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2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2篇
  3篇
综合类   11篇
畜牧兽医   13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1.
安定区开展生态修复试点的做法与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定区系第一批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生态修复试点区 (县 ) ,3年来的修复实践表明 ,项目区内的水土流失已明显减轻 ,生态环境已开始向良性发展。介绍了生态修复的具体做法、经验及其效果  相似文献   
12.
我国研究生可持续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我国研究生培养的现状,以可持续创新能力培养的视角开展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创新基础、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及可持续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的成绩及其不足之处,并给出改进建议。结果表明,我国现阶段研究生创新教育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偏差。因此,应着力加强研究生创新基础、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可持续性。根据调查发现的问题,给出了转变教育理念,提高重视程度;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科研条件;完善制度机制和培养体系;发挥导师引领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采用人工染色体(TAC)多基因组装载体系统,将一组与水稻光合同化物运输转化有关基因构建在同一载体上,这些基因分别是蔗糖转运蛋白基因(OsSUT5),单糖转运蛋白(OsMST4)、细胞壁转化酶(OsCIN3)和ATP/ADP转运蛋白(OAAT),获得了包含这4个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TAC747H-OAAT-SUT5-CIN3-MST4,质粒大小近30 kb。通过农杆菌转化法,将基因导入水稻,以探讨这些基因对水稻光合同化物运输和转化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糖和生长调节剂对怀地黄脱毒苗壮苗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白砂糖的壮苗生根效果优于蔗糖,多效唑的壮苗生根效果优于NAA和IBA.采用1/2MS+多效唑0.5 mg/L+ 3%白砂糖的培养基进行培养,其壮苗生根效果最好;幼苗根系发达,叶色浓绿,茎秆粗壮,移栽时成活率最高.  相似文献   
15.
对怀地黄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形成及其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1/2MS+6-BA0.5mg/L培养基有利于怀地黄块茎诱导形成无菌苗。单独使用2,4-D有利于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但不利于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2,4-D和6-BA配合使用时,对愈伤组织的增殖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当2,4-D浓度为1.0mg/L时,随6-BA浓度的增加,愈伤组织的生成量也增加,其中,以MS+2,4-D1.0mg/L+6-BA0.4mg/L培养基诱导的愈伤组织的量为最大,且呈黄色、疏松、颗粒状。愈伤组织诱导形成期间可溶性糖含量在不同培养基中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达到峰值后再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在非水相体系下的有机溶剂介质和无介质系统中,以苦杏仁苷酶为生物催化剂,合成了两种芳香醇基葡萄糖苷,对合成产物进行了质谱鉴定。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非水相体系下,无介质环境下合成芳香醇基葡萄糖苷的得率是有机溶剂(乙腈)介质下产率的4.1~5.6倍。在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PDA)上进行的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苯甲醇和苯乙醇对茶云纹叶枯病致病菌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苯乙醇的抑制作用较好,EC50为0.71μl/ml,MIC为1.8μL/mL;苯甲醇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弱,EC50为0.72μl/ml,MIC为2.4μl/ml。培养基中含有5~40mg/ml苯甲醇基β-葡萄糖苷时,对茶云纹叶枯病致病菌均表现出明显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7.
可溶性碳组分是土壤有机碳库中最活跃的部分,作为土壤碳周转初期变化的敏感指标,其含量受到凋落叶等植物残体输入、森林类型及季节性水热变化的共同调节。采用土壤原位培养法,以亚热带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人工林与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为对象,分析生长季内土壤可溶性碳(DOC)与热水溶性碳(HWSC)含量动态变化及其对凋落叶输入的响应趋势。结果表明,凋落叶输入、森林类型和培养月份均极显著影响土壤可溶性碳组分含量(p<0.001)。杉木人工林土壤DOC与HWSC含量整体较高,分别高出米槠人工林15.09%和13.06%,但后者的土壤可溶性有机质芳香化程度更高。经过1个生长季的培养,2种人工林土壤DOC与HWSC含量均明显增加。凋落叶增加生长季米槠人工林土壤DOC与HWSC的含量,但对杉木人工林的影响具有季节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土壤DOC与HWSC含量更高,但凋落叶输入促进米槠人工林DOC与HWSC含量,更易于随淋溶过程流失。  相似文献   
18.
四倍体与二倍体白桦的光合特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4年生四倍体白桦和二倍体白桦为试材,对其光合作用日变化、光响应曲线、CO2响应曲线和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①四倍体和二倍体白桦均有光合作用"午休"现象,四倍体的全天最大净光合速率极显著高于二倍体(P<0.01),较二倍体提高了24.81%.②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和羧化效率等指标在两者之间的差异也极显著(P<...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内蒙古地区隐性乳房炎无乳链球菌分离株耐药性及耐药基因,采集内蒙古不同地区的规模化养殖场隐性乳房炎乳样,采用Kirby-Bauer(K-B)纸片扩散法测试分离株对16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PCR方法检测其耐药基因。结果显示:无乳链球菌对大部分抗生素较敏感。对其有较强抑菌作用的药物为:青霉素G、头孢噻肟、头孢唑啉、阿莫西林、红霉素、环丙沙星、恩诺沙星、氧氟沙星、林可霉素、呋喃妥因、万古霉素。其敏感性达到90%~100%。该菌株对四环素有较强的耐药性,耐药率达77.27%。PCR扩增四环素耐药基因tetM、tetO、tetK、tetL,结果显示22株无乳链球菌均含有tetM基因,其基因的检出率为100%。其中7株同时含有tetK基因,tetO、tetL基因未检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杨树是我国人工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认的模式木本植物。植物BAG蛋白作为保守的分子伴侣,在生长发育和抗逆性中起到关键作用。研究杨树BAG蛋白家族的进化与表达模式,鉴定BAG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对于林木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以拟南芥7个BAG蛋白为诱饵,搜索毛果杨、水稻和小立碗藓在线数据库(https://phytozome.jgi.doe.gov)获得这3个物种同源的BAG蛋白。利用生物信息学构建毛果杨、拟南芥、水稻和小立碗藓BAG蛋白的系统进化树,分析这些蛋白的生化特性及进化关系。结合杨树芯片(http://bar.utoronto.ca)数据,利用qRT-PCR检测杨树BAG基因的组织和逆境(旱和热胁迫)表达模式。【结果】毛果杨包含14个BAG基因,按照国际命名法(以染色体位置进行排序),将其命名为PtrBAG1—PtrBAG14。系统进化树表明杨树、拟南芥、水稻和小立碗藓BAG蛋白相对保守,大体可以分为2个亚家族。第1个亚家族中,大部分BAG蛋白N端含有UBL结构域,可能作为分子桥梁参与降解某些蛋白;第2个亚家族的大部分BAG蛋白含有IQ结构域,意味着这些蛋白可能与Ca2+信号相关。杨树BAG基因在不同逆境处理(热胁迫和干旱胁迫)条件下有不同的表达模式。热处理诱导所有BAGs基因表达发生变化,其中BAG1、BAG4、BAG6、BAG7和BAG8表达被激活,而另9个BAG基因的表达被抑制;特别是,热诱导BAG4和BAG6表达上调超过90倍。干旱胁迫条件下,大部分BAG表达变化幅度很小。组织表达模式分析表明,大部分杨树BAG基因在根、叶、芽、小苗、雌花序、雄花序和木质部中表达量很低,只有BAG2和BAG12在木质部中大量表达。【结论】杨树BAG家族共有14个成员,大体分为2个亚家族,在进化上与本文选用的陆生植物拟南芥和水稻BAG蛋白有更高的相似性。杨树14个BAG基因可能都参与了热胁迫调控,但不同成员在抗热过程中起不同作用。相比而言,大部分杨树BAG基因可能并不参与抗旱。值得指出的是,杨树BAG4和BAG6可能在热胁迫中作用最明显,而BAG2和BAG12可能参与木材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