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9篇
林业   2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6篇
  34篇
综合类   43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61.
当代中国生态农业发展中几个重大科学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综合研究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上 ,明确指出走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道路必须注重与国际接轨相结合 ,忽视国外的发展就等于作茧自缚 ;中国生态农业的难点与出路在于其产业化 ,具体表现为生产的规范化、产品的无公害化、管理运作的标准化和法制化 ;中国生态农业核心技术应包括无公害产品的种植与养殖技术 ,新型肥料、农药与农膜等基础支撑技术 ,产品加工技术和产品认证与营销技术 ;标准化与国际化是中国生态农业创新和阶段性发展的标志 ;农民问题仍是中国生态农业发展中的基本问题 ;中国生态农业建设在发展规模与质量的关系上应首先解决好发展质量 ,且勿操之过急  相似文献   
62.
植物对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分布响应的荟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描述植物响应养分异质性的普遍规律,解析造成不同研究间的结论存在差异可能原因,本研究收集了55篇已发表的文章进行荟萃分析(meta-analysis),用以评估植物功能群分类、驯化水平和研究周期对7个有关植物地上部分和根系生长变量(地上部生物量、根系生物量、根冠比、地上部氮累积量、地上部磷累积量、根长密度和根系觅食精度)响应养分异质性环境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除了根冠比,养分异质性分布对其他6个植物响应变量均有正效应。根系形态的改变比率(26.5%~44.1%)显著高于植物生物量分配(7.3%~13.8%)和地上部养分含量(14.8%~18.0%)。非豆科类双子叶植物和禾本科植物相比,养分异质性分布对豆科根系形态的改变比率显著高于禾本科植物,而对植物生物量分配和地上部养分含量没有显著的影响。农作物与野生植物的生物量和养分累积量对养分异质性的响应程度相同,但农作物具有更高的根系觅食精度。养分异质性分布对植物生长响应的正效应表现出随研究周期的延长而呈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63.
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壬基酚(NP)在3种土壤中的降解和吸附特性。结果表明,NP在土壤中的降解分为快速和慢速降解阶段,半衰期分别为6.74~9.72d和70.02~78.77d。降解前期3种土壤中的降解速率相差较大,依次为黑龙江黑土〉北京潮土〉广西红壤,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相一致,随培养时间推移,降解速率差异减小。NP在土壤中具有不同结合状态及异构体降解性不同可能是出现慢速降解阶段的主要原因。土壤对NP的吸附较为符合Linear等温吸附方程(r≥0.9686),黑龙江黑土、北京潮土和广西红壤中吸附常数Kd值分别为65.52、31.66和32.71,黑龙江黑土对NP的吸附最强,广西红壤和北京潮土的吸附能力较为接近。各土壤理化性质参数中,以土壤有机质含量对NP吸附的影响最大(r=0.9950),阳离子交换量对吸附也有一定影响,粘粒含量和pH对吸附的影响较小。NP在3种土壤中的有机碳吸附常数KOC在3696.22~4334.51之间,移动性很弱,吸附自由能变化均小于40kJ·mol-1,NP在土壤中的吸附以物理吸附为主。  相似文献   
64.
黄河上游灌区稻田氨挥发损失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密闭气室间歇式抽气法研究了黄河上游灌区不同施肥处理下稻田氨挥发损失特征。结果表明,在水稻全生育期不同施肥处理下稻田氨挥发量为N 27.6~94.1 kg/hm2,肥料氮损失率为16.4%~22.2%;不同施肥阶段氨挥发损失持续时间为10 d左右,氨挥发最大峰值均发生在施肥后2~3d;分蘖肥后氨挥发损失量最大,损失量占全生育期损失总量的27.1%~37.0%。温度、光照、pH值是黄河上游灌区氨挥发的主要影响因素,稻田田面水铵浓度与氨挥发呈显著线性正相关。稻田氨挥发损失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与习惯施肥(N300)相比,减氮20%(N240)及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N240-1/2OM)均能有效减少稻田氨挥发损失,且这两个处理的水稻产量最高,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65.
黑龙江农田土壤壬基酚及其短链聚氧乙烯醚残留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黑龙江土壤样品中的壬基酚(NP)、壬基酚一氧乙烯醚(NP1EO)和壬基酚二氧乙烯醚(NP2EO)的残留状况开展研究。结果表明,NP、NP1EO和NP2EO均有不同程度的检出,检出率在68.46%~95.38%之间;NP、NP1EO和NP2EO的浓度分别为ND~156.8μg kg-1、ND~15.70μg kg-1和ND~13.63μg kg-1,均值分别为22.02μg kg-1、4.04μg kg-1和2.15μg kg-1;进一步分析,已检出的样品中,NP在0~10μg kg-1的比重最大,NP1EO在4~6μg kg-1比重最大,NP2EO在1~2μg kg-1比重最大。NP的残留水平高于NP1EO和NP2EO,说明NP相对较难降解,更易在土壤中累积。  相似文献   
66.
提出为充分利用天然资源,从理论上建构不同立地条件的科学利用草类模式.依据自然适应理论,初步将不同立地类型区天然草地植被的优势种和主要伴生种确定为适选草种,尽量选用符合生态经济共同标准的乡土草种.  相似文献   
67.
对西部农业开发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发展的生态平衡观、生态农业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生态重建必须符合自然生态规律等几个科学问题,结合西部实际,从系统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等学科理论和思维出发,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8.
豫西黄土坡耕地保护性耕作保水效果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田间模拟小区和田间自然小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处理条件下降雨入渗、休闲期降水的贮蓄率、不同土壤层次间接纳降水的增量、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等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有延缓径流,增加降雨入渗的作用,其稳定入渗率是保护性耕作的1.22~6.67倍,在降雨强度为68mm/h时其地表产生径流时间比传统耕作晚6~15min;免耕和深松处理土体内的含水量、接纳降水的能力明显高于传统耕作,休闲期两个处理降雨贮蓄率分别比对照高出6.5%和7.4%,冬小麦产量分别高17.78%和16.1%,水分利用效率分别高1.52kg/(mm·hm2)和1.00kg/(mm·hm2)。  相似文献   
69.
通过对大青山人工生态林林分生长状况的调查分析 ,得出大青山人工生态林的建立是以海拔高度为主要因子划分造林地立地条件类型 ,树种选择在海拔 1 60 0m以上以华北落叶松 ,1 60 0m以下以油松为主要造林树种 ,是符合该地区生态气候条件的。使造林 1 5年~2 1年的林分保存率达到了 83.6~ 92 .0 % ,郁闭度为 0 .6~ 0 .8,并经测定表明 :该人工生态林林分已形成了很好的枯枝落叶层 ,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 ,土壤容重小 ,减少地表径流 ,土壤蓄水能力得到提高 ,增加了地下渗透的涵养水源作用 ,对区域环境已发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70.
为实现海河流域农田增效减负和氮素利用率的提高,通过设置不同氮磷化肥减量配施菌肥与有机肥处理,即对照(N 200 kg·hm-2,P2O5120 kg·hm-2,CK)、B1N2P2(菌肥17.5 kg·hm-2,N、P2O5均较CK减量25%)、B1ON1P1(菌肥1为7.5 kg·hm-2,有机肥为3 t·hm-2, N、P2O5均较CK减量50%)、B2N2P2(菌肥2为7.5 kg·hm-2,N、P2O5均较CK减量25%)、B2ON1P1(菌肥2为7.5 kg·hm-2,有机肥为3 t·hm-2,N、P2O5均较CK减量50%)。研究夏玉米各生育期的土壤氮素矿化特征和利用情况以及夏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菌肥和有机肥配施显著增加了土壤氮矿化量,在拔节期和抽雄期尤为明显,B1ON1P1的氮矿化量较B1N2P2分别高出151.29%、120.09%,B2ON1P1的氮矿化量较B2N2P2分别高出56.28%和245.04%。菌肥与中量化肥组合能促进玉米增产,菌肥1和菌肥2较对照分别增产9.01%和7.94%,B1N2P2的产量和穗粒数最高,产量达9 960.24 kg·hm-2,穗粒数较CK高出29.99%,B2N2P2的千粒重较CK高出2.28%;菌肥的施用能明显减少玉米的秃尖长度,以B2N2P2的降幅最大,较CK减少了73.29%。菌肥1能提高玉米氮素生理利用率和氮素收获指数,B1N2P2的吸氮总量明显高于B1ON1P1,这与产量构成因素是一致的。综上,化肥减量25%并配施菌肥能维持稳定的氮矿化量并提高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本研究为海河流域农田氮素科学管理和减少因过量施肥而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