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5篇
林业   79篇
农学   39篇
基础科学   41篇
  56篇
综合类   213篇
农作物   32篇
水产渔业   21篇
畜牧兽医   143篇
园艺   35篇
植物保护   3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51.
介绍了林下生态养鸡育雏前需要准备的物品以及需要做好的准备工作,以便为育雏期提供更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652.
本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供磷水平对吉林省水稻干物质积累、养分吸收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磷可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依据产量(y,kg/hm2)与施磷量(x,kg/hm2)关系建立线性加平台方程得出最高产量的施磷量为106.7 kg/hm2,产量为10 687 kg/hm2。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干物质和磷素的积累和分配趋势一致,P120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和磷素于抽穗期后均为最大。施磷可显著提高茎鞘中磷素的转运量,P120处理茎鞘和叶片磷转运量、转运率、籽粒贡献率均为最大。水稻的磷肥偏生产力、磷肥农学利用效率、磷肥当季回收率均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呈显著下降的趋势。综合产量与效益、养分吸收及磷肥利用效率等因素,采用最佳经济磷肥用量134.0 kg/hm2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653.
大豆氮素营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玉库  张瑞朋  谈伟 《杂粮作物》2006,26(3):200-203
氮是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主要元素之一,是构成大豆体内蛋白质的主要成分。综述了大豆氮素在各器官的分布状况及氮对大豆生理指标、根瘤固氮、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探讨了氮代谢与其它元素代谢的关系。  相似文献   
654.
不同氮素指数施肥下楸树无性系叶片发育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的展叶过程是由自身遗传因子决定的,同时又受到多种生态因子的调节。本研究旨在量化不同氮素指数施肥下楸树无性系叶片发育过程中各个参数变化情况,建立叶片生长模型和叶面积模型,分析不同氮素指数施肥与叶片发育的关系。2011年3—8月,在甘肃省天水市小陇山林科所选用2年生楸树无性系组培苗1~4,设置4种水平(CK、尿素6、10、14g/株)指数施肥处理,记录整个施肥期间叶片叶长、叶宽、叶面积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楸树无性系叶片参数变化呈“S”型曲线,叶片生长过程符合Logistic生长函数模型(P<0.01)。不同氮素指数施肥对叶片参数6月份影响不显著,7和8月有显著影响(7、8月叶宽分别较CK增加了31.4%~38.7%和79.8%~111.2%,叶面积分别较CK增加了59.0%~98.8%和304.4%~423.0%,8月份叶长较CK增加了68.2%~92.3%)。7月份叶面积N14和N10处理无显著差异,8月份叶面积N10显著高于N6和N14,N14在生长后期氮素过量,最佳施氮量是10g。2)通过分析logistic生长曲线得出:不同指数施肥延长了叶面积始盛期、盛末期、高峰期的到来,增加了7和8月最大积累速率,展叶持续天数受施氮影响较小。3)一元、二元、三元和幂函数都能够较好地拟合叶长、叶宽、叶长乘叶宽和叶面积的关系(R2均大于0.8)。拟合叶面积最好的指标是长乘宽,最好的拟合方式是幂函数(R2均大于0.95)。实践中可以直接测定叶长,用LA=63.8014+10.8229L或是LA=0.108L2.45(R2均大于0.93)来进行指数施肥下楸树无性系不同发育阶段叶面积的预测。   相似文献   
655.
为了阐明糯高粱种质资源之间的亲缘关系,用25对SSR引物评价了29份糯高粱种质资源。结果显示,25对引物共检测出59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检测到2.28个等位基因,平均有效等位基因为1.81个,引物位点的多态信息量变幅为0.17~0.62,平均为0.34。29份糯高粱种质资源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20~0.95,平均为0.60,UPGMA方法将29份糯高粱品种在遗传相似系数0.48处聚为2大类,其中不同地理来源的品种被聚在同一亚类,农艺性状近似的品种被聚在同一亚类。表明糯高粱品种的亲缘关系与地理来源关系不大,其种质资源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656.
基于CERES-Maize模型的吉林西部玉米干旱脆弱性评价与区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然灾害风险(risk)是灾害损失的可能性,主要取决于致灾因子、脆弱性、暴露性以及防灾减灾能力4个因素。脆弱性(vulnerability)衡量承灾体遭受损害的程度,是灾损估算和风险评估的重要环节,是致灾因子与灾情联系的桥梁。在全面收集研究区气象、土壤、土地类型、田间管理数据等资料的基础上,基于自然灾害风险和气候变化领域对脆弱性的定义,在考虑到扰动、敏感性和适应能力的基础上建立干旱脆弱性评价模型。以吉林省西部的玉米干旱灾害作为研究对象,选取2004年、2006年和2007年3个典型干旱年,运用CERES-Maize模型逐日逐网格对玉米的生长过程进行模拟,并且计算出不同生育期干旱脆弱性;对相应年份的玉米因旱减产率与不同生育期脆弱性的相关分析表明,二者存在指数相关性,并且每个生育期都通过了?=0.05的F检验,说明利用上述模型对玉米干旱脆弱性的评价与区划是合理的;从相关系数的大小中可以看出,玉米因旱减产损失与抽雄—乳熟期和拔节—抽雄期脆弱性相关性较大,其次是乳熟—成熟期和出苗—拔节期。将不同生育期玉米干旱脆弱性指数划分为4个等级,借助GIS技术绘制了玉米干旱脆弱性区划图。结果表明:吉林省西部玉米干旱脆弱性较强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白城、洮南、镇赉等地区,玉米干旱脆弱性较弱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松原、扶余等地区。运用此模型可以评价和预测玉米不同生育期干旱脆弱性以及因干旱造成的玉米产量损失,本研究结果可以为研究区农业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以及防灾减灾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657.
履带式稻麦联合收获机田间收获工况下振动测试与分析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为研究履带式全喂入联合收获机田间收获时的振动特性以及不同喂入量下的振动特性,以沃得锐龙4LZ-5.0E履带式全喂入稻麦联合收获机为研究对象,利用DH5902动态信号测试分析系统对不同喂入量收获工况下整机12个测点处的振动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振动筛、脱粒滚筒、发动机分别是机器前后、左右、上下方向上的主要激振源,但作物喂入割台和输送槽组成的腔体结构后,吸收了部分振动,使得割台和输送槽测点处的振动总量分别下降了25%、39%;与无作物喂入相比,喂入量为2.44 kg/s时输送槽驱动轴和脱粒滚筒测点处的振动分别增大了90%和149%,而喂入量增大到3.87 kg/s时振动总量却下降了15%左右,因此收获时应使机器保持一定的喂入量,可以降低整机振动;驾驶座椅支座、发动机机脚支座和底盘机架上测点处的振动均与作物喂入量呈正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降低履带式联合收获机田间收获工况下整机振动,进而提高其驾驶舒适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58.
以内蒙古温带草原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比例和水平的氮磷输入对土壤pH和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添加氮磷的对照相比,添加氮磷的土壤pH在氮输入大于30g·m~(-2)的情况下显著降低(P0.05),而在不施加磷肥只施加氮肥的情况下,10g·m~(-2)氮输入也显著降低了土壤pH(P0.05),而且显著低于添加磷肥的处理(P0.05)。另外,与高比例和水平的氮磷输入相比,低比例和水平的氮磷输入显著降低土壤大量元素(钾、钙和镁)、微量元素(铁、锰、铜和锌)和毒性元素(铝和锰)(P0.05),而且还降低土壤N∶P。可能是由于该地区土壤磷含量低,低氮高磷输入缓解植物生长受磷限制,促进植物生长的同时,降低土壤养分。由此可见,根据当地土壤养分和氮输入的量,适量添加磷可以缓解外源氮输入对土壤pH和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59.
生物炭及炭基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微生物在土壤养分循环中起到转换者的作用。论文以传统有机肥(玉米秸秆和猪厩肥)为对照,探究施用生物炭和炭基肥等新型有机物料培肥改土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期为不同有机物料合理施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依托沈阳农业大学棕壤改土定位试验平台(始于2009年),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技术研究长期不同有机无机配施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二者的相关关系。试验处理包括:秸秆配施化肥还田(CS)、猪厩肥配施化肥(PMC)、炭基肥(BF)以及生物炭配施化肥(BIO)。【结果】PMC和BF处理的pH显著高于BIO处理;PMC处理的全氮含量显著高于BF和CS处理,BIO与PMC处理没有显著差异;PMC处理的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BF和BIO处理;PMC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最高;不同处理间土壤全钾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MC处理的土壤微生物总PLFAs含量最高,其他处理间没有差异;PMC处理的细菌PLFAs含量最高,BF处理的细菌PLFAs含量显著低于BIO和CS处理;PMC处理的真菌、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PLFAs含量显著高于BIO处理,BF与PMC处理差异不显著;PMC处理的放线菌含量显著高于CS处理,BF和BIO处理居于中间无显著差异。BF处理的Shannon-Winner多样性指数和真菌/细菌比值显著高于BIO处理,BF和PMC处理的革兰氏阳性/阴性细菌比值显著低于BIO处理。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土壤pH、全氮和有机质对土壤微生物各PLFA有极显著影响(P0.01),含水量和全钾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生物炭和炭基肥长期施用明显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相较猪厩肥,施用生物炭不利于真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积累,而且施用生物炭和炭基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不同,施用生物炭有利于细菌群落的繁殖,施用炭基肥有利于土壤真菌/细菌比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提高;土壤pH、全氮、有机质、含水量和全钾依次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660.
不同钾肥种类及配比对大棚番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不同类型钾肥及复合肥对设施番茄的作用,通过设置追施晶体钾(T_1)、基施复合肥(T_2)、追施硫酸钾和晶体钾(T_3)、追施硫酸钾(T_4)4个处理,以不施追肥为对照(CK),研究了不同追肥模式对设施番茄生长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肥中施用复合肥美可辛可显著提高番茄的产量和品质;追肥施用硫酸钾和晶体钾均可以提高产量,CK、T_1、T_2、T_3、T_4的平均单株产量分别为0.63、0.80、0.91、0.81、0.83 kg;施用硫酸钾和晶体钾对番茄产量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番茄品质分析表明追施硫酸钾和晶体钾均可改善番茄品质,在同等养分投入量的情况下追施硫酸钾和晶体钾对番茄品质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