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4篇
林业   5篇
农学   2篇
  6篇
综合类   78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50篇
畜牧兽医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鲁泉  方舟  李楠  陈新军 《水产学报》2023,47(6):069303-069303
为了建立捕捞渔获量预测模型,实验利用2000—2016年印度洋渔获量数据,采用灰色系统理论方法,分析了影响其总渔获量的主要渔获类别,建立多种GM模型(Grey model)并进行比较,同时利用2017年与2018年的数据进行验证,得到的最优GM模型用来预测2019—2025年印度洋总捕捞渔获量。结果显示,影响印度洋总渔获量的主要类别有底层鱼类、甲壳类、中上层鱼类、其他海洋鱼类和头足类,其灰色关联度均在0.70以上,经过筛选得到的最优预测模型为GM (1, 5)和GM (1, 6),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83%和1.90%,灰色关联度均在0.9以上。2017年和2018年预测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3.78%和3.42%。2019—2020、2021—2025年印度洋总渔获量预测值分别为1 186万~1 290万t、1 227万~1 324万t,其主要渔获量增加可能来自中上层鱼类、头足类以及底层鱼类等。研究表明,2021—2025年印度洋总渔获量的增长幅度有限,总增长量在80万t以内,基本处于充分开发阶段,建议未来应严格控制渔业发展规模,确保印度洋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42.
<正>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属头足纲柔鱼科鸢乌贼属,是世界重要的大洋性经济头足类之一,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域[1-2]。鸢乌贼在印度洋西北部海域和中国南海的资源量较为丰富[3-4],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估算,其总资源量约为800~1120万t[5]。  相似文献   
143.
高小迪  方舟  陈新军  李云凯 《水产学报》2023,47(5):059108-059108
海洋生物的表型与其栖息环境密切相关,了解其与资源利用相关的表型特征有助于理解其资源利用方式及生态位特征。茎柔鱼广泛分布于东太平洋,是该海域生态系统的关键种,其个体形态受环境影响变化明显。为探究不同环境条件是否会对茎柔鱼的重要摄食器官角质颚的形态产生影响,本研究对东太平洋赤道海域加拉帕戈斯群岛东、西部两个群体共244尾茎柔鱼的角质颚进行了形态学分析。采用传统形态方法测量了角质颚的12项外部形态参数,并利用几何形态测量方法对其上、下角质颚图像分别设置20个地标点并进行数字化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群体的茎柔鱼角质颚的11项外部形态参数均存在显著差异,但差异系数均小于1.28。几何形态分析显示,不同群体茎柔鱼角质颚的整体大小及形状均差异显著,并具有不同的异速生长模式,形状差异主要体现在上颚的喙部与侧壁、下颚的喙部与翼部。不同群体的上、下角质颚均具有较高的判别成功率,平均判别正确率分别为89.61%和85.88%。加拉帕戈斯群岛以东海域的茎柔鱼具有较小的角质颚、较弯曲和尖锐的喙部、较大的侧壁及较短较宽的翼部,可能与该栖息地的环境及食物类型有关。这些与资源利用相关的表型可塑性反映了茎柔鱼对于不同栖息...  相似文献   
144.
145.
为了研究北太平洋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不同群体胴体形态的生长变化, 运用传统的形态测量法和基于地标点的几何形态测量法对两个群体共 214 尾柔鱼的胴体形态进行了形态学分析。结果表明, 柔鱼个体形态在群体和胴长组两个因子的交互作用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主成分分析显示, 东部和西部群体柔鱼不同胴长组分区均较为明显, 部分空间位置有一定的重叠。薄板条样分析与传统形态测量结果相似, 结果表明, 相对于西部群体, 东部群体柔鱼的鳍部更大, 胴体更细长, 不同群体柔鱼形态在不同胴长组间发生变化。多元回归分析表明, 东西部群体在不同胴长组间均具有不同的生长模式。在同一胴长组内, 两个群体在 300~400 mm 阶段的生长差异最大。结论认为, 不同群体柔鱼形态、异速生长模式随着个体的生长逐渐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46.
西印度洋是世界上重要的作业海域,评价渔业资源利用状态是实现其资源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开发的重要基础。本研究根据FAO提供的1950-2018年西印度洋海域渔获量数据,结合渔获种类的营养级(Trophic Level, MTL),分析了69年间西印度洋海域渔获物平均营养级(Mean Trophic Level, MTL)和营养级平衡指数(Fishing in Balance index,FiB)的变动情况,以此评价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研究表明,1950-2018年西印度洋海域渔获量呈上升趋势,按其渔获量增长趋势可划分为1950-1982年、1983-2005年和2006-2018年三个阶段,其中长头小沙丁鱼渔获量最高。渔获物MTL呈先下降后上升再稳定的变动趋势,按渔获量划分的按个阶段,其MTL平均值分别为3.49±0.14、3.71±0.06、3.71±0.03,高营养级渔获物(TL>3.25)的MTL平均值分别为4.04±0.04、4.09±0.04、4.13±0.01,高营养级渔获物(TL>3.25)的平均营养级与总渔获物的平均营养级变化趋势相似(P<0.001)。FiB指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三个阶段的平均值分别为0.0998±0.1659、0.8041±0.1849、0.9782±0.0670。分析认为,1950-1982年西印度洋海域早期渔获量相对较低,并随着长头小沙丁鱼等低营养级渔获量的增加,MTL和FiB呈波动下降趋势;1983-2005年,随着高营养级渔获量的增加,MTL和FiB呈逐渐升高趋势;2006-2018年,MTL和FiB相对稳定处在一个高位值。研究表明,目前西印度洋海域渔业资源状况良好,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该海域仍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