35.
抗盐牧草的研究成就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文就近10年来国内外抗盐牧草的引种与利用,开发盐渍地的效果,抗盐生理与抗盐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进行了综合论述,结果表明:1.国内引种与试种的抗盐牧草达20种以上,其中禾本科14种,豆科6种。2.得到较大面积种植的抗盐牧草,具有改良土壤物理性状和降低耕层土壤全盐和盐分离子的功效。3.部分抗盐牧草抗盐生理与抗盐机制的研究结果,对种植实践发挥了指导结果,对种植实践发挥了指导作用。4.抗盐牧草的育种工作非常薄弱,应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36.
从华夏植物区系理论再论河西走廊植物区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禹颖 《草业科学》2001,18(2):1-3,7
传统的区系观点认为西走廊,包括整个西北荒漠、半荒漠区植物系区的各成分起源古,其中地中海-西亚-中亚成分占较重要的地位,以中亚成分更为重要。但华夏植物区系的理论认为我国西北属古陆块的一部分,西北地区的植物是同华夏植物区系一起发展起来的,是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次生成分,不宜分划入中亚植物区。  相似文献   
37.
为探究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苹果树生育期液流特征及其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于2018年果树生育期利用热扩散式液流探针(TDP)对‘秦冠’苹果树(Malus pumila M. cv Qinguan)液流进行了连续观测,同步测定了果园土壤水分、苹果树叶面积指数、大气温度、大气湿度、太阳辐射和风速等指标,并计算空气水汽压差。结果表明:苹果树在萌芽开花期、幼果期、果实膨大期及果实成熟期的平均液流速率分别为0.85、1.34、1.53、0.82 mm·d-1,果实膨大期液流速率较高。液流速率具有明显的昼夜波动性,不同生育时期夜间液流量约占总液流量的11.54%~19.22%。茎流计测定的苹果树生育期总液流量为264.14 mm,其中夜间累计液流量为35.60 mm。全生育期内苹果树的液流速率与太阳净辐射、大气温度、水汽压差和叶面积指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风速和大气湿度呈负相关关系。萌芽开花期、幼果期及果实成熟期,水汽压差是影响果树液流速率的关键因子;而在果实膨大期,太阳净辐射是影响果树液流速率的关键因子。果树液流速率与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相关性不显著,与20~160...  相似文献   
38.
为探究混播群落中紫花苜蓿(MS)抗寒生长表型及对低温的响应特征,设置紫花苜蓿与垂穗披碱草4个混播比例(紫花苜蓿占比分别为100%、70%、50%和30%,即MS100%、MS70%、MS50%和MS30%)。在温室条件下,播种定苗经25 ℃育苗45 d后,转入15 ℃培养10 d,再转入5 ℃培养10 d,测定分析2个低温阶段混播群落中紫花苜蓿的生长抗寒生理指标。结果表明:从生长特征看,15 ℃阶段,MS70%紫花苜蓿叶宽长比最小,MS50%紫花苜蓿地上、地下和群落生物量最高,且紫花苜蓿根颈直径最大,分别较MS100%和MS70%高42.8%和46.8%;5 ℃阶段,紫花苜蓿地上、地下及群落生物量仍以MS50%最高,MS50%和MS30%下紫花苜蓿的株高、分枝数、根颈直径、主根长度等表现较佳。从生理特征看,紫花苜蓿的根系较叶片对低温敏感,15 ℃阶段,MS70%、MS50%和MS30%紫花苜蓿根系可溶性糖含量较MS100%提高13.1%、25.2%和14.0%,MS30%的根系脯氨酸含量比MS100%高32.9%;5 ℃阶段,MS50%紫花苜蓿根系可溶性糖含量最高,MS50%和MS30%可溶性蛋白及脯氨酸含量均高于MS100%和MS70%。基于紫花苜蓿生长生理特征综合评价及最优混播比例筛选得知,混播能提升紫花苜蓿生长生理特征对低温的适应,30%~50%的紫花苜蓿混播占比为研究区紫花苜蓿-禾草混播草地建植的适宜比例。  相似文献   
39.
为探明陇东旱塬区饲用高粱的适宜氮肥用量,于2019-2020年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0、80、160、240、320 kg·hm-2,分别用N0、N80、N160、N240、N320表示)对饲用高粱‘F10’干物质积累、分配、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饲用高粱拔节、抽穗、开花和灌浆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均表现为增加趋势,至乳熟收获期,饲用高粱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先增后降的特点,其中N160处理下干物质积累量最大,2019和2020年分别为22.3和18.0 t·hm-2。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饲用高粱叶片干物质分配比例逐渐降低,茎的干物质分配比例先增加后降低。乳熟收获期,茎的干物质分配比例最高,2019和2020年平均分配比例分别为70.8%和73.8%。2019年收获期,与N0处理相比,施氮处理下穗的干物质分配比例显著增加,茎的干物质分配比例显著降低,但2020年整体差异不显著。2019年,不同施氮水平下饲用高粱耗水量和耗水强度均无显著差异。2020年,不同处理饲用高粱耗水量为483.4~505.8 mm,耗水强度为3.1~3.3 mm·d-1,其中,N80和N320处理下饲用高粱耗水量较N0处理分别显著增加4.6%和3.9%,耗水强度较N0处理均显著增加6.5%。2019和2020年,N160处理下饲用高粱水分利用效率均最高,分别为42.9和36.4 kg·hm-2·mm-1。回归分析显示,当施氮量为166.7 kg·hm-2时(接近于160.0 kg·hm-2),饲用高粱收获期可获得最大干物质积累量(19.2 t·hm-2);当施氮量为150.0 kg·hm-2时,饲用高粱可达最大水分利用效率(37.8 kg·hm-2·mm-1)。因此,综合干物质积累与水分利用效率,初步推荐陇东旱塬区饲用高粱适宜施氮量为150~160 kg·hm-2。  相似文献   
40.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是土壤肥力的基础。以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区高寒草甸为对象,采用放牧控制试验研究不同放牧强度下各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根系和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特征,以期阐明短期放牧对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中牧能够增加土壤内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含量。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中牧时在0—10cm土层,粒径1mm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显著低于对照,但在10—20cm土层,粒径1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大于对照和其他放牧处理;随着放牧梯度的增大,地下生物量也递增,在0—10cm土层表现最为明显;中牧处理下土壤中真菌数量最大,而放线菌的数量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