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3篇
  1篇
综合类   31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10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6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10%世高水分散粒剂6000倍液对辣椒白粉病Leveillula taurica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10%世高水分散粒剂6000倍液对辣椒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好,第1次施用10%世高水分散粒剂6000倍液后,重复区Ⅰ、Ⅱ、Ⅲ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6.95%、95.99%、96.11%;第2次施药后重复区Ⅰ、Ⅱ、Ⅲ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9.49%、98.10%、99.01%。显著优于45%晶体石硫合刺300倍液(第1次施药后,重复区Ⅰ、Ⅱ、Ⅲ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9.64%,42.59%、67.62%;第2次施药后,重复区Ⅰ、Ⅱ、Ⅲ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6.60%、70.94%、81、04%)。说明10%世高水分散粒剂6000倍液是防治辣椒白粉病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62.
河蟹生态养殖池后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河蟹生态养殖对池塘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2013年4至10月采集了上海松江泖港地区河蟹养殖池和水源水体的后生浮游动物(包括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分析了后生浮游动物的种类构成、生物密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共检测出后生浮游动物59种,其中优势种14种。轮虫优势种为萼花臂尾轮虫、螺形龟甲轮虫、裂痕龟纹轮虫、暗小异尾轮虫、针簇多肢轮虫和尾三肢轮虫;枝角类优势种为长肢秀体溞、短尾秀体溞、蚤状溞、长额象鼻溞和圆形盘肠溞;桡足类优势种为锯缘真剑水蚤、跨立小剑水蚤和广布中剑水蚤。养殖池轮虫平均生物密度为562.78 ind/L,平均生物量为0.37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1.97~2.36。水源轮虫平均生物密度为388.69 ind/L,平均生物量为0.25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1.56~2.20。养殖池枝角类平均生物密度为70.59 ind/L,平均生物量为4.56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1.34~2.18。水源枝角类平均生物密度为37.92 ind/L,平均生物量为2.37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1.11~1.97。养殖池桡足类平均生物密度为275.00 ind/L,平均生物量为10.48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1.25~2.26。水源桡足类平均生物密度为155.07 ind/L,平均生物量为7.30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1.25~2.11。综上所述,河蟹养殖池后生浮游动物种类数、生物密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均高于水源,群落稳定。  相似文献   
63.
盐度对淡水鱼生长、代谢和肉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盐度对淡水鱼的生长、代谢及肉质三个方面进行了综述,为利用资源进行半咸水养殖淡水鱼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4.
为探究河蟹生态养殖池塘的水温变化特征,于2015年6~10月对上海松江地区典型河蟹生态养殖池塘不同水层和气温进行了连续监测,对水温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气温相比,蟹塘水温的日振幅较小,日最高温度到达的时间滞后,且随着水深的增加,水温日振幅逐渐减小;晴天时水温的日振幅最大,多云天次之,雨天最小;20 cm深水层日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最早,60 cm深处次之,100 cm深处最晚。试验期间每7 d积温特征表明,随着水深增加,河蟹养殖池塘积温不断减小。  相似文献   
65.
蒙古黄芪对N、P、K的肥效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三因素二次D-饱和最优设计,研究N、P、K及其配比对沙地1a生蒙古黄芪的株高、根长、根直径、根干质量等生物学特性及皂苷、黄酮、多糖次生代谢物和Fe、Mn、Cu、Zn微量元素质量分数的影响,利用主成分分析其最佳施肥用量。结果表明:氮肥有助于黄芪株高的增高,但施肥量过高黄芪株高反而降低,以氮钾配施处理(N2K2)的株高最高,较对照增加51.93%;磷肥和钾肥能促进根的生长发育,其中氮、磷、钾施肥量分别为79.41、150和225kg/hm~2处理(N1P3K3)的效果最佳,其根直径与根干质量分别较对照增加58.42%和43.87%。施肥能显著提高蒙古黄芪皂苷和多糖的质量分数,以氮、磷、钾施肥量分别为225、150和79.41kg/hm~2处理(N3P3K1)的效果最好,其皂苷和多糖的质量分数分别较对照增加118.52%和13.14%;单施氮肥(N3)和单施磷肥处理(P3)均不利于黄酮的积累,其黄酮质量分数分别较对照降低7.56%和6.46%。对于微量元素,施肥能促进黄芪Mn的积累,对Cu、Zn影响不大,单施钾肥处理(K3)使得黄芪Fe元素质量分数降低。此外,结合蒙古黄芪的次生代谢物及微量元素的主成分分析,最终得出该地区蒙古黄芪的最佳施肥用量为氮(N)、磷(P2O5)、钾(K)分别为79.41、150和225kg/hm~2。  相似文献   
66.
为探明谷子中硒元素的吸收特征,提高谷子富硒水平,归纳了国内外富硒谷子的研究现状,主要从富硒谷子籽粒硒的含量、存在形态,硒的吸收、转运机理以及硒与谷子生长发育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总结。着重分析了不同价态硒在谷子体内的转运机制以及硒肥种类、施肥方式对谷子生长和品质的影响。分析表明,谷子对硒酸盐的吸收机制主要是通过共用硫酸盐转运子来进行主动吸收,对亚硒酸盐的吸收则是被动吸收,并且受土壤pH的调控。叶片喷施无机硒是提高谷子硒含量最为直接的方法,加快了硒元素的吸收和向籽粒的运转效率。研究指出目前富硒谷子发展的不足,并提出要加强富硒品种的选育,制定谷子富硒栽培技术和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