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4篇
林业   24篇
农学   51篇
基础科学   55篇
  60篇
综合类   192篇
农作物   42篇
水产渔业   11篇
畜牧兽医   66篇
园艺   43篇
植物保护   1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通过对2008年国家甜菜品种区域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求得品种×地点互作效应值(AU)ij、变异系数(iCKvu).并据此对参试品种进行了稳定性测定和适应性分析。结果表明:品种ZM202、ND41、CH9301、H10466、H10474、XJT9902表现出了较好的稳定性,有广泛的适应性。品种Bern6872、KWS3148、KWS4125、H10466、H10474的产糖量水平较高.在生产中有较大的使用价值。品种D03169、2005-21的含糖率水平较高,并且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在需要高糖品种的地区,可优先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92.
以前期研究获得的马铃薯栽培品种“甘农薯2号”ADP核糖基化因子(ARF)基因干扰表达转化植株为材料,用qRT-PCR法对转基因植株的ARF基因表达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转基因叶片中ARF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先降低,生长后期略有增加,表明ARF基因干扰表达量随马铃薯生长发育发生改变。ARF基因干扰表达影响马铃薯叶片中酶活性,不同发育阶段转基因叶片与对照相比,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PPO)活性升高11.61%~27.84%,硝酸还原酶(nitrate reductase, NR)活性提高21.10%~41.32%,磷脂酶D(phospholipase D, PLD)活性降低2.88%~57.64%,蔗糖磷酸合成酶(sucrose phosphate synthase, SPS)活性提高29.00%~39.57%;不同温度(4℃和室温)贮藏的块茎中ARF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变化趋势一致:均先降低,再升高,但前者较后者ARF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室温较4℃贮藏的转基因块茎PPO活性升高30.44%~56.28%,NR活性提高17.41%~40.92%,PLD活性降低24.39%~85.11%,SPS活性提高30.89%~45.78%。室温较4℃贮藏的非转基因块茎PPO活性升高25.11%~70.66%,NR活性提高36.07%~89.62%,PLD活性降低11.35%~72.64%,SPS活性提高27.31%~61.33%。本研究通过探讨ARF基因干扰表达对马铃薯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ARF基因在马铃薯生长发育调控中的作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3.
针对现行在线式土壤含水量测量方法的不足,依据新型TDT型土壤含水量传感器,设计土壤含水率实时测量系统,分析系统测量结果,得出传感器的敏感部位位于上部的结论,给出传感器埋置的建议.该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操作便捷,不受含盐量影响,便于实现土壤含水量网络化测量的特点.  相似文献   
94.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土壤含盐量对油葵含油率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子实含油率和籽仁含油率受土壤盐含量的影响下降明显,且籽仁含油率受到的影响大于子实含油率。土壤含盐量的增加,促进棕榈酸、亚油酸的生成,抑制油酸的生成,但硬脂酸、亚麻酸的变化受土壤盐含量的影响不明显。土壤盐含量对籽仁含油率组分的影响棕榈酸>油酸>亚油酸>硬脂酸>亚麻酸。  相似文献   
95.
利用体细胞杂交获取马铃薯软腐病的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马铃薯四倍体栽培种和二倍体野生种Solanumbrevidens的体细胞杂种通过叶片离体培养获得的四倍体植株,以及用四倍体栽培种进行回交获得的五倍体植株的块茎对软腐病的抗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由体细胞杂种通过叶片组织离体培养再生植株中,有一个株系SC107对软腐病菌Erwiniacarotovora具有较强的抗性。在用不抗软腐病的马铃薯栽培种对体细胞杂种进行回交获得的杂种后代中,大部分株系对软腐病菌具有高水平的抗性,从而说明Solanumbrevidens对软腐病的抗性基因已转移到马铃薯栽培种。  相似文献   
96.
基于参数优化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触电电流检测方法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针对如何从低压电网总泄漏电流中检测出生物体触电电流信号的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网格搜索和交叉验证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触电电流信号检测方法。首先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触电物理试验系统平台上通过故障录波器获得生物体在3个典型时刻(电源电压最大时刻、电源电压过零时刻及电源电压任意时刻)发生触电过程的总泄漏电流和触电电流波形,并截取触电前1个周期和触电后3个周期共800个采样点的信号数据作为触电试验样本数据;然后将触电试验样本数据进行滤波预处理,预处理后的多个样本采样点的总泄漏电流组合成特征向量输入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east square-support vector machine,LS-SVM),相应样本采样点的触电电流作为其输出,并通过网格搜索与交叉验证相结合的方法来优化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参数,利用输出最优参数组合对触电电流与总泄漏电流的关系进行训练,从而建立了触电电流的检测模型;最后利用该方法对10组测试样本数据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为:当训练样本数据为20组时,检测均方误差为14.0040,当训练样本数据为40组时,检测均方误差为11.7469,当训练试验数据为65组时,检测均方误差为11.1849。与径向基(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方法相比,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方法比径向基神经网络方法检测均方误差分别低3.7272、1.9132、0.1556,从而可较准确地从总泄漏电流中检测出生物体触电电流信号,为开发新一代基于生物体触电电流分量而动作的自适应型剩余电流保护装置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7.
通过对2004年国家甜菜品种区域试验结果的12个品种统计分析,利用LSD值分别测验品种、地点和品种×地点互作主效应值的差异,分析了各品种的适应性;进一步求得各参试品种的稳定性统计参数——品种×地点互作方差估计值和变异系数,据此对参试品种的稳定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所有的参试品种都表现出了较好的稳定性,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98.
甜菜多倍体新品种甜研307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甜研307为标准型多粒多倍体杂交种。1986年以自育的四倍体杂交种与二倍体品系甜202杂交,经过试验鉴定,生产试验等,平均块根产量2147.16kg/亩、含糖率15.04%、产糖量317.38kg/亩,分别比对照种增产5.68%~10.9%、提高含糖率0.51%~0.69%、产糖量增加11.36%~15.53%:褐斑病发病病级为0.6~1.0级,比对照低0.3~0.7级,在黑龙江、内蒙、宁夏、新疆等地表现根产量、含糖率较高,抗病能力较强,稳产性好。  相似文献   
99.
为进一步提高巴旦木脱青皮工作效率,基于原巴旦木脱青皮机设计了一种滚筒刷式巴旦木脱青皮机。通过改变原机结构,将组合式定滚筒改为一体式动滚筒;基于多头螺旋辊结构将脱皮转轴转变为分段脱皮的作业模式,通过不同工件对实现喂料、破皮、揉搓,确定了关键部件结构参数;改变了传动形式,实现了多工件同源驱动、等速比运动,通过改进样机脱皮转轴结构和传动配置,可在工作中避免物料积存,消除壅堵。制作了滚筒刷式巴旦木脱青皮机,实测效果表明:改进后样机在主轴转速300 r·min-1、间隙20 mm、喂入速度750 kg·h-1时,脱净率为96.26%、破损率为2.36%,对比原巴旦木脱青皮机具有喂入稳定、脱皮过程流畅等优势,脱净率增长2.10%、破损率降低1.68%。研究结果可为研发巴旦木初加工设备和提高脱皮机械性能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0.
由于传统的PID控制器存在较多的缺陷,针对这些缺陷提出了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的PID控制器,利用BP算法局部计算简单、非线性映射能力强的特点,实现对PID控制器参数的寻优整定,并利用MATLAB软件对系统进行仿真,并通过田间试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很好地控制PID控制器的各项参数,达到了预期的控制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