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林业   4篇
农学   4篇
  1篇
综合类   1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城市不同功能区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和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室内恒温培养法观测了城市不同功能区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的过程动态和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功能区土壤酶活性差异显著,脲酶:公园>学校>居民区>工厂>道路;磷酸酶:公园>工厂>校园>居民区>道路;转化酶:居民区>公园>工厂>道路>学校;但不同功能区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动态表现出相同规律,在培养前期有机碳矿化速率迅速下降,培养中期缓慢下降,培养后期保持相对稳定的趋势,有机碳矿化与培养时间符合对数关系;整个培养期内,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及累计矿化量公园>工厂>道路>学校>居民区。统计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与土壤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50、0.689、0.485;土壤酶与土壤有机碳矿化没有直接的相关性,但脲酶、转化酶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之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606和0.642,间接影响土壤有机碳的矿化。  相似文献   
22.
城市典型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矿化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城市5种典型人工林群落采样并布置室内恒温培养试验,观测了土壤有机碳矿化量大小和动态变化过程,并比较了不同人工林土壤固碳能力高低。结果表明,城市不同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差异明显,表层(0~20cm)土壤中有机碳变化为桂花(OF)>池杉(TA)>香樟(CC)>竹林(BM)>草坪(LP),微生物生物量碳变化为桂花(OF)>竹林(BM)>草坪(LP)>池杉(TA)>香樟(CC),且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少;培养期间不同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矿化动态过程相对一致,培养前期有机碳日均矿化量相对较高,但随着培养时间延续迅速下降并在培养后期保持相对稳定趋势;回归分析表明,不同人工林土壤有机碳日均矿化量变化与培养时间均符合对数关系;整个培养过程中有机碳日均矿化量、累计矿化量高低顺序为桂花(OF)>草坪(LP)>香樟(CC)>池杉(TA)>竹林(BM);不同人工林土壤固碳能力存在差异,有机碳矿化率大小依次为草坪(LP)>桂花(OF)>池杉(TA)>竹林(BM)>香樟(CC),表明草坪最不利于土壤有机碳积累,而香樟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  相似文献   
23.
以明日叶为试验材料,观察其在设施栽培条件下的生长特性,同时检测明日叶的营养成分和总黄酮含量。结果表明,明日叶能在上海地区进行设施栽培,生命周期为2年,第1年营养生长,第2年生殖生长,采收期从第1年5月到第2年7月。明日叶中的主要成分为水分79.00%~90.45%、灰分6.00~9.50g/100g、粗纤维6.60%~11.60%、还原糖4.00~34.90g/100g,蛋白质10.21~24.47g/100g,维生素C 39.84~132.23mg/100g,氨基酸含量42.296~143.564mg/g,总黄酮4.10~17.80mg/g。其中干明日叶中含有7种必需氨基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蛋氨酸、赖氨酸、亮氨酸、缬氨酸、苏氨酸的含量分别为2.140~9.213、1.956~7.575、0.388~2.287、2.921~10.609、3.419~14.298、2.374~9.225、2.062~7.940mg/g。明日叶不同部位的各类成分含量存在差异,茎干中含有较多的还原糖和蛋白质,维生素C、总黄酮、氨基酸在叶中的含量尤其丰富,根部的精氨酸含量高于茎、叶,明日叶的根茎叶均可食用。  相似文献   
24.
应用"311-B"回归最优设计研究抗坏血酸、亚硫酸钠、柠檬酸对东方杉愈伤组织褐化率的影响.得出培养14d时的回归方程为Y2=0.688+0.586X1-0.211X2+0.523X3+0.481X21+0.612X22+1.312X23+0.633X1X2+0.075X1X3-0.978X2X3,其Ryy=0.9822,愈伤组织褐化率与试剂处理呈极显著相关.结果表明(1)3种试剂单独使用时对愈伤组织褐化抑制效果与培养时期有关,在培养初期抑制褐化效果为柠檬酸>抗坏血酸>亚硫酸钠.随培养时间延长到14d时,抗坏血酸与柠檬酸的效果逐渐减弱或消失,而亚硫酸钠的作用最为明显,褐化率降到21%,使用浓度为0.438g*L-1.(2)在培养期间3种试剂配合使用对愈伤组织褐化抑制有明显的交互作用,培养14d时,褐化率降到8%,抗坏血酸、亚硫酸钠、柠檬酸三者配合使用最佳浓度分别为0.25、0.25和5g*L-1.各种试剂对东方杉愈伤组织褐化抑制效应与其化学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